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乱花渐欲迷人眼下一句是什么
乱花渐欲迷人眼下一句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出自:《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原文: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赏析:
白居易这首《钱塘湖春行》,以西湖胜地的春天为背景,截取云雨、湖水、动植物等几个富有典型特征的细节,生动传神地将西湖初春胜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成为历代同题咏作中的佼佼者。
据清人俞曲园《虞美人》词前小序,杭州有一句谚语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其实,西湖景色,四时皆丽。
宋人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道出了这一点。雨天的西湖,轻烟缭绕,如罩薄纱,远山隐现,若蒙轻绡,无异于一幅绝妙的淡墨山水画,极富朦胧之美。
而湖上看云,湖平如镜,云气蒙在水面上,水天相接,更有一种飘忽迷惘的情趣。白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即是咏此。孤山寺:南朝陈时所建,在里外湖中间的孤山上。
贾亭:贾全在贞元年间任杭州刺史时所造,又名贾公亭。大雨刚过,潮湿的云气尚存,西湖经雨水冲洗,景色更秀美,湖面也更开阔。于是莺争暖树、燕啄新泥。
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不甘落后,面对如此胜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出来踏青了。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抓住了早春时节的典型特征,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现出初春的气息和生机。
以此预示着一个繁花竞放的季节即将来临,以此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希望、更多的期待。含蓄蕴藉的美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你看,暖树上追逐嬉闹的是“早”莺。
西湖边啄泥筑巢的是“新”燕;参差凌乱的小花“渐欲”令人目眩心迷;地上的草刚刚长出绿叶,仅能覆盖住马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是“新”的,“稚嫩”的。
刚刚发韧着,而埋藏在这种景象底面的是无穷的力,是发展的源,是未来的主宰。高明的诗人就是运用这种精妙的艺术构思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徘徊于更为丰富的美被发现之前的片刻。
不是吗? “马蹄”仿佛也是轻盈的,诗人正在湖东柳荫里往来漫步,或许他以为,绚烂的时刻转眼就到来了呢!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
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2.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思什么意思,乱花渐欲迷人眼下一句
意思: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下一句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出自: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原诗: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释义: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穆宗时期)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唐敬宗时期)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公元823、824年)间的春天。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乱花渐欲迷人眼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