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知道采风报告怎么写
风报告当我听说这次写生的基地是蓟县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之感,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有几个不是从小到大没去过几次蓟县的呢。
可是当我们乘车三个小时来到奇秀的群山脚下时,真的不得不被折服了,满山的柿子林,绿色环抱中的点点火桔色,青山绿水倒映其中,让人有一种不画不快的冲动。带着这美好的感觉我们开始了第二天的蓟县正式写生课,背着大大小小的画具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走到了我们的目的地,群山环抱之下潺潺的池塘,微黄的大片草地,柿山上的点点诱人桔色,构成这所有的一切让我不得不放下东西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
明媚的光线,没有噪声污染的听觉感受,没有一丝不洁之物的空气,感觉在这样的地方进行作画,不管画成什么样子都是一种亵渎,对于这美好的亵渎。我知道我的技法并不纯熟,我心中所想也没有在我的笔锋之中淋漓表达,但是我在努力的做到我感受的那种自然之美。
纯净无邪的蓝天,没有污染的水,我甚至想要把我能听到的蝉声也表现其中```我在责怪自己这样的美不胜收怎么小时候没有发现呢,还是因为时间的流失让我淡化了对于美的那种记忆呢,或者是因为人的变化所以对于自然的感受也随之有了变化呢。所有的一切都不容我考虑,只能让我用身心感受着大自然的秋之韵味。
下午的作画由于光线变化对于颜色的感受也随之变化了许多,能清楚的看到山的阴影,还有对于温度的变化。日落之前我们回到了住的农家院,大家坐在一起开始分享今天的感受。
我也开始仔细的端倪这个我们住的农家小院,依山傍水,院落中有自家种的柿子树,一只瘦瘦小小的猫眯,白色的身体游走在院落之中,时而在房檐之上,时而在我们的凳下徘徊,每当我们这些穿着花花绿绿的艺术生想要靠近时它就一转眼飞也般的逃走了,这个小生物的存在给这个简朴的农家小院增添了一种灵性的美。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黄崖关长城,我们这群女生选择了长城较长的一段来攀爬,小时候也爬过黄崖关长城,但是爬的是较短的那一段,没有什么感觉就到了尽头,所以这一次要感受一下更刺激的考验。
我们的带队老师严老师说,八达岭的长城的特点是雄伟,而黄崖关的特点是奇秀,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让我们完全感受到了其中的内容所在。蜿蜒曲折,忽而高耸,忽而低绵,明明已经看不见的路,走到脚下却又重生。
我们还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旧址长城,古人所建长城石料均为自然之色,而现代长城均为灰色,整齐化一,如军训时看到的军官列队般一丝不苟。不管是古代之留还是现代之做都能感受其建设之不易,绵延之宏伟 ,我们单单只是爬一爬长城就觉得艰难无比,如果设想当初兴建之人也该是如何的困难与艰险。
别的不说光是搬运石料就是想也不能想的大工程了,何况还要从山上搬到连路都几乎没有的山上。佩服古人的胆识,也佩服今人的毅力。
初上之时只是觉得向上爬楼梯的感觉很累,等我们过了最高点开始向下走时,我们终于能够体会到了一句话“上山容易下山难”,因为向上的路很多都是有台阶有人工精美修葺之保障,可是向下的路很多都是只有一边的围墙,单单靠着很窄的山路,和人为踩出的脚印摸索下山,不过在这其中有一点却让我很是感动。在那只有一边的围墙有一段铁的管形扶手,在扶手上有缠绕的胶布,正是这缠绕的胶布让我觉得感动,因为这里的管理者很有理由不去缠这胶布,不去找这个麻烦,但是却这么做了:一来可以加大手和扶手的摩擦力,让人抓得更牢,安全系数更高;二来山中天气寒冷,铁管温度冰凉,让人一摸就觉得不舒服,加上了胶布就不会有那种寒心之感。
这让我觉得在以后的设计之中也要学习这里管理者的胶布之举,处处为使用者的感受考虑,以人为本,不要为了自己的方便就给别人带来麻烦甚至是危险。这一点也许是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心灵感受之一。
其中团队的协作精神也有了具体的体现。我们这群叽叽喳喳的女生面对艰险的山路表现出的互相关怀互相勉励让人着实感动。
大家脚下摸索着还不忘提醒同伴要小心脚下,希望这样的团队精神能在我们的以后两年半的学习之中继续的绵延下去。这是一段难忘的蓟县之旅,暂时摆脱了喧嚣,摆脱了纷繁缭绕的人工之色,投入这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
不管是对于我的艺术感受,还是对于我以后的人生之路,这都是一段让我记忆深刻的旅程,对于美,对于艺术,对于自然我会继续的追逐下去,也希望我的人生之路也能按照我的设想走下去。白洋淀采风报告篇序我家离白洋淀并不遥远,同学中亦有许多家在白洋淀的。
从高中到大学多次想成行,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到这次五十六度组织大家,水溪才见到了传说中的白洋淀。天高水蓝,芦苇丛丛,水鸟飞翔,荷花含苞,虽没有想象中的盛放,却也星星点点娟秀淡雅的挺立。
不似北国江南,却有空旷的乡野气息,清新自然原始!很不错的感觉。白洋淀之行,与水溪颇多惊喜之处!见到了许多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且其家属一起曝光,笑!与水溪实在是三生之幸!激动地夜不能眠!比如,心若天涯,司雨客。
心若天涯与司雨客一直是水溪与妹妹的偶像,此次前去白洋淀,最终获得妹妹的支持,还是。
2. 采风报告怎么写 南京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简介
南京夫子庙即孔庙,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夫子庙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江南贡院荟萃而成,是秦淮风光的精华。
孔庙
孔庙富有明清色彩。它以大成殿为中心,从照壁至卫山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占地广约26300平方米。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
中心庙院:院内植有银杏八棵,古灯对称有致,中间一条笔直的石砌甬道通向大成殿前的丹墀,此丹墀是祭孔时举行乐舞的地方,正中竖立一尊青铜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是全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像。
大成殿:夫子庙的主殿,高16.22米,阔28.1米,深21.7米。殿内正中悬挂一幅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高6.50米、宽3.15米。殿内陈设仿制2500年前的编钟、编磬等十五种古代祭孔乐器,定期进行古曲、雅乐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礼仪的大型明代祭孔乐舞,使观众听到春秋时代的“钟鼓之乐”、“琴瑟之声”,展现二千多年前另古乐风貌。大殿四周是孔子业绩图壁画,形神并具。
文化艺术展:中心庙院碑廊里陈列着被誉为“中华一绝”的雨花石展览。大成殿内也经常筹办其他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学宫
从大成殿后门走出,即进入学宫参观区。学宫是科举时代本省学子读书的最高学府,为使士子接受教化,渐知遵循先圣先贤之道,所以学宫总是和孔庙建在一起。作为江苏古代文教中心的学宫位于大成殿后,以明德堂、尊经阁为主体,“东南第一学”门匾由清末状元秦大士题写。
江南贡院
建康(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至明永乐,便没收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为“江南贡院”。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贡院的大门: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
明远楼:是贡院内楼宇之一,位于贡院中间,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的行为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
文化、商业、小吃街
1985年,南京市政府修复了夫子庙古建筑群,这里许多商店、餐馆、小吃店门面都改建成明清风格,并将临河的贡院街一带建成古色古香的旅游文化商业街。如今这里是南京最著名的步行商业街区,是南京小吃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