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砚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怎样的
砚的使用。
写字时,砚台宜平稳地放在桌面右前方,这样既便于磨墨、蘸墨,又可避免墨滴污损纸张。砚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 砚池不宜缺水。
不能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也别用茶、糖水磨墨,这些东西和墨相混 使墨色大减,也不能发墨。磨墨时用力要均匀,不要使用含有尖硬杂质的劣墨,以免损伤砚面。
.砚台用后,要及时洗净盖好,防止沾染油污和灰尘。不可使残墨凝于 砚上,洗砚宜用温水或冷水,不可用沸水。
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的砚面。磨墨后不可将墨放置砚上,容易伤损砚面。
学生练字,用砚不必太讲 究,只要选一种石质细、发墨快、砚心深、储墨多的普通砚就可以了。如果须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2. 新买的砚应该怎么使用
如果新砚砚堂过于腻滑,大约是500粒以上的水砂纸打磨过的,启用前要用约为400粒的水砂纸重新打磨,这也是新砚启用的必要程序。
平时储水: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用后刷洗:砚台使用之后,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干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砚台平时需要储水来滋润,砚台不宜缺水。
2、使用砚台的时候必须换清水,将清水滴在砚台表面。不能用热水,否则会伤润损墨。
3、砚台用完用后需要及时清洗,将余墨除掉,否则残墨结成渣块,妨碍研磨并且损害砚面。
4、不要和新墨相混,否则下墨或发墨有影响,如果外出携带,最好在阴凉处晾干,不要用纸或抹布等物擦拭,否则会造成残屑留存和墨相混。
5、新墨块使用时需要轻轻研磨,用力研磨会损害砚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砚
3. 砚台要如何使用
(1)储水。
砚是极需要滋润的,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也不宜缺水,古人称之“养研”。 (2)换水。
使用的时候需要换水,用小壶滴清水在砚台表面,再用墨锭研磨。 (3)研磨。
研墨时墨身要垂直,要重按轻转,先慢后快,不可急性。研快了墨汁粗,而且浓淡不匀。
如果研墨时,听到沙沙响声,说明墨的质量不好,其中含有杂质或砂子。应及时剔除,否则损墨伤砚。
切忌用开水或茶水,开水会使石质受热鼓胀,容易损坏砚台,影响发墨;用茶水会使墨汁变色,影响书画效果。 (4)用后刷洗。
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洗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 不然残墨干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毫,且会损害砚面。
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洗的时候可以用丝瓜瓤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的砚面。
如果需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5)取墨。
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砚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6)存放。 使用后,砚台应该定期地浸在水中养一养,长时间不使用,应用纸包好后放在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的直射,否则砚质易干燥,砚匣易干裂。
砚的使用,主要就是磨墨,磨墨时对砚面、砚堂的保护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新置的墨锭也应注意其使用方法。明代杨升庵说:“新墨初用,有胶性并棱角,不可重磨,恐伤砚面。”
《砚笺》也有相关论述,指出在使用新墨时,应在砚池施水,轻轻地旋转墨锭,待墨经浸泡稍软后再逐渐的加力研磨。 佳砚不可用劣墨,如松烟墨杂质较多,质地不纯,用时易划伤砚面。
用油烟墨研磨完毕后,应将墨锭置于墨床之上,或者搁置到别的地方去,不能放于砚面而不取,否则墨干结于砚面,拔墨时则易剥去砚面,造成砚面损伤。新墨胶重,用时尤应注意。
其次是洗砚,在《纸墨笔砚笺?砚笺》中指出:“日用砚须涤去其墨败水,则墨水莹润,若过一二日则墨色差减,春夏二时霉渠蒸湿,使墨积久则泛胶滞笔,又能损砚精彩。 ”这说明砚台要保持清洁,经常注意洗涤,不能暴晒,不要火烤,阴干后,用砚盖盖好,以免灰尘落入。
在《纸墨笔砚笺?砚笺》中也说明了洗涤的方法:“不得以滚汤涤砚,不可以毡片硬纸揩抹,恐毡毛纸屑以混墨色”,“皂角清水洗涤为妙,或以半夏切片擦砚去积滞墨,或用丝瓜瓤洗涤或莲房壳洗涤,去垢起滞不伤砚”。 总之要用柔软的东西擦洗砚。
如果遇到砚的本质粗,又有吸水现象,可涂少许蜂蜡,然后擦干净。使用时,用生姜擦也可。
启用新砚时,如果不发墨,可用杉木烧成的木炭粉磨砚堂一遍,然后洗涤干净,即可发墨,这叫“发砚”。砚上涂胡桃油可使砚台滋润,而且起到保护作用。
4. 这是砚滴还是水盂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房器物,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
关于砚滴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西汉《西京杂记》中记载:“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如五合之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
考古发现,早在汉代,
古人就已掌握了利用气压原理控制滴水分量的办法。汉墓中出土的一些砚滴,其背部上下贯通,顶部开一个小孔的长管式塞。用手指压住小孔,将管式塞插入罐内水中,由此形成管内与管外的气压差,水被会吸入管内;
水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古往今来的文人,历来重视和喜欢文房用具。中国的文房用具除基本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外,还派生出来许多,如印章、印盒、水盂、笔洗、笔筒、镇尺、砚屏、墨盒等等。
水盂,又称水丞、砚滴,在古代则直呼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最早出现在秦汉。它的形制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以随形、象形居多,另一些则是圆形的,或扁圆、或立圆。从材质来说,它的用料非常丰富,有陶土、瓷品、铜质、玉石、水晶、玳瑁、绿松、玛瑙、玻璃、漆器、竹木、景泰蓝等500余种。其图案更是五彩缤纷,宝蓝、钧红、翠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