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什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亦各从其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意思是: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
节选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译文:
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扩展资料
《伯夷列传》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论语中最初这句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的一种认知:大道,不同,君子不会刻意的选择去谋了。这是一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达浩然君子之气。
是说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而现代对这句话的意思多指人生价值观不同,不能走同一条道路。
典故
1、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
《世说新语·德行篇》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管宁、华歆曾一起在陈球门下学习,所以两个人是同学关系。管宁之所以割席,表面上只是因为两件小事:华歆拾金及观看高官车马。但管宁从这两件事中看出了华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思,这与管宁自己淡泊名利的价值观相冲突,所以管宁才毅然割席。
无论是管宁的淡泊名利,还是华歆的追求名利,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个社会,既要有恬淡的君子来树立道德典范,也要有上进的士人来建立世功。管、华的断交,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彼此的道不同。
2、嵇康与山涛绝交书
嵇康和山涛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他们之所以绝交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两人的思想倾向不同,二是两人在政治上的立场不同。
嵇康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山涛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心中仍有入世建功之心。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所以对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十分不满。山涛则先在魏做官,后又成为司马政权中的重要一员。
两人虽然有这些不同,但基本都秉持着“君子和而不同”的态度,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彼此也相安无事。等到后来山涛想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的职务时,一下子就刺激到了嵇康。作为魏室宗亲,嵇康是不可能投奔司马氏政权的,作为朋友,山涛应该明白并且理解这一点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嵇康给山涛写了这封绝交信。在绝交书中,嵇康列举了自己不能出来做官的理由,所谓“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概括起来,其实就是说自己不想失去本心,希望山涛能够理解他,不要强人所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伯夷列传
2.请问"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什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最早出现于孔子的《论语》中,意思是: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但是在论语中,该句话后面并没有后半句,其真正有后半句是在《史记·伯夷传》中出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意思是,只去不同就不要再公式下去了,还是各找各的志向吧。在《老庄申韩传》中也有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意思是志向不同不相为谋,难道不是这样吗。
下面根据上面所诉文字列出如下参考:
《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
3.志不同,道不和 的下一句是什么
后一句是:不相为谋。
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所说。列出这里这些被认为是儒学弊病的句子的那位朋友说:“道不同,也应谈判、妥协、合作才对!”我们来看看前人是怎么解释这一句的。第一种解释,朱子《论语集注》中说:“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这里是把“道不同”理解为道德修养方面的邪与正,两者就好象走向相反方向的两种人,他们不可能有共同语言,因此,不可能谋划到一起去,就像警察与罪犯不能一起谋划事情一样。清朝的黄式三《论语后案》中说:“君子与君子有时意见不同,行迹不同,而卒能相谋者,其道同也。此言道不同,指异端小人之贼道者。”这种说法,与朱子之说基本相同,也是指“善恶邪正之异”来说的。第二种解释,宋朝的邢昺说:“若道同者共谋,则情审不误;若道不同而相为谋,则事不成也。”(《十三经注疏》)这种说法虽然也可以像朱子所说的那么理解,但是也可以把“道”不同理解为具体的职业技术不同,“如射与御(射箭与驾车),各精其事,不能为谋”(钱穆《论语新解》)。这种说法也能讲得通。第三种解释,《史记》中所引的孔子之语:“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张岱《四书遇》解释说:“谓天下道理,原是如此,自然不相合一。苟得于道,何必强求其同?”这种解释是说,天下道理本来就不同,如果能得道,那么,不必强求完全相同,各自按照所得的“道”去做就行了。这种解释就好比说老子、孔子、释迦牟尼所得的道不同,但是,都是得道的人,他们不必互相商量,却可以各自按照自己所得的道去做。不过这种说法不符合“天不变,道亦不变”、“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意思。因此,在这三种解释之中,最好的还是第一种解释。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道不同的下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