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后面的一句话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七言绝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话已经自成对联,前半句就是上联,后半句就是下联。对联一般都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作为一段,没有将两个完整的意思合成一个上联的,而且这样的对联因为字数太多,也不好张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心是向着天上的明月,我喜欢它,欣赏它,赞美它,可是它却照向路边暗影中的沟渠(对明月不青睐他的带有怨念和无奈),是用来比喻男女之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情况。
拓展资料:
诗句,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
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通俗地说,“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
2.我本将心照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下一句是什么
一、“我本将心照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下一句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意思:我一片真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谁知明月它不理我,反而照在沟渠上。这是一种比拟的手法,实际上指一个人的真心遭人冷落。
二、出自:
1、出自《清诗纪事》扫叶录(第21册),第15106页,最后一行。
详解:
第15106页,最后一行,“曼殊和尚诗,余向嫌其妖冶。然佳处自不可没,七绝佳句,如‘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清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皆风神绝世”。咏馨按:此一段句读多误,应为“曼殊和尚诗,余向嫌其妖冶。然佳处自不可没,七绝佳句,如‘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清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皆风神绝世”。
注:曼殊和尚——苏曼殊也,(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代表作有《断鸿零雁记》及《碎簪记》。翻译过拜伦、雨果等人作品。曾三次出家。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2、出自元.高明《琵琶记》:
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3、出自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
卷三十六 东廊僧怠招魔 黑衣盗奸生杀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3.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下句是什么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七言绝句出自《清诗纪事》扫叶录(第21册),第15106页,最后一行。
追溯前缘:
《封神演义》第十九回,“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乃妲己因爱伯邑考,为所拒绝,故发此言。“照”一作“满”。
元.高明《琵琶记》:
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
卷三十六 东廊僧怠招魔 黑衣盗奸生杀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我拿真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的下联是什么
下句为: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原句应该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书生发迹变泰后负心弃妻的现象,与宋代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举制度规定,不论门第出身,只要考试中式,即可为官。这为寒士发迹提供了一条捷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书生初入仕途,需要寻找靠山,权门豪贵也需要拉拢新进以扩充势力。联姻便成了他们利益结合的手段。而当书生攀上高枝,抛弃糟糠之妻时,便与原来的家庭以及市民阶层报恩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导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剧。
市民大众厌恶书生这种薄幸的行为,不惜口诛笔伐,这就是宋代民间伎艺产生大量谴责婚变作品的原因。宋代婚变故事一般都把矛头指向书生,是因为当时他们不仅有着优渥的社会地位,而且作为知书达礼的道德传承者,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地位和行为的反差,自然使他们成为人民大众特别是市民阶层谴责的主要目标。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5.唯我用心做,待等明月照沟渠下句是什么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名句最早出自《清诗纪事》扫叶录(第21册),第15106页,最后一行。 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诗句,在文学作品中被引用过多次。
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封神演义》第十九回——且说妲已深恨:“这等匹夫!轻人如此。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满沟渠?反被他羞辱一场。管教你粉身碎骨,方消我恨!”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那女子不曾面订得杜郎,只听他一面哄词,也是数该如此,凭他说着就是信以为真,道是从此一定,便可与杜郎相会,遂了向来心愿了。正是: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金瓶梅》第四回——柔玉见世贞语意皆坚,垂泪叹道:“唉!罢了,正是,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奴有从兄之意,兄却如此无情;如今在你面前,我丑态尽露,反招君笑,有何脸面为人,留得此画又有何用,罢!不如与画同尽,抹去世上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