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中国以人为本下一句
经过考证,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应该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据西汉刘向编辑的《管子》“霸言”篇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而在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最有名的则是刘备。当年曹操攻打荆州的时候,襄阳地区有很多的人跟着刘备逃跑,大概难民有十几万,辎重有数千辆,日行十几里,走得非常地慢。
曹操派出轻骑,日行一两百里,在后面疯狂追赶。眼看曹军就要追上,手下很多人都劝刘备丢弃百姓先行逃难。
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刘备当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2.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一句出自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
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这是有人在“百度知道”里回答“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的三个元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个人答案中的部分原话。
在顿号用法第12条中这样规定的:并列的词或词组作复指成分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老槐树下有两辈人:一个“老”字辈,一个“小”辈。
3.以人为本的前一句是
没有前一句,这是一个词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这个词语在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第一项第3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扩展资料:
以人为本的根本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人为本
百度百科-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4.国以民为本的下一句是什么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这句话出自《元史·食货志》
意思是说要注重发展农业的意思
蒙古统治阶级发源于草原游牧民族,他们在进入黄河流域的初期,曾经尝试用自己原先擅长的畜牧业代替农业生产(后经耶律楚材的劝阻而收敛),这是一种倒退现象。
但是在元朝入主中国,基本平定全境之后,自元世祖时期即开始重视农业,很好地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禁止圈占农田为牧场,并派遣官员清理被侵占为牧场的民田,按籍悉归于民或听民耕垦;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派人到地方检查农业生产(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标准――“五事”的前两个,便是“户口增、田野辟”);招集流民,鼓励垦荒,并且免税一年,第二年税收减半;组织军民屯田;建设水利(中央与地方分别设都水监与河渠司),整治黄、淮水系(当时黄河经淮河入海,经常引起下游地区严重水患,元中央政府征调各地人力物力大力加以整治,从而免除了水患)。另外,在通惠河开凿之前,元世祖已经下诏命官员组织财力与人力凿通通河,以改变隋代大运河的水陆并用、迂回曲折的不合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