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物分析怎么写
1、人物性格。
2、背景介绍及重要事例。
3、历史地位。
4、精神面貌。
5、时代贡献、历史意义。
人物形象分析四步法: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什么是人物形象:
小说三要素之一。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必须要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
一篇小说可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也可以塑造多个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
指人物身上自带的一种气质,对事情的处理方式,对人交往的态度。
2.三国演义人物分析开头怎么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
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
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
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
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
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
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
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合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
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四、封建与王道《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
《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
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
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
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
《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
3.写诸葛亮人物分析的开头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好文章开头当然要有古诗为证,既然提现你的学识水平,也能体现你作文的级别。 呵呵,但是,作文这东西还是需要你努力去收集很多资料,增加文学底蕴,否则,就算这次帮了你,但,考试时是不能上网帮忙的哦。
而且,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人,他可不希望我们后人连他的事迹也不晓得哦~~^^。
4.三国演义人物分析开头怎么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
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
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
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
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
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
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
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合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
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四、封建与王道《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
《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
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
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
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
《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
5.人物分析咋个写
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
3.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上面提到的《故乡》一文的肖像描写和《范进中举》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实际也都是出色的细节描写。
6.描写人物的作文开头和结尾赏析
当雨水滴在我的肩膀,这一刻,他的脸又反复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他,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他平凡在对幸福生活极力的追求;他又不平凡在与众不同的心灵:当跌倒时,他会义无反顾地站起来;当看别人难过时,他会比别人更难受;当我自卑时,他会陪到我身边.
{尾}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永远为他人着想的人.在他的字典中,从来就没有过退缩这个词.
我自己写的,多多光照!
{头}
日子从身边悄悄溜走,不经意间我们都长大了.闭上眼睛,回首往事,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匆匆浮现在我眼前,又似乎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以至于当我睁开眼睛时竟找不到半点痕迹.童年的事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数也数不清.有的让人乐呵呵,有的让人翘嘴巴,有的让人“哇哇”哭,有的让人.在我的脑海中,有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傻事,我一直都没有忘记.
{尾}时间如梭,一眨眼,五年过去了.五年中有多少辛酸,苦辣和喜悦,成功.都入过眼云烟,消失在记忆的最深处
范例一:《小木老师》
开头:
我第一次见到小木老师时,她穿着白色的t恤,深黑的裤子和米黄色的运动鞋.并未给人温柔似水亦或精明干练之感,而是显得冷静和缓.
这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教数学.
结尾:
我看着这个依旧年轻,眼睛里依旧透着冷静智慧的光的女子,哑然失笑.
真好.
范例二:《爱臭美的老爸》
开头:
我的老爸可真的算得上是一个超级无敌全宇宙最爱臭美的人,“什么?”“嘘!小声点,要是被我老爸听见了我们俩就得都完蛋.”不信我现在就讲给你听.
假如你借给他一面镜子,只要你不要回去,他就可以一直照到自己睡着为止;假如你给他一把梳子,他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头上那几撮毛翻来覆去的变化成好几种发型.
结尾:
要是哪天评比“臭美大王”非我老爸莫属,这就是我的臭美老爸,怎么样?“说谁呢?说谁是臭美大王呀?”完了是老爸,快逃,救命呐!
范例三:《哥哥》
开头:
许久未见到哥哥了,特别想念他.想想那家伙当兵也一年多了,现在他快要壮得像头牛了吧!他那强壮的样子突然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竟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结尾:
一幕又一幕,绵延不绝,我和哥哥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我知道,他对妹妹的那份爱会是亘古不变的.哥哥已选择从军,在军营里接受严格的训练意志的磨练,这于人的一生中是难得的,我为哥哥骄傲,妹妹我祝你万事如意,相信幸福会长久伴随你.
7.人物分析怎么写
1、人物性格。
2、背景介绍及重要事例。 3、历史地位。
4、精神面貌。 5、时代贡献、历史意义。
人物形象分析四步法: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什么是人物形象: 小说三要素之一。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必须要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
一篇小说可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也可以塑造多个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 指人物身上自带的一种气质,对事情的处理方式,对人交往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