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开的下一句

1.天门中断楚江开的下一句是什么

此诗句源于李白《望天门山》,全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个诗描写的是位于安徽和县和芜湖之间的天门山风景。

天门山,也称东、西天门山或东、西峨眉山,最多的称呼是东、西梁山,东梁山位于芜湖市(长江以东),西梁山位于和县(长江以西)。两山对江一侧均如刀劈斧砍,悬崖峭壁,长江之水从中穿过。此两山位于吴楚拉锯战核心位置的长江,自春秋时期,就发生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水军战役--“吴楚长岸之战”。

2.天门中断楚江开的下一句是什么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队;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

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

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

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

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回:此为转折意。

【赏析】: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3.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后一句是

天门中断楚江开下一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标签:长江 山水 小学古诗 写景 诗 景色 其他译文 注释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赏析 相关内容赏析一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赏析二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下一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下一句

下一句

英雄不问出处下一句

阅读(20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英雄不问出处下一句,内容包括英雄不问出处出自什么典故,下一句是什么,英雄不问出处,下一句是什么,英雄不问出处下一句是什么。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诗是作者杨基《感怀》里面的诗句,英雄不问出处下句是:富贵当思原由。英雄不问出

下一句

读万卷书下一句

阅读(15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读万卷书下一句,内容包括读万卷书,下面一句是什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下一句是什么,读万卷书下一句是什么。读万卷书下一句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

下一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下一句

阅读(14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万里悲秋常作客下一句,内容包括万里悲秋常作客,下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下一句下半句,请问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下一句是什么。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登高【作者】杜甫 【朝代】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下一句

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

阅读(16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内容包括欲知山中事,下一句,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是什么,“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很急的。下句是:须问打柴人。2、这是一句谚语,出自《增广贤文》。3、直译:想要知道山中的事情,那就去问在这座山中打柴的人。

下一句

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

阅读(20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内容包括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是什么,君子成人之美的下句是什么,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是什么。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是不成人之恶。谓君子当促成他人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

下一句

锲而不舍的下一句

阅读(18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锲而不舍的下一句,内容包括锲而不舍的下一句是什么锲而不舍的意思,锲而不舍的下一句,谚语:锲而不舍,——的下句是什么。锲而不舍的下一句,这子诗句出自《劝学》篇,锲而不舍的下一句是:金石可镂。以下是关于锲而不舍的下一句的

下一句

冰冻三尺下一句

阅读(16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冰冻三尺下一句,内容包括冰冻三尺的下一句,冰冻三尺的下一句,冰冻三尺,下一句。“冰冻三尺”下一句是“非一日之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

下一句

别有幽愁暗恨生下一句

阅读(17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别有幽愁暗恨生下一句,内容包括别有幽愁暗恨生下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的下一句是什,别有幽愁暗恨生下一句是什么。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

下一句

等下一个天亮下一句

阅读(18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等下一个天亮下一句,内容包括等下一个天亮,下一句是什么,等下一个天亮,的下一句是什么来着,等下一个天亮的下一句是什么。郭静 - 下一个天亮歌词吾爱 带你心飞作词:姚若龙作曲:陈小霞用起伏的背影 挡住哭泣的心有些故事 不必

下一句

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

阅读(18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内容包括司马昭之心歇后语的下一句,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

下一句

失之毫厘的下一句

阅读(14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失之毫厘的下一句,内容包括失之毫厘的下一句是什么,失之毫厘下句是什么,失之毫厘的下一句是什么。失之毫厘下句是:谬以千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拼音: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

下一句

池上碧苔三四点的下一句

阅读(14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池上碧苔三四点的下一句,内容包括池上碧苔三四点的下一句,池上碧苔三四点的下一句是什么,池上碧苔三四点下面一句是哪一句呢。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

下一句

兰陵美酒郁金香下一句

阅读(18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兰陵美酒郁金香下一句,内容包括兰陵美酒郁金香的下一句是什么,兰陵美酒郁金香的下句,兰陵美酒郁金香下一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的下句是玉碗盛来琥珀光,出自唐代李白的《客中行 》。《客中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

下一句

俱怀逸兴壮思飞下一句

阅读(13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俱怀逸兴壮思飞下一句,内容包括"俱怀逸兴壮思飞"下一句,俱怀逸兴壮思飞的下一句,俱怀逸兴壮思飞下一句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作者: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

下一句

英雄不问出处下一句

阅读(20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英雄不问出处下一句,内容包括英雄不问出处出自什么典故,下一句是什么,英雄不问出处,下一句是什么,英雄不问出处下一句是什么。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诗是作者杨基《感怀》里面的诗句,英雄不问出处下句是:富贵当思原由。英雄不问出

下一句

读万卷书下一句

阅读(15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读万卷书下一句,内容包括读万卷书,下面一句是什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下一句是什么,读万卷书下一句是什么。读万卷书下一句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

下一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下一句

阅读(14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万里悲秋常作客下一句,内容包括万里悲秋常作客,下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下一句下半句,请问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下一句是什么。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登高【作者】杜甫 【朝代】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下一句

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

阅读(16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内容包括欲知山中事,下一句,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是什么,“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很急的。下句是:须问打柴人。2、这是一句谚语,出自《增广贤文》。3、直译:想要知道山中的事情,那就去问在这座山中打柴的人。

下一句

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

阅读(20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内容包括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是什么,君子成人之美的下句是什么,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是什么。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是不成人之恶。谓君子当促成他人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

下一句

锲而不舍的下一句

阅读(18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锲而不舍的下一句,内容包括锲而不舍的下一句是什么锲而不舍的意思,锲而不舍的下一句,谚语:锲而不舍,——的下句是什么。锲而不舍的下一句,这子诗句出自《劝学》篇,锲而不舍的下一句是:金石可镂。以下是关于锲而不舍的下一句的

下一句

冰冻三尺下一句

阅读(16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冰冻三尺下一句,内容包括冰冻三尺的下一句,冰冻三尺的下一句,冰冻三尺,下一句。“冰冻三尺”下一句是“非一日之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

下一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下一句

阅读(19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今人不见古时月下一句,内容包括今人不见古时月下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什么意思,今人不见古时月的下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的下一句是“今月曾经照古人”。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把酒问月》。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

[/e:lo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