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怎么写
前言是由作者向读者说明撰写本书的意图及书中阐明的主要问题。其内容包括对书稿的介绍,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适用范围、编写方法(如果是工具书、手册,还应写清楚使用方法)、编者分工、审校人和作者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切忌采取把书中每一章的章题抄一遍、然后再说一下读者对象的这样一种应付差事的态度。
修订再版的书,应有再版前言,说明本书初版以来的一些情况,新版书有哪些内容作了补充或修改,以及修订的原因等。
序言分为自序和他序两种情况。自序是由作者说明著作意图、写书经过、内容体例等情况;他序是由权威人士评介、推荐著作和作者以及对书稿有关问题的研究阐述。比如说写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题材的
或斜的时候有什么遗憾有什么不足
或是突然想到了其他什么事,提一提
都可以
只要和你写作的开头、经过、结果有关都可以。
建议你还是自己网上查下著名作家的杰作,只要灵感来了就不会受到这样的小问题烦恼了。
前言:前言是相当于论文的开头,它是三段式论文的第一段(后二段是本论和结论)。前言与摘要不完全相同,摘要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稍加具体一些,文字以1000字左右为宜。前言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观点是什么。(2)对本论文研究主题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包括与课题相关的历史的回顾,资料来源、性质及运用情况等)。(3)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方式、方法。明确研究工作的界限和规模。(4)概括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意义。
2. 如何写前言
总的说来,前言要从宏观到一般问题再到具体问题,逐层叙述。
a. 首先一般要讲所研究问题在这一领域内的重要性或者提供背景信息
b. 其次要叙述所研究地区能够解决的诸多问题
c. 在这一地区已经开展的前人工作。一般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列出前人工作的重点
d. 提出前人工作的不足,从而转折到自己要做的重点问题
e. 总结自己的观点
在总结部份,提出自己预期的目标以及有待改进的问题
前言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契约。通过读前言,读者首先了解这一领域的重点工作。步骤(c)的目的除了表明作者已经掌握
了足够得工作背景以外,还向另一层含义--向读者介绍这一领域目前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的文献。
步骤(c)的难点在于追踪这一领域的代表性文章,以及发展过程。比较可行的方法是找几篇最近的文章或者综述性文章,
这些文章的前言一般都会有充足的信息。关于这一步骤的另外一个难点就是不能跟踪最近期发表的有关文献。
以上的步骤只是一个标准的次序。各个步骤的长度依作者的喜好以及文章的特点来定。
前言部份和文章的标题密切相关。一般题目中的关键词汇在前言中都要详细解释。
送给你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五月的蓝天,蔚蓝辽阔,五月的大地,遍地颂歌。我们赞美五月,赞美伟大的母亲节,我们歌唱五月,歌唱母亲最博大、最无私、最神圣的母爱……
当我们从母体降生,发出第一声啼哭,是虚弱的母亲,不顾自己的疲惫和阵痛,把温暖的目光立刻照上我们的脸庞。但是又有谁能读懂母亲的笑容和泪水呢!俗话说,“母亲生孩子,只隔阎王爷一张纸,”我们怎能忘记,我们的生日,就是母亲的苦日,是母亲用忘我的痛苦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 我们饿了只会张嘴,冷了热了只会哭闹,母亲是我们最知冷知热的人,哪怕自己饿着,也要先喂饱我们,哪怕自己挨冻,也要先捂热我们。慈母心,舐犊情,我们怎能忘记,我们的冷暖,就是母亲的辛劳,是母亲用不辞的辛劳抚养我们长大成人。 我们咿呀学语,是母亲教会我们说第一句话,我们滚滚爬爬,是母亲教会我们走第一步路,我们好奇我们幻想,是母亲教会我们认第一个字,教会我们唱第一支歌。母亲用自己全部的智慧,给我们启蒙,给我们思维,给我们智力。母亲的影响,让我们受用一生。我们怎能忘记,我们的成长,就是母亲的奉献,是母亲用无私的奉献照亮我们的前程。我们长大,离开了家门,母亲在家独享孤独,全家的担子用双肩挑起,岁月的风霜用白头顶着,心里的惦记,是我们异乡的生活。日夜的牵挂,是我们在外的奔波。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怎能忘记,我们的幸福,就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用心头的牵挂伴我们远行。
母亲以痛苦为荣,以辛劳为乐,以牵挂为伴,以奉献为生。母亲既要做我们冬夜里的棉被,还要做锻炼我们成长的火炉;既要做我们挫折中的春风,还要做我们顺境中的警钟;既要做我们坎坷中的拐杖,还要做催促我们搏击的战鼓;既要做我们黑夜里的明星,还要做我们前进中的明镜,既要做我们航行中的港湾,还要做我们出征前的考场。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最温暖、最无私的人。母亲把生命给了我们,也把自己的生命描绘成了一幅画,这幅画以善良为底色,以勤劳为细节,以宽容为气度,以坚强为风骨,以脆弱做点缀。母爱无声,你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在风中,在雨中,在心灵深处,却又无处不在。它能让所有的语言暗然失色,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最轻松的休憩,让思绪的潮水涌入灵魂。
因为有母亲,幼小的我们才得以长大成人;因为有母亲,即使是在艰难困苦的岁月,我们也得以享受母爱的温馨;因为有母亲,我们才学会了追求向上,追求美好,追求自己美好的人生。
年年母亲节,岁岁敬母亲。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母亲呵护我们成长,母亲给了我们一个世界。我们要用自己的一切孝敬母亲,爱戴母亲、报答母亲。为年迈的母亲营造天伦之乐。在母亲的光辉节日里,让我们真诚地祝愿,用心地祝愿:祝愿我们伟大的母亲健康长寿!
