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文字“上”怎么写
“上”字演变过程:
上,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shàng或shǎng。指事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一概念。作名词时,意为高处;作动词时,指垂直的动作,往上;作形容词时,指高贵的,级别高的。
扩展资料:
上字基本释义
一、上[ shǎng ]
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
二、上[ shàng ]
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部。~游。往~看。
2)等级或品质高的:~等。~级。~品。
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卷。~次。~半年。
4)旧时指皇帝:~谕。
5)向上面:~缴。~升。~进。
6)姓。
7)由低处到高处:~山。~楼。~车。
8)到;去(某个地方):~街。~工厂。他~哪儿去了?
9)向上级呈递:~书。
10)向前进:老张快~,投篮。见困难就~,见荣誉就让。
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
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饭。~菜。~茶。
13)补;增加:~水。~货。
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刺刀。~螺丝。
15)涂;搽:~颜色。~药。
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百人。~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去入。
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
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山顶。
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门。考~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
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了农村。
三)[ shang ]
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墙~。桌子~。
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书~。课堂~。报纸~。
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事实~。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
2. 我国古代的文字是怎么写的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金文(钟鼎文):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金文(钟鼎文):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
3. 中国古代文字有几种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4. 汉族古代文字“人”怎么写
人字的演变:人,中国汉语名词,音rén,象形字。
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的直立动物。人之所以能够鞠躬,是因为内心会思考,明白个体力量的不足,需要与他人合作。
扩展资料:中国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我们现在写的字是解放后的简化字,之前的相对就成为繁体字(港澳台使用的汉字)。
文字的本质是字形,[ii]所谓创造文字就是创造字形,文字是一种以“形”示“义”的视觉符号系统。文字和语言是有区别的,语言“一发即逝”,而文字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字和语言又是有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文字的普遍价值是:文字是人类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了文字,人类克服了只靠语言进行口头交际的不足,突破了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通过文字这一文化载体,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并广泛地得到应用。
文字的使用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和语言交际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汉字具有突出的书面交际功能 中国是个方言众多的国家,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虽然说不同方言,但却使用汉字作为统一的书面交际工具。
也就是说,人们说不同语,但书同文,汉字作为书面交际的工具具有突出的超越方言的功能,汉字可以不受方言区的限制,在中国的广大地区通用。使众多使用口头语言不能交际的中国人能够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正是由于汉字具有这种突出的功能,才使汉字成了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2、汉字具有突出的文化载体功能 汉字是从古代象形文字发展来的,历史悠久,是古文字的活化石。汉字字形的表义方式是可以进行理性分析和描述的。
汉字字形所承载的信息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创造文字的智慧,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劳作、习俗、思维方式以及历史等文化印迹。另外,两千多年来汉字一直被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所使用,从未中断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文体,一种是文言文,就是文章的形式和两千多年前的古文一样。另一种是白话文,就是文章读出来与口说的语言比较接近的一种形式。
因为白话文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产生的,继承了文言文中的大量表义成分,而且两种文体都是用汉字写成的,汉字字形也没有改变。只是在“字”的使用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白话和文言是有区别的,但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种文体并用的情况,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就是今天的中国人还是既学白话文,又学文言文,今天我们中国人虽然说现代汉语,但还可以读懂两千多年前的古文,而且古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还可以出现在现代白话文中。正是由于汉字可以沟通古今,具有突出的文化载体的功能,所以中国古代大量的优秀文学遗产和历史文献不仅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至今还能被中国人学习和使用,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
3、汉字具有独特的字形 。汉字作为书面交际工具和文化的载体之所以能超越方言、沟通古今,具有突出的超越时空的文字功能,这是由汉字的字形决定的。
文字的本质是字形,而汉字字形在世界文字中是独特的,正是汉字这独特的字形才使汉字具有了突出的文字功能。 世界上文字的字形分两种,一种是音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字形是根据语音创制的,看到字形容易读出字音;一种是义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字形不是根据语音创制的,而是根据意义创制的,看到字形不容易读出字音,但是容易看懂字义。
汉字是目前人类所使用的文字中唯一的义形文字。看到汉字字形不容易读出字音,但方形的字体,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个体突出,一目了然,使人容易看懂字义。
因为文字的本质是字形,不是字音,字音只是文字和语言联系的中介,所以义形的汉字在字形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与各种方言建立联系,就可与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建立联系。就可以有不同的字音,因此才使得汉字字形能不受方言、不受人类迁徙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影响,具有了突出的超越方言、沟通古今的功能。
而音形文字由于是根据语言的语音创制的,看到字形发出字音是容易,但文字的表义功能却受到了影响。因为语言随着人类的迁徙是要发生变化的,为了使字形和语言的语音保持一致,容易读出字音,于是就要不断地改变字形,字形变了,后人就看不懂前人书写的文字了,文字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就削弱了,因此文化的传承就容易发生断裂。
另外,一种语言会分化成两种或数种方言或语言,如果根据语言的语音来创制文字,那么随着语言的分化就会创制出不同的字形,产生不同的文字,讲不同方言或语言的人就不可能使用统一的文字。那么一个国家或民族就有可能因语言和文字的不同而发生分裂,分裂成两个或数个讲不同语言,使用不同文字的国家或民族。
中国历史上方言多,人口众,疆土辽阔,但仍能保持统一,而不发生分裂,汉字独特的字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独特的汉字字形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