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梅戏论文
艺苑奇葩黄梅戏
有人说,不会唱黄梅戏,算不上真正的安庆人。此言不虚。在安庆城乡,无论男女老少,谁不会哼唱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呢?
黄梅戏,清道光年间诞生于安庆,以其动人婉转的唱腔,醇厚甜润的韵味,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载歌载舞的欢快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仅100多年,这个传唱与乡间草台的小戏,就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名播海内外。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民歌。这里的东北部上去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俗称黄梅采茶调。清代乾隆年间,黄梅县遭受水灾,灾民外出逃荒,靠卖唱为主谋生,采茶调遂一路传播进入毗邻的安庆府宿松、望江、怀宁等县。在这里,它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埋入沃土,很快就生根发芽。简单通俗的采茶调逐渐吸收了安庆民歌和民间音乐的艺术营养,与“花鼓”、“花灯”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借鉴徽剧的表演艺术,运用安庆柔和易懂的方音讲唱,加上受到当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到清朝道光年间,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一种新的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一种独具安庆地方特色的民间戏种——黄梅调,亦称黄梅戏,并迅速在安庆各地流行。据天柱外史氏《皖优谱》载:“江亦南亦有之”,“他省无此戏也。”
在黄梅戏形成初期,由于以编演反映爱情生活内容的小戏为主,一直被官府视为“淫戏”屡遭禁演。黄梅戏民间艺人只能在乡村搭个简易的“草台”偷偷演出。但这种“草台”小戏却受到下层贫苦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剧情贴近于生活,真实感人,表达了贫苦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抒发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因而愈禁愈广为流传。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梅戏终于闯入了安庆、上海等城市,能够正式登台演出了,但艺人们仍未摆脱受歧视、受迫害的凄惨命运。尽管历经坎坷和磨难黄梅戏这朵乡间的艺术消化在人民群众的精心呵护下,始终顽强的生长,并先后产生了蔡忠贤、胡普伢、丁永泉、查文艳、潘泽海等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艺人。
1953年,黄梅戏终于唱出了安庆。安徽省委决定,从安庆将严凤英、王少航、丁永泉等一批著名的黄梅戏演员调到省城合肥,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继徽剧之后,正式成为安徽省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戏。
严凤英这位天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1930年生于安庆,从小爱唱民歌,14岁拜师学唱黄梅戏,15岁登台演出,在旧社会饱尝生活磨难和卖艺辛酸。解放后,她在《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舞台和电影中的出色表演和艺术创造,将黄梅戏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峰,并由此奠定了黄梅戏在中国地方戏曲中的突出地位,开创了黄梅戏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严凤英时代”。
“黄梅戏之乡”安庆,现有黄梅戏专业剧团11个,拥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演员100多名,阵容整齐,实力雄厚,还拥有全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黄梅戏人才的中等专业戏曲学校——安徽省黄梅戏学校。学校设有表演、音乐、舞台美术专业。建校40年来,共培养黄梅戏专业人才1000多名,分配到全国各地,大多成为黄梅戏专业人员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黄梅戏的表演朴实平易,真切自然,其清新新明快的风格,令人赏心悦目和陶醉。黄梅戏的舞台道白与安庆方言为主,唱腔以抒情见长,优美动听。唱腔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平调类,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调;另一类是花腔,来源于民间歌谣小调,是一些小戏的专用曲调。黄梅戏的传统剧目,按照老艺人的说法,有“大戏三十六,小戏二十七”,实际上可达200多个。建国后新创作的黄梅戏剧目更多,主体也更符合时代要求,题材、内容也更丰富多彩。
黄梅戏这朵艺苑奇葩,正以其旺盛的青春活力,争春斗艳,盛开于祖国的文艺白花园中。
2.求一篇关于黄梅戏的简洁和赏析的论文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
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
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本剧院的剧目和演员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找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
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
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
3.戏曲进校园作文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小学的学习生活眨眼就过去了。
今天,我即将毕业。在离开母校的时刻,我心中充满了留恋。
再回首,母校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熟悉;再回首,母校的一砖一瓦是那样亲切。忘不了,敬爱的老师!忘不了您那谆谆的教诲,忘不了您那亲切的目光。
从认字学数到能写会算,您为我们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汗。周老师,您还记得吗?有一次,在评选“三好学生”时,我落选了。
放学的路上,我撅起小嘴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您见了,把我叫回公室,风趣地对我说:“怎么了,俊彬,看,嘴巴上都能挂油瓶了!”我还在赌气不理您,可您并不生气,反而温和地摸了摸我的头,心平气和地对我说,“是不是因为没选上‘三好’而生气呀?”我没有说话,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
您掏出手帕,为我擦去腮边的泪水,和蔼地说,“俊彬,你仔细想一想,我们来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仅仅为了当上‘三好学生’呀?你这次落选,说明你还有不足之处。只要努力,‘三好学生’的称号还是会落到你头上的;不要灰心丧气,机会还是有的。”
