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领开始的毛衣怎么织图
首先,确定好毛衣的编织尺寸,根据款式选择编织线。
其次,确定款式,是双排扣?单排扣?拉链?从上往下编织,还是从下往上编织?分三片编织,还是一大片编织?
例:
先起20针,织10行,用尺子量一量尺寸,计算出需要起的针数。
例如:20针=12CM,衣服需要编织胸围为96CM,衣长76CM,袖长53CM。
分三片编织,先织后片,96/2=48CM,48/12*20=80针,按照花样开始编织,长度到56CM开始留袖窝,左前片和右前片分别起36~40针(根据单双排还是拉链),最后织袖子,缝合,修饰。
2.古代的“秧马”怎么用啊
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何时发明,尚无定论。北宋开始大量使用。
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于船背。
如插秧,则用又手将船头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后以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如拔秧,则用双手将秧苗拔起,捆缚成匝,置于船后仓中,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并安排实物进行示范表演。
当时,在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均有秧马使用。元代以后,继续不绝,各种式样的秧船,皆从秧马演化而来。
宋苏轼《秧马歌序》:“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
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宋楼寿《耕织图.插秧》诗:“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韵》:“木龙漫吼江头月,秧马犹沉屋角烟。”
木龙,指龙骨水车。清陆士仪《思辨录》:“按秧马制甚有理,今农家拔秧时宜用之。
可省足力,兼可载秧,供拔莳者甚便。”。
3.从领开始的毛衣怎么织图
首先,确定好毛衣的编织尺寸,根据款式选择编织线。
其次,确定款式,是双排扣?单排扣?拉链?从上往下编织,还是从下往上编织?分三片编织,还是一大片编织?例:先起20针,织10行,用尺子量一量尺寸,计算出需要起的针数。例如:20针=12CM,衣服需要编织胸围为96CM,衣长76CM,袖长53CM。
分三片编织,先织后片,96/2=48CM,48/12*20=80针,按照花样开始编织,长度到56CM开始留袖窝,左前片和右前片分别起36~40针(根据单双排还是拉链),最后织袖子,缝合,修饰。
4.如何看英文棒针织图
这次用到的缩写都是英文织图里很常见的,
Row 1、Row 2、Row 3 等等就是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等等的织法叙述。
Cast on 10 stitches =起10针
"Cast on"这个名词就是「起针」,
也常常看到编织书上以「CO 10」这个缩写来代表「起10针」。
第二行的「NOTE」是作者要请大家「特别注意」的地方,
她说:在括号[ ] 里的针数是蕾丝缘编 (lace edging) 的部份。
这点真的要注意一下,
因为大部分的织图中如果出现 [XOXO] 或括弧的 (XOXO),
通常是作者要大家把括号里的针法重复喔!
例如:(XOXO) 4 times = (XOXO) 重复四次。
我们来看 Row 1 第一段的织法:
[K1, yo twice, K1], K7, WT.
每个针法的缩写都用逗点分开,
妈咪在此把每个针法的缩写和意义都列出来:
K1 = knit 1 = 一个下针
yo = yarn over = 空针
twice = 这个不是缩写啦 = 两次
K7 = 七个下针
WT = wrap and turn = 将挂线绕过针脚,然后翻面(也就是引返编 = 欧美称这段为 short row)
其实妈咪个人也觉得看文字型织图没有看大图方便,
所以通常会自己先把文字转换成日式的图表,
第一段就是(粉红是蕾丝编的部份、o 是引返编):
| O O | | | | | | | | o
这里请大家先来做一下简单的算术,
一开始起了10针,然后两空针就等於加了两针,
所以是12针没错喔~
英文织图中常常会在一个段落后出现例如(12 stitches)的字眼,
方便大家自己算一下有没有跟上正确的针数。
经过第一段的解说,
我们再来试试第二段喔!
Slip 1, K7, [K2, P1, K1]
这里增加了两个新名词:
slip 1 = 一个滑针
P1 = purl 1 = 一个上针
所以第二段转换成图形就是:
V | | | | | | | | | - |
上一段的最后一针是引返编,
所以这一段的第一针通常就要是滑针罗~
(引返编的做法请大家研究一下自己的中文编织书或另外提问,
妈咪就不在这里解说了~)
再算一下总针数:一共是12针没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