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学校,是按照礼制和规模来称谓的,分为塾、庠、序、泮宫、辟雍等。
一、 塾:“孰”通“熟”,意思为瓜果等作物成熟,可以享用;“土”指园地;表示享用成熟瓜果的地方。古时,瓜果作物成熟后摘收回来。但是这种地方一年中只使用几次,也就被兼做教书就读之所。西周时,成为家族设置的初级学校,也称家塾或私塾。
二、 庠:“广”字就跟房屋有关。“庠”是比“塾”规模和等级更大更高的学校,叫做“党有庠”。所谓“党”,是五百家的居所,也称乡党。
三、 序:本意是指房屋的东西墙,引申为场所。”“序”那时也是教习射箭的场所,功能类似于今天的体校。庠、序是比塾格制更高、规模更大的学校。
四、泮宫:是贵族子弟学校,大概贵到诸侯级别。
五、辟雍:《礼记·王制》:“天子曰辟雍”,所谓“辟”,汉班固在《白虎通·辟雍》的解释:“辟者,璧也”。辟雍是在诸侯之上的、最高层的皇家子弟学校,是最高学府。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学校在中国古代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