在您的亲切教导下,我的心胸豁然开朗,从此端正了学习态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您说,我能忘记您对我的教诲吗?忘不了,亲爱的同学!忘不了我们朝夕相处的那些时光,忘不了我们之间那一段浓厚的友谊。
在这六年中,我们度过了多么美好的岁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们曾经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在平整的操场上尽情地玩耍。
可是,六年时间眨眼过去,我们就要分手了,我的心中怎么能够平静呢?那一回,我身体不舒服,上课呕吐起来。是同学们向我伸出了友谊之手,你们有的给我捶背,有的给我擦洗,有的给我打水,放学后又把我送回家。
当妈妈拿出大苹果招待你们的时候,你们只说声“谢谢”,就一溜烟跑了。啊,多好的同学啊!你们说,我们之间这种亲如手足的同窗情谊,我能忘记吗?忘不了,可爱的校园!忘不了您那充满活力的英姿。
您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每天早晨,您含情脉脉地望着我们走进校园。
当您看到我们一个个在操场上龙腾虎跃,锻炼出健壮的体魄时,您向我们露出迷人的微笑。更难忘的是,我们在您温暖的怀抱中得到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实用的才干、做人的道理。
在您的怀抱中,培养出多少国家的有用人才。其中,有运动健将,有著名歌星,还有多少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您说,我能不为您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我能忍心离开吗?再见了,敬爱的老师!再见了,亲爱的同学!再见了,哺育我六。
4.戏曲进校园作文800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
“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 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我真是井底之蛙呀!唉!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5.戏曲走进校园观后感100字
《戏曲抄进校园》观后感
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川剧变脸。看了很长时间,经过仔细观察,我终于知道了变脸的“庐山真面目”。bai其实变脸人的衣服后面有一个机关,每次要变脸时,我都注意到变脸人的手会往背后伸。
还有使我高兴的一出戏,一个白胡子老爷爷du,头上戴个有“翅膀”的帽子,这个节目快把我zhi笑死了。老爷爷戏没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厉害。他头上的两个“小翅膀”很神,爷爷头晃晃它就一直在转。老爷爷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倒下时还一直在吹胡子,从中看出老爷爷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后,主持人说爷爷练了二十多年了,我都惊呆了,不愧为“台dao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呐。
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6.《走进黄梅戏》 作文
“黄梅戏”,大家一定很熟悉。现在,黄梅戏以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今天,我算是初次看黄梅戏。首先是一个小品展现在我的面前。随后,今天的戏曲开始了。 故事是这样的:薛老爷的大夫人不会生小孩,薛老爷又娶了二夫人,二夫人很快便怀上了孩子,大夫人很是嫉妒。正好,薛老爷上京赶考,大夫人就想乘机虐待二夫人。老爷走后,大夫人将二夫人锁在磨房之中,天天叫她磨面粉。时不时还用鞭子抽打,有一次,大夫人打骂完后,又狠心地用力踢了一脚二夫人的肚子,疼得直叫唤。大夫人的贴身丫环红莲是个好人,很可怜二夫人。送走大夫人后,便急匆匆地赶去看二夫人。刚到门口,便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在磨房里诞生了。二夫人生了个男孩儿!为了防止大夫人祸害小公子,二夫人狠了狠心,让红莲把小公子送走。13年后,小公子继保长大了。薛老爷也当了官,准备接全家到京城。大夫人在三更天时放火烧了磨房,好在红莲事先把二夫人放走了。不久,出来寻母的继保与二夫人相认,大夫人被薛家赶了出去。5年过去了,继保高中状元。养父养母想与他相认,没想到,这继保只顾面子,不认人,把双亲害死,自己也遭到报应。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继保可能不会认养父养母,果然,被大家猜中了。忘恩负义的继保只顾自己的面子,什么别人回笑话,什么认了在朝庭上没有立足之地。还不都是借口,认了,百姓肯定说他是个好官,不认,反而会遭到别人的斥责,说他是个不孝之子。养父养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怕他饿着,夜里冻着。顿顿给他吃好的,生怕他吃不饱,觉得不好吃。。 总之,大家不要做向薛继保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别人待你好,你也要待别人好。
谢谢采纳!
7.管于黄梅戏的论文,要求对它的看法,认识,2000字左右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
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
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本剧院的剧目和演员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找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黄梅戏的发展历史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
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
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
8.四年级戏曲进校园作文300字怎样写
美丽校园我所在的小学东华小学,它坐落在我们小县城的东大街。
清晨我们会自觉的列这队,迎着值周老师的微笑走进校园大门。在校园大门的正前方是一座高高耸立的教学大楼,大楼的两侧都设有方便于同学们上下的楼梯。
教室里宽敞明亮,桌椅排列有序,高年级的同学们在这舒适的环境里每天学习不同的新文化、新知识、感觉既好奇又幸福!校园的右侧有一个小花园,那里绿树成荫,花草娇丽动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塑像庄严地站在圆子的中央,好像在对同学们说:“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楼的后面有一个大操场,那里设有好多的运功健身器材,有双杠、吊环、秋千……大家都很爱玩。每到课间或活动课时这里自然成了学校最热闹的地方,同学们有的打篮球,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他们追逐嬉戏的欢笑声传遍了校园。
这就是我美丽的校园,在这里将留下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我爱你东华小学!华亭县东华小学四二班李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黄梅戏走进校园学士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