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样写状物文
状物文是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重在叙述描写具体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及其性质、功能用等内在特征。按其描述对象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写小物件,如学习用口等;二写小动物,包括鸟兽虫鱼等;三写植物类。写状物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步观察 有序记叙
观察是状物的基础,可从静态到动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静态观察可以看清事物的具体形态。如《一分硬币》就可按大小、形状、颜色、正反面图案分五步观察。事物总是运动着的,因此观察要从静态到动态,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对动物的住、吃以及各种活动,植物的生长成熟的过程都必须进行动态的观察。
状物要有序记叙,可按观察的顺序进行,也可按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进行。
二、展开联想生动描写
写好状物文不仅需要仔细的观察,而且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物”显得生动形象,才能表现作者对“物”的感情态度。
展开联想可用比喻法,拟人法。比喻法即由眼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再用比喻词引出,如一事物“仿佛”、“好像”另一事物。凡是物之间在形状、颜色、声音、精神方面相关的都可用比喻法联想。拟人法。即把物想象成人,再以人的性格特征来状物,这样就可以写出“物”的“人性”。
生动的状物,描写是不可缺少的。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即直接描写事物鲜明的特点;间接描写,即通过观察者的内心活动来间接写物。
三、由表及里赞美品格
绚丽姿的事物,不仅给我们以生活的启迪。如小闹钟“滴答”、“滴答”,永不停息,催人奋进;小蚂蚁团结协作,锲而不舍;铺路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值得赞美吗?状物应由表及里,挖掘事物值得赞美的内在的品格。
2. 怎样写景状物
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2、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这也就是欧阳修所讲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六一诗话》)3、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4、刻画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盖诗文所以足贵者,贵其善写情状。天地人物,各有情状。
以天时言,一时有一时之情状;以地方言,一方有一方之情状;以人事言,一事有一事之情状;以物类言,一类有一类之情状……情状不同,移步换形,中有真意。”(清·许印芳《诗法萃编》卷六下)景物的形状因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者当细心观察,多方描摹,用心感受。
5、虚实结合,扩大想像空间。写景应形象逼真,如若亲见,而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还要加上作者的独特感受,加工创造出情景交融、引人联想的深远境界。
6、运用比喻、对照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清代的刘熙载说:“《书诀》:‘石有三面,树有四枝。
’盖笔法须兼阴阳向背也。”(《艺概·文概》)写景状物,要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出发,不拘一格地从多方面加以描绘。
例文:总算是起风了,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的酷热总算被稍稍地驱散了一些。我走在小径上,风吹树叶所发出的沙沙声令我感到这段日子以来难得的惬意。
