1. 心若菩提读后感怎么写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إ
2. 曹德旺的传记《心若菩提》究竟写了点啥
《心若菩提》内容简介: 《心若菩提》一书讲述了曹德旺贫困童年经历、白手起家创立福耀集团、将其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的创业之路。
书中首次披露了曹德旺2001至2005年相继打赢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的过程。并讲述了许多打动人心的爱心故事,如花费百万元为实习生治疗白血病、帮助病重的至交朋友的儿子成家等。
谈起写书的缘起,曹德旺说,“一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家一族,二是为中国的企业家传递我的经验。我始终认为,也应该有我们企业家的声音。”
作者简介: 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 ,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目前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他是不行贿的企业家,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 他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6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2009年5月,曹德旺荣获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
是首位华人获得者。 扩展资料 曹德旺的人物经历: 对商业的敏感性: 这与家庭熏陶不无关系,曾祖父是福清一带的首富,父亲抗战时期就在上海经商。
在那个革命的年代,投机倒把是重罪,15岁的曹德旺就提着脑袋,跟着父亲做水果和烟丝生意。 因此,我们看到。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之际,曹德旺就鼓动公社办起了高山异型玻璃厂。干采购员期间,在福州搞串换指标,解决企业之间指标与需求错配的问题;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
1984年,尽管已是水表玻璃的老大。当发现马自达换块玻璃要6000块,买辆车才几万块;而实际制造成本可能才几十块,曹德旺就投身其中,一干就是三十年。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官商身份: 曹的哥哥官至福建省副省长。
比如1986年,农村整党整风运动,以群众的身份斗败了彼时的高山镇党政领导班子。搞汽车玻璃之初,就拿到了上海耀华的技术、图纸、设备。
更不要提他一个乡镇企业,在那时的中国占据了水表产量的90%;简直匪夷所思,想不明白。当然,以上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更为直接的证据是。福耀早期改制上市,找了中汽的刘虎生。
书中是这么记载的:第二天我到国家体改委,把材料送过去,该官员把经办找来,告诉他:“刘老是这家公司的董事,他叫你受理。”“好。”
另一个是,找他哥哥拜托当时的重庆黄姓书记,买了一块,年轻人口中“没有领导点头,谁都不行”的地,用于扩建二厂。曹说,「我这么多年最自豪的是没给官员送过一块月饼。
」。这个升斗小民,吃瓜群众判断不了。
不过不被掣肘,或者少被嚯嚯;想来已是大有助益,赢在起点了。 谦逊好学,追求极致: **结束后,曹富余出来的时间,除了泡汤,都用在读书上了。
自学了如何分析财报,透过数字,分析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等等。上市之初,迷失之际,涉足房地产搞企业多元化;曹带着福耀报表,拜见香港交易所的梁总,从而走上专注汽车玻璃三十年的道路。
在成本方面,曹也力求做到极致。把汽车夹层玻璃的单耗从2.8平米(当时的世界纪录是2.85平米),降低到2.1平米。
铁肩担道义: 汽车玻璃,属于汽车行业产业链上的一个非常小的子行业,与汽车行业属于共生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汽车属于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当经济不景气时,消费者忍一忍,旧车修一修,总是能多开两年。
因此利润表现出不稳定性。曹能做到在危机时,独立思考,冷静判断,坚决不断货;这就为企业赢得了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
