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要写一篇磕头的周记该怎样写一百字
这一周,我帮助妈妈干了许多家务事,而最令我骄傲的,就是把我的书包刷的干干净净,而且,还没让妈妈帮忙。早上,我一大早就起来了,穿好了衣服,无意中瞄到了我那脏兮兮的书包,心想:我的书包那么脏,不如把我用了一学期的书包洗洗吧。正好还能帮妈妈分担点家务。
说干就干,我先找来一个大铁盆,倒上水,先把书包里的东西拿了出来,再把书包放进水里泡着,用刷子抹上点肥皂,往脏的地方使劲的刷,直到起黑泡泡了,才用水把泡泡冲掉,此时,书包脏的那一块灰,已是“不见踪影”了。然后,再把书包的底部用刷子刷,刷约两分钟后,用清水冲刷干净,现在,书包的表面已经是焕然一新。接着,把书包的里面蘸上洗衣粉,用刷子用力刷,把里面的墨水刷掉,再把泡泡冲干净就已基本“竣工”了。
再把它提起来晾干,就大功告成了!妈妈看见我那么能干,直夸我是好孩子,我也很高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美滋滋的。
2. 以“给父母磕头”为话题写作文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绝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美德更是精髓, 更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良心的要求。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在《孝经》中,“孝”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并被儒家视为“仁之内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
几千年来,“磕头”、“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灵”等仪式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内容。而当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更是严格保留了很多的传统孝道仪式和规范。例如在韩国,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并相互拜年。拜年时,长者盘膝而坐,晚辈在长者面前下跪叩头,长者对成年晚辈低头弯腰答礼。
“一定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夏学銮并不否定当代青少年在春节时给父母磕头的意义。他说,有选择地恢复一些体现家庭长幼尊卑伦理关系的传统社会仪式还是必要的,弘扬孝道需要借助具体的形式。
其实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理解磕头后面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达爱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个老人内心感到温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孝悌并称不可偏废;二是无违父母;三是为父母守孝;四是在家尽孝,在国必忠。
把孝亲当作责任、义务,与从孝亲获得幸福,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并且前者正是后者的源头活水。对于具备起码道德水准的人来说,想到父母把自己拉扯成人所吃的千辛万苦,所担的虚惊实怕,所投的真疼至爱,倘不能尽孝心,必深感负疚而痛苦;如能尽孝心,使父母衣食丰足,身体康健,精神愉快,一句话,生活幸福,自己难道不会因此感到欣慰和幸福吗?
《二十四孝图说》讲,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贫经常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后,他“南游于楚”,“积粟万钟”,“列鼎而食”,但却慨然叹道:现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的岁月,也办不到了。子路之作此慨叹不是因为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为他在失去了孝亲的可能性之后,对于孝亲这样一种天伦之乐,产生了强烈的怀念。国无忧,民无忧,满月青山景色幽。春风荡九洲。 衣不愁,食不愁,最是神州尊白头。高风万古流。在许多忠孝难以两顾的人的心中,不能孝亲或不能经常孝亲,是一大遗憾。所以一有孝亲的机会,他们便总是尽量弥补———在弥补责任欠缺的同时,也弥补幸福的失落。正是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有一种人生观是以使别人获得幸福为幸福的。既然一个人可以从使别人获得幸福中获得自己的幸福,那么,他能因自己孝亲使亲人获得幸福而也感到幸福,有什么说不通呢?承认孝亲是福,说到底,也就是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在当前形势下,“孝道”包含着对父母和长辈的顺从、尊敬和理解。顺从是“孝道”的第一境界,听话、不惹父母生气就可以说是孝顺了;尊敬体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日常态度和行为上,比如吃饭让长辈先动筷子,出门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去向和回家时间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父母说错了,自己受了点小冤枉,也不要当场顶嘴,要暂时接受,等事后再行解释。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孝亲敬老应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在全社会大兴孝亲敬老之风。
3. 以“给父母磕头”为话题写作文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绝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美德更是精髓, 更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良心的要求。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在《孝经》中,“孝”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并被儒家视为“仁之内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
几千年来,“磕头”、“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灵”等仪式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内容。而当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更是严格保留了很多的传统孝道仪式和规范。
例如在韩国,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并相互拜年。拜年时,长者盘膝而坐,晚辈在长者面前下跪叩头,长者对成年晚辈低头弯