我不禁抬起头,感激地朝发出声响的树看了看。只看了一眼,突然被一片飘落的枯叶吸引住了。
那树叶缓缓而下,蜷曲着,微黄的身体显示出它的生命已然灯枯油尽,它即将化作几粒微尘,随风散去。在世界上某个角落里,也许正有个生命如同那枯叶一般逝去了。
而我们,也终会在某一个早晨或夜晚,燃尽我们的生命之火。一片树叶,从萌芽到长大,从嫩绿到泛黄,仅仅是半年功夫罢了。
而一个人的生命,从诞生直至死亡,又能有多久呢?但并无哪片树叶因为这注定的命运而拒绝吐露她那悦目的翠色,同样的,在我们的星球上,也未曾有过由于畏惧注定的死亡而拒绝生活的人。他们或许伟大,或许渺小,可能他们的生命不过十年二十年而已。
但在这段历程中,他们拼搏过、奋斗过,为着理想,为着价值。他们都点亮过或明或暗的灯光,在命运的丧钟敲响以前,他们可都是在热情地活着的呀!这时,又一片枯叶在我眼前飘然而下,它已结束了自己的使命,理应享受到安息。
风动叶响,那沙沙的声音,便是在奉献着自己的绿叶,在诉说着前辈们的光荣,在向逝者道别吧。我又一次抬起了头,灿烂的阳光正透过枝叶照射过来。
于是,那舞动的绿色便显得更加有生气了。由此我深深体味到了夏的活力,这活力,丝毫未因衰败的叶子而削减,她被更多的新生的生命支撑着,永远年轻而美丽。
那天晚上,忙完了许多琐事,心情十分烦倦。匆匆出了家门,赶往车站,打算搭公共汽车去上班。
走到巷口,偶然—抬头,忽然看见远处那一大片湛蓝的夜空。那夜空,是异样的光洁莹澈,衬在闪烁的灯光与房屋的黑影背后,远远地伸展出去,带着一种非常的宁静与高贵。
像一个大手笔的布景师,不惜工本地用了—大幅光滑无比的软缎来做都市之夜的背景。我蓦地觉得自己由烦倦的现实飞升到—个幻想的世界。
怎么会有如此辽阔、莹澈、光洁、湛蓝的夜空呢?而那一大把撒出去的星粒,就像无数闪耀的碎钻,散落在无垠的大宝石蓝色的软缎上。那夜空怎么蓝得那样亮,亮得像是镀了一层丝光呢?哦,原来那边镶着一个圆圆的月。
这才想起,假如不是闰月,今天该是中秋节了。难怪月色如银!那格外明净的天宇,不仅是因为月色,而更是因为风。
今天有4级风。台风征候尚未完全逸去。
她扫出了一大片晴空,而且余兴末尽地继续扫着那聚在东南方的一堆云絮。那一堆云絮簇拥在许多屋宇背后,从远远的地平线彼端冉冉地浮升上来,就被4级风轻轻地、一簇一簇地卷向天空,慢悠悠地上升着,慢悠悠地变形。
由一堆云絮变成一个老人,又变成一只绵羊,再变成一只由背后被风牵曳的鸡;然后鸡的形貌轻轻地幻散,你再也说不出它像什么。继续地游动,继续地幻散;变成两朵或三朵,分头飘去。
你不知道追随哪一朵才是,你觉得自己也已幻散。于是,你再想去追往另一簇云絮,它们开始从屋宇背后浮升时,总是很大的一簇。
这一簇,飘飞得十分迅速,直向那轮圆月飞升而去,仿佛要奔向月宫。于是,月光把云朵染成一圈金黄,又染上一圈浅紫。
云朵再向上飘飞了一半旅程,渐渐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烟圈。透过烟圈的环形,月亮的银盘在上方静静地端庄地照着。
云朵距离它还好远好远,我看得到那距离,那是十分立体感的一段距离。云并不想追上月,云只是无心地飘飞,无心地幻散。
那烟圈也就这样地幻散,成为许多小小碎碎的白絮,轻轻地飘飞,轻轻地消失。于是,又升上来另一簇云。
我看着这簇云,它悠然地延伸、延伸,变成长长的一带,像一只橡皮艇。然后以迅捷的姿态飘飞而来。
看着它,我忽然想起幼时唱的一首歌:如果我能飞升 /如云能堪承载/我便入云驾驶/多么自在……真的,如果我乘云朵飘飞,将如何呢?云一定不问我要到何处去,云一定不问我自何处来,。
3. 如何写景状物作文
最佳答案那是一串漂亮的蓝色风铃。
蓝色的圆盘下吊着很多的小铃铛,蓝的让人心旷神怡,来的如同大海妈妈般,蓝得如同宽广的天空。用同样蓝的线吊着可爱的小铃铛,可真精致!
每天晚上,我疲惫地做完作业,轻轻走到房门前。手指一触到那精致的小铃铛,内心的欢悦仿佛被一块温柔的小石块激活,一下子荡漾起无数的小浪花。我久久的盯着那串蓝风铃,独自品味着淡淡的静谧。蓝风铃仿佛朋友般地在向我诉说着那在梦中才能见到的海,是那蔚蓝的海。
那天,我为生活中出现的逆境而愤怒,那串平日宁静的风铃,似乎也生气了,小铃铛被震地左摇右晃,蓝色的海也起了风暴,和我一同发泄,发泄出不满与无奈。忧郁的蓝色伴着悦耳的叮叮当当的风铃声,一下子使我震撼了。忧郁的蓝色,却使我的心归于往日那份蓝,归于往日那份宁静。
那串风铃,又笑了,原来忧郁的蓝也有喜悦的一面。
小铃铛的颜色,是海绿色,很多很多小小的铃铛,如星星倒影般洒在蔚蓝的海面上,泛起星光点点,绿色的星星不能也很漂亮吗?
有时,我也会很伤心的想,那份忧郁的的蓝,代表永恒吗?
蓝风铃给予我的是战神困难的力量。它,是我真心的朋友。
Wecanbefriend!