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ASAHI(一家浮法玻璃供应商)爆仓在即,曹买下所有存货,都不带压价的。风暴过后,浮法玻璃价格涨的比房价都猛,ASAHI每月一艘船的供货从未间断,且价格稳定。
直到一年以后,价格几乎翻番后,才收到ASAHI的涨价通知。 08年美债危机,有报告声称通用已申请破产;曹则认为,美国人需要三大汽车,无论是从产品,还是稳定从业人员的角度。
且救济三大汽车所需资金与美国危机缺口的资金比较,不过九牛一毛。 而三大汽车缺乏竞争力,无外乎是缺轻便低油耗的新车型,并非不可解决之问题。
最后此时断货,有可能成为压垮通用的最后一根稻草,断不可为。 东北玻璃战: 这是我觉得全书最精彩的商业故事了,跨度较大,篇幅较长;概而述之,以飨读者。
起因是东北玻璃产能严重过剩,玻璃企业被挤得生存维艰,双玻和通玻两家国企找到当时已是玻璃大王的曹德旺。 曹在详尽的市场调查后,吃下两家企业。
精兵简员,降低成本。在艰难的冬储期,保持产量,拒绝供货。
同时利用自己独到的经验,保证玻璃在冬储期不至于发霉。 这样,就把冬季市场让给了其他的企业,到了需求旺季,其他企业基本就空仓了。
在这种情况下,曹再对经销商宣布涨价和限量供应;硬生生把玻璃价格从1200元涨到了1400元,秋季最火的时候,甚至涨到了1950元。企业一举扭亏,赚的盆满钵满。
3. 曹德旺的传记《心若菩提》究竟写了点啥
《心若菩提》内容简介:《心若菩提》一书讲述了曹德旺贫困童年经历、白手起家创立福耀集团、将其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的创业之路。
书中首次披露了曹德旺2001至2005年相继打赢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的过程。并讲述了许多打动人心的爱心故事,如花费百万元为实习生治疗白血病、帮助病重的至交朋友的儿子成家等。
谈起写书的缘起,曹德旺说,“一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家一族,二是为中国的企业家传递我的经验。我始终认为,也应该有我们企业家的声音。”
作者简介: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 ,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目前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他是不行贿的企业家,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他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6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2009年5月,曹德旺荣获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
是首位华人获得者。扩展资料 曹德旺的人物经历:对商业的敏感性:这与家庭熏陶不无关系,曾祖父是福清一带的首富,父亲抗战时期就在上海经商。
在那个革命的年代,投机倒把是重罪,15岁的曹德旺就提着脑袋,跟着父亲做水果和烟丝生意。因此,我们看到。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之际,曹德旺就鼓动公社办起了高山异型玻璃厂。干采购员期间,在福州搞串换指标,解决企业之间指标与需求错配的问题;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
1984年,尽管已是水表玻璃的老大。当发现马自达换块玻璃要6000块,买辆车才几万块;而实际制造成本可能才几十块,曹德旺就投身其中,一干就是三十年。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官商身份:曹的哥哥官至福建省副省长。
比如1986年,农村整党整风运动,以群众的身份斗败了彼时的高山镇党政领导班子。搞汽车玻璃之初,就拿到了上海耀华的技术、图纸、设备。
更不要提他一个乡镇企业,在那时的中国占据了水表产量的90%;简直匪夷所思,想不明白。当然,以上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更为直接的证据是。福耀早期改制上市,找了中汽的刘虎生。
书中是这么记载的:第二天我到国家体改委,把材料送过去,该官员把经办找来,告诉他:“刘老是这家公司的董事,他叫你受理。”“好。”
另一个是,找他哥哥拜托当时的重庆黄姓书记,买了一块,年轻人口中“没有领导点头,谁都不行”的地,用于扩建二厂。曹说,「我这么多年最自豪的是没给官员送过一块月饼。
」。这个升斗小民,吃瓜群众判断不了。
