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棍棒底下出孝子,下句是什么来的
”黄荆条下出好人“。
【出处】:民间俗语
棍棒式家教,是与蜜糖式家教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常言的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中国古代也的确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出了一些所谓的”孝子”。在中国,这是一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比较普遍和被认可的教育方式。
扩展资料:
棍棒式家教出现的原因:
1、效仿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在溺爱教育下,家长们培养出了一批批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一点挫折的“小皇帝”、“小公主”。21世纪初以来,又出现了一种反潮流而行的教育模式:“凶狠教育”。
即或是父亲或是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凶狠,管教极其严厉,教育的方式也以体罚教育为主。一批“狼爸”“虎妈”纷纷涌现出来。不过他们的出现也有自己的显著的成功作为资本:“狼爸”萧百佑,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
“虎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结果把孩子送进哈佛。他们这么一出名,家长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于是纷纷效仿。
2、传统
在一些人看来,棍棒式教育是一个“老传统”,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他的,所以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好的可行的。
3、家暴
一提到“家暴”,很多人第一反应觉得会发生在夫妻之间,而往往会忽视这种发生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棍棒式”家庭教育。一些妈妈既是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因为其长期被丈夫施暴,导致其有可能不自觉地将怒气转嫁到女儿身上。
对于这种家庭成员中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当地社区应当进行单独家庭心理辅导。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_棍棒式家教
2.棒棍之下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黄荆条下出好人。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出处:
1.韩非子“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强家无恶奴,慈母有败子”
后逐渐在民间流传为“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
2.这种教育方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这从《易经》上可窥一斑,第43夬卦第四爻是“臀无肤,其行次且”。
第44姤卦第三爻是“臀无肤,其行趑趄”。但古代的“棒打”是有严格规定的,并非“随便打”。
要讲“礼”,不能与儒家教义冲突。打学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裤子,不摁地上,执行时喝令学生趴在条凳上再打。
3.已故现代作家沈从文对自己棍棒教育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两方面总得各挨顿打。在学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处罚过后还要对孔夫子牌位作一揖,表示忏悔。”
3.棒棍之下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黄荆条下出好人。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出处:1.韩非子“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强家无恶奴,慈母有败子”后逐渐在民间流传为“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2.这种教育方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从《易经》上可窥一斑,第43夬卦第四爻是“臀无肤,其行次且”。
第44姤卦第三爻是“臀无肤,其行趑趄”。但古代的“棒打”是有严格规定的,并非“随便打”。
要讲“礼”,不能与儒家教义冲突。打学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裤子,不摁地上,执行时喝令学生趴在条凳上再打。
3.已故现代作家沈从文对自己棍棒教育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两方面总得各挨顿打。在学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
处罚过后还要对孔夫子牌位作一揖,表示忏悔。”。
4.“棍棒下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棍棒下出孝子”下一句是“黄荆条下出好人”。
“黄荆条下出好人”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句古训,可用于子女,也可用于教训媳妇。
“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一句单独的民间俗语,本来没有固定的下一句。但人们通常会把意思相近的两外词语并列起来,加强语气。常用的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
“棍棒之下出孝子”就是用竹条打自己的孩子,在旧中国人们认为只有打,孩子才听话才会做好人,才会孝敬老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棍棒底下出孝子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