4. 怎么写状物的文章啊
状物,是指以描写物体或景色为主的文章。有描写动物的,如《燕子》;有描写植物的,如《荷花》;有描写建筑物的,如《长城》;有描写景物的,如《梅雨潭》等。
一般说来,写状物类文章重在突出描写对象的形状、姿态、色彩以及其动静变化等,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认真观察
“善于观察,细心观察”是写景、状物的必要条件。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捕捉事物的特征,获得总体认识,弄清局部情况,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等。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真实感受。所以,我们无论观察什么事物,都要有目的、有次序、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千万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
二、抓住特点
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各处景色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类物、同一处景,也都因各种原因和时令变化而各不相同,各具特点。所以,我们在写状物类文章时,务必抓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文章才能具体、真切,使人印象鲜明。例如《燕子》一文,作者是这样描写小燕子的外形的:“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作者抓住了燕子羽毛“乌黑”、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这三个特点,把“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写得栩栩如生。我们有的同学在描写猪时往往写它“撅起的大嘴巴”、“耷拉着的大耳朵”;写公鸡时便写它“大红冠子长尾巴”的特点。这样写当然可以,我们还可以抓住其他特点写。总之,要想把状物文章写得生动、真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
三、注重顺序
我们写文章不但要做到“言之有物”,同时还要做到“言之有序”。如果顺序安排得不妥,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会给人以繁杂凌乱的感觉。写景状物的文章,顺序种种,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有按空间转换顺序写的;有按事物内部结构顺序写的;还有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的:春季写“溪水、木排、小鹿……”;夏季写“森林、花草、浓雾……”;秋季写“枫叶、野果、药材……”;冬季写“风雪和动物冬眠”。这样按季节顺序用具体。事物来说明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是“美丽的花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我们写状物类文章时,究竟按哪种顺序写,可根据内容,灵活安排。只有注重了顺序的安排,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四、静动结合
有两句古诗:“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是动中有静。写诗能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写状物类文章更应注意静与动的变化。如《猫》这篇文章,先写猫的生活习性,是侧重于静态描写的。写猫“老实”,“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写猫捕捉老鼠时“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接着,作者连用几个动词,写猫可亲可爱,“蹭你的腿,”、“跳上桌来”、“踩印几朵小梅花”,通过这一静一动,静动结合的描写,把猫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写状物类文章时,在观察的基础上,力求把那些静态的物品、楼房、树木,动态的行云流水、飞禽走兽等写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除上述几点外,写状物类文章和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首先必须突出中心,只有中心思想明确,读者才能领会你的写作意图。同时,写这类文章还应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联想和想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力求语言生动,文笔流畅。
5. 小学生作文“状物”怎么写
“沙,沙,沙……”我的几只乌龟从静静的冬眠中醒来了,在沙子上慢慢地蠕动着。它们披着背甲,摆动着四肢,活像几个神气十足的将军。看,脑袋慢慢地伸出来,眨巴着眼睛,伸长脖子,东瞧瞧,西看看,然后一个个迈开步子,摇头晃脑地向前爬动,多么可爱啊!
望着这几只小生命,孩童时那有趣的生活浪花,顿时在我胸膛里激荡和翻腾起来……
记得六岁那年,我还没有上学。爸爸妈妈要上班,看我年幼无知,在家里乏味儿,便给我买回一只小乌龟。小乌龟可有趣呢,它摇头晃脑的,有时转圈圈,有时在沙地上打滚,有时伸长脖子转脑袋,有时想直立起来,便贴着钵壁直撑起来,刚向上爬一步便摔倒在沙地上,吓得它把四只脚缩了进去,脑袋尾巴也缩了进去。第二次,它又勇敢地站起来,可刚迈步,“砰!”往后面一倒,来了个四脚朝天。我高兴地笑了。
有一天,它背上湿漉漉的,探出头来晒太阳。不久,乌云遮住了太阳,乌龟的脖子耷拉下来,慢慢地爬着。“哗哗哗……”倾盆大雨紧接着下起来。因此我发现,每当乌龟背上湿漉漉的时候,就要下雨了。上学要带好雨具。小乌龟可帮了我不少忙呢!
白天,我逗它玩,喂它瘦肉吃;晚上,我做作业累了,望一望活泼可爱的小乌龟,疲劳顿时一扫而光。
6. 初一的如何写物
让静物“活”起来
同学们平时观察过许多静物。如盆景、储蓄罐、玩具、大桥、亭子、岩石等。那么,如何让这些静态事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呢?
一、选好静物,仔细观察。“作文始于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材料。无论写什么静物都要“下马观花”,仔细观察。因此,你在选好一种静物之前,一定要细心观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内等观察顺序,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功用。只有观察清楚,在脑子里印象深刻,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生动感人。
二、抓住特点,化静为动。写静物要抓住形状、颜色、功能等特点进行叙述。如一位同学写的《我心爱的“青蛙”》一文,围绕着题眼“心爱”重点抓住了青蛙玩具外形:颜色(披着绿色的衣裳,黑色斑纹,腹部呈乳白色)、形状(高昂着头,张开宽大的嘴巴,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前腿伸开,后腿蹲着)和神态(多么神气,活像守护庄稼的神兵)的特点来写;写精彩表演,用“青蛙先是……成为他的美餐”等一系列动作来写;这样既写了外形特点的静态,又写了表演的动态,动静结合,生动有趣。同时巧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青蛙”写得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三、要发挥联想,情景相融。写心爱的东西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由这一心爱的东西产生合理联想,不仅能使别人读了你的作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能够充分体会到你的思想感情。如《我心爱的“青蛙”》一文,小作者看到可爱的“青蛙”的外形,联想到幼儿园老师教唱的儿歌;由青蛙玩具联想到田野里捉害虫的青蛙,为人民无私奉献,是庄稼的保护神;结尾还联想青蛙启迪了“我”努力进取。这样联想合情合理。小作者还写了一家人看了“青蛙”精彩的表演,滑稽的动作,都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情景相融。文章字里行间表达了小作者对青蛙玩具的喜爱之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技法点拨】
怎样描写器物
器物一般指生活用器、文具、玩具和工艺品。那么,怎样写器物?写器物要从摹形、描姿、议物三方面着手。
一、摹形。它包括说明物品的大小、形状、质地、构造、色彩等特征,描摹器物一般采用先总述,再分述,后总结;或先分述,后总述的结构方式。例如写铅笔盒可采用“总一分一总”式:先写铅笔盒的质地、形状、大小;再分述铅笔盒主要部分的特点:介绍盒盖的图案,介绍它中间层的构造特点和作用,介绍笔盒的构造和功能;最后议论总结、只有巧用“总一分一总”的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才能把器物写清楚、写具体。
二、描姿。就是正确、生动地描绘物品的姿态。例如有位同学在《一对小白鹅》中写道:“小白鹅头顶上有一块突起的红包,仿佛戴着一顶小红帽。它的眼睛又黑又光,十分有神,它全身的羽毛洁白,像一层薄雪覆盖在身上。”作者不仅写了小白鹅的外形(头、眼睛、羽毛)的特征和颜色,而且展开联想,小瓷鹅“戴着一顶小红帽”,身上覆盖着“一层薄雪”。突出了小瓷鹅的美丽。同时小作者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瓷鹅描绘得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议物。指议论或说明器物本身的用途、意义,也可抒发对器物的情感。如有位同学在写“液化气灶”时,先具体说明液化气灶的外形特征,然后写道:‘人们用液化气灶煮饭菜,既省时,又省力,十分方便。因此,大家都喜欢液化气灶。”这样写说明了液化气灶的作用,令人喜欢
7. 怎么写物体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蜻蜓,很小的时候生活在水里。
一天晚上,我梦到自己长出了两对透明的翅膀。后来,我的梦想成真了,我可以自由地飞翔了。我在田间的荷叶中舞蹈,吮吸晶莹的露水;我在碧绿的草丛中嬉戏,寻找昨日的好梦……
我有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数不清,大家穿的衣服各不相同。它们有的穿着绿色的大衣,有的穿着红色的长袍,还有的穿着蓝色的衬衫。我穿着一身黄绿相间的外衣,长着一个圆滚滚的大脑袋,一双异常发达的复眼几乎占据了我头部的一大半。别嘲笑我的这双复眼,它可是由一万多只小眼组成的,在疾飞时,它能帮助我清楚地看到九米以外的物体。
有了这双敏锐的复眼,我一天能捉100只害虫呢。当乌云布满天空,黑沉沉地往下压时,害虫四处逃窜。哈,它们可逃不过我的眼睛。瞧!前面飞来一只蚊子,它跑不了!“啊呜!”这可恶的蚊子被我吃掉了,再也伤害不了人类了。
气象学家还夸我们是气象员呢!他们说每次我们低飞捉虫子时,就是在向人们报告:“要下雨啦!”
听妈妈说,等我长大了,我会用尾巴轻沾水面,把卵产在水草上,十天以后便会孵化出一只只小蜻蜓来。现在我终于明白我小时候为什么生活在水里了。
小朋友,你们喜欢我吗?
指导老师 李 丽
一点通
轰隆老师:这次习作要求采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种熟悉的事物。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用自述的形式吗?
机灵鬼:我知道,用自述的口吻来介绍熟悉的事物,会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轰隆老师:说得好!课文中的小闹钟和小溪流都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留给人的印象很深刻,读起来就像一个童话故事。
机灵鬼:我可不可以写我的小书包或者写我妹妹饲养的小猫头鹰呢?
轰隆老师:当然可以。你还可以写学习用具,像书本、铅笔盒;可以写生活用品,比如手机、桌椅;还可以写小动物,比如小乌龟、大雁等。
机灵鬼:原来有那么多的内容可写啊。在写的时候,除了做自我介绍,写出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之外,还可以写些什么呢?
轰隆老师:还可以讲述一两个与这个事物有关的小故事呀,这样你的作文就会更加生动、有趣了。
(杨 云)
8. 如何写借物抒情的散文
参考一下借物抒情的中学生作文: 借物抒情,借物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怎样才能通过借物达到抒情的目的呢?营造这类文章的手段是象征联想和类似联想。通过象征联想,由某种象征体联想到它具有的象征义,或由某种象征义出发去联想可表达的象征体,都可以构成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
通过类似联想,用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示与之在形态上的、性质上的、情境上的类似的抽象事物、思想感情,同样 构成又一类借物抒情的文章。 借物抒情,是描写抒情手法之一,也称作“托物言志”或“写物寄意”,就是通过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描写来寄托某种感情、志趣、思想观点。
通篇文章使用这种方法或技巧,就称为托物言志或写物寄意文。运用这种方法抒情,要抓住描写对象在某方面的特征,凭借这些特征来抒发某种感情。
茅盾为抒发他对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民的热爱、崇敬之情,以白杨树作为描写对象,突出地描写了它那象征抗日军民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形象和气质,显示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的“伟丈夫”的“性格”。把物与情,物与意糅合在一起,达到了物与情和物与意的统一。
借物抒情文章的营构手段是象征联想和类似联想。 象征,即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示与之相似和相关的抽象事物、概念或思想感情。
象征的构成是事物之间由人类想象活动参与的,传统习惯上的和心理上的、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如用黄河、长城象征中国,用烈火、红色象征革命,用白鸽象征和平,用松鹤象征长寿等。 象征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方面构成,象征体即用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那个具体形象,也就是写物寄意中的那个“物”;象征义即通过象征体所表达的某种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写物寄意中的那个“意”。
由某种象征体联想到它可以具有的象征义,或由某种象征义出发去联想可以表达它的象征体,都可以构成一篇写物寄意的文字。 联想,是由眼前的或想到的某一事物,进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如果二者之间互相类似而联想到一块,那就是类似联想。一种具体事物与一种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可以存在形态上的、性质上的、情境上的类似性,于是就用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示与之在上述某方面类似的抽象事物、思想感情,同样构成又一类写物寄意文。
写好这类文章,要注意如下几点: 立意要明确 写好这类文章,首先要把握好“物”与“意”之间的对应点,即二者要有密切联系,彼此契合,这是写好此类文章的关键。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自然属性中发现了某种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类似的东西,即发现了物的感情表现性或品格表现性,从而通过对物的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志趣以及人生哲理。
例如,《白杨礼赞》由白杨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引出北方农民。 抓住物的特征,在升华为精神品格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由物及人,引出赞颂的对象,这是立意的步骤,也是基本思路。
描写要具体 写好这类文章,借物是虚,抒情、言志、寄意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由于抽象、空乏的情、志、意,只有借具体的浅近的事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领悟和理解,使读者乐于阅读。
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意”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意”的表现自然、恰当,“水到渠成”。对“物”的描写具体是指: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能见其形,闻其声;描写要满怀真情,做到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使人能受到感染。
既然描写的目的在于寄意、言志、抒情,那么,在进行具体描写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中心思想的需要,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表现中心思想有联系的特征上,要善于选用词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
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议论要恰当 写这类文章,常常需要在记叙、描写中插入作者的看法,或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议论。
如: 冬天的北国是萧瑟的、奇寒的。这时,没有春天的蓬勃生机,没有夏天的繁华热闹,没有秋天的累累硕果,没有美味的事物。
有的只是风,风!无情刺骨的风!间或漫天飞舞的大雪。那些娇贵的候鸟们害怕了,拍拍翅膀远走高飞了。
但是北国并不缺乏鸟儿的歌声。听,“唧唧唧”,那是北国鸟呼唤春天的话语,虽然并不悦耳,却是那样感人。
有什么比在生养自己的地方面临严寒的威胁而逃之夭夭的鸟儿更可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