不过不被掣肘,或者少被嚯嚯;想来已是大有助益,赢在起点了。谦逊好学,追求极致:**结束后,曹富余出来的时间,除了泡汤,都用在读书上了。
自学了如何分析财报,透过数字,分析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等等。上市之初,迷失之际,涉足房地产搞企业多元化;曹带着福耀报表,拜见香港交易所的梁总,从而走上专注汽车玻璃三十年的道路。
在成本方面,曹也力求做到极致。把汽车夹层玻璃的单耗从2.8平米(当时的世界纪录是2.85平米),降低到2.1平米。
铁肩担道义:汽车玻璃,属于汽车行业产业链上的一个非常小的子行业,与汽车行业属于共生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汽车属于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当经济不景气时,消费者忍一忍,旧车修一修,总是能多开两年。
因此利润表现出不稳定性。曹能做到在危机时,独立思考,冷静判断,坚决不断货;这就为企业赢得了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
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ASAHI(一家浮法玻璃供应商)爆仓在即,曹买下所有存货,都不带压价的。风暴过后,浮法玻璃价格涨的比房价都猛,ASAHI每月一艘船的供货从未间断,且价格稳定。
直到一年以后,价格几乎翻番后,才收到ASAHI的涨价通知。08年美债危机,有报告声称通用已申请破产;曹则认为,美国人需要三大汽车,无论是从产品,还是稳定从业人员的角度。
且救济三大汽车所需资金与美国危机缺口的资金比较,不过九牛一毛。而三大汽车缺乏竞争力,无外乎是缺轻便低油耗的新车型,并非不可解决之问题。
最后此时断货,有可能成为压垮通用的最后一根稻草,断不可为。东北玻璃战:这是我觉得全书最精彩的商业故事了,跨度较大,篇幅较长;概而述之,以飨读者。
起因是东北玻璃产能严重过剩,玻璃企业被挤得生存维艰,双玻和通玻两家国企找到当时已是玻璃大王的曹德旺。曹在详尽的市场调查后,吃下两家企业。
精兵简员,降低成本。在艰难的冬储期,保持产量,拒绝供货。
同时利用自己独到的经验,保证玻璃在冬储期不至于发霉。这样,就把冬季市场让给了其他的企业,到了需求旺季,其他企业基本就空仓了。
在这种情况下,曹再对经销商宣布涨价和限量供应;硬生生把玻璃价格从1200元涨到了1400元,秋季最火的时候,甚至涨到了1950元。企业一举扭亏,赚的盆满钵满。
4. 心若菩提,则步步生莲.怎么理解
其实这是一种妄想境界,虽然这么说,实际情况遇到了,我并不会排斥这种境界
我有时候善念比较重的时候,走路念佛,想到脚下,就会觉得脚下步步生莲,其实是妄想在动,因为善念重,所以都是这个境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就是前念后念用诸妄想的一个逻辑,逻辑这个东西自然而然地在任运出来这些境界。或者说,叫做行阴流转,或者说,叫做末那识在动。
就念佛的这个本坏:持名念佛。来说,念佛的时候,心意应该全部专注在这个佛名号上边,而不是脚下的莲,因为本来就告诉你了:持名念佛,而不是持名观莲花,所以我认为,念佛时候,不应系念脚下的莲,而应该系念这个名号。
而且我在想,这样说,是不是有点绮语的味道,心如果怀有菩提心就能够步步生莲花,这个现象是真的吗?如果不是真的,是譬喻说,那还好理解,就是说,譬如一个人心理很多利他的行为,这个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别人,让别人也变好,这样子譬喻说一个步步生莲,而不是真的步步生莲
再打个比方,有个人说别人很美,说你好比天女下凡,如果按照我之前的逻辑,并不是说真的下凡,而是譬如这个人美,那么这也不是绮语了,换言之,世上没有绮语
这显然是不成立的,五戒十善,明确要求我们了,不能绮语,不能言过其实,所以说一切譬喻,应该事先声明,而不应该直接拿出来说
5. 心若菩提的意思是什么词典查看
心如止水乃是定。
真定则静(净)。真静(净)则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菩提自现。
阿弥陀佛。“心若菩提,静若枯荣”这两句从语法角度看,似为生造之词,于理不通。
“菩提”,是智慧的意思,而智慧,就是真心的妙用,所以说“心若菩提”不合语法;枯,是指草木干枯,荣,是指草木茂盛,用以比喻“静”也是讲不通的。不过,若细察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勉强解释一下。
就是如果一个人能够静心,则可以生出智慧,对于宇宙万象之阴阳盛衰之理会明了于心。延伸:“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心若菩提读后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