3. 我们如何给文章写序言
最近出书、编写教材,涉及到写序的问题.于是随手找了几本书,想参考人家的序言是如何写的,看后,不觉产生许多疑问.上古时代的文章几乎没有序言,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及流传下来的文章,也几乎没有自序,或者同时代的学者为其所写的序言.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出版业,学者写文章都是专用的.比如《论语》、《老子》、《墨子》等,是当作教科书使用的,是为学生授业解惑而流传下来的讲课笔记,称语录体,似无写序的说法;二是应对之策,如《韩非子》等,就是给秦王的上疏,《孙子兵法》也是给君王阐述用兵之道的对策文章,这类文章写序给国君看,好像没有必要;三是,由个人或宫廷组织撰写的历史散文,如《春秋》三传、《尚书》、《战国策》及《国语》等,写作目的明确,当时也没有序言,甚至像《吕氏春秋》这样浩大的工程,包括26卷、160多篇文章、约20万字的著作,在当时的写作条件下,能够顺利编成,也没有请人写序言,标榜作者、主编者等人的功绩.第四,个人的文学作品如屈原的《离骚》等二十五篇、宋玉的《九辨》及收入《楚辞》中的其他作者的诗篇,开始都是没有序言的,只是到了东汉,校书郎王逸才为刘向编辑的《楚辞》作章句,即注释性质的序言.汉代以后,书籍就有了序言,一般是自序,而且序言往往放在全书的最后.如《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汉书》的《叙传》以及《论衡》的《自纪》等都是如此.古人写的序言内容一般包括个人自传、著书目的和全书纲要,绝无废话和溢美之词.再后来,序言就被放在前头了,如宋时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前面就放了大量的序言,而且编著者、校对者还把官衔写在姓名前面.到了清代,除作者写序外,还请有名望的人给写序言,最为典型的就是像《康熙字典》、《四库全书》之类的官修典籍,前面既有御制序,还有主编奉敕写书的目的,以及总阅官、纂休官、纂休兼校刊官的名录,象现在的编委会名单一样.但序言还是比较实际的,基本沿袭古代的做法,仅仅写明著书目的和全书纲要,象现在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一样,虽然也有对帝王的溢美之词,但对编写者进行吹捧的评介类、誉美类的文字却不允许出现,这与古代序言的类型、凡例和用途有关.可能受西方出版业的影响,到了近代,序言除了介绍出书目的和内容简介外,还多了作者自序及个人照片、作者履历介绍、名人推介,甚至名人的书评也可列为序言.发展到了现在,除了教材、技术书刊还好些外,一些文学、艺术类的作品,在以上名目基础上,还多了许多挂名的名人写的序言,而且大多都是好评如潮,溢美有加.有时读了那些序言后再读原文,大有受骗上当的感觉.现在的序言,就像明星们在电视媒体上做得虚假广告一样,不足取信于人不说,而且就象那些有害药品、有毒食品拉名人作宣传一样,危害和误导了广大读者和群众.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很多,但其中的一条,是和文化、艺术界客观公正的文艺批评缺失有关.同一群体内的作者,互相依赖,共存共荣.今天我给你写序言,明天就有可能你给我写序言.一个圈内的事情,抬头不见低头见,又不让外人介入,自吹自擂,近亲繁殖,怎么可能指望写出客观公正的序言呢?甚至有的人写序言,可能连他所写的那本书的内容,都没有认真阅读过,只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不负责任地瞎评一气.就好像那些自己根本就没使用过祛斑霜、减肥茶的明星,却大肆鼓吹祛斑霜、减肥茶的功效一样,他们的目的就在个人收益.虚假序言并不违法,但危害极大,这就要求作者、出版者和书评的写作者自律,起码不写那些浮夸、无益的虚饰之词,给读者一个真实、有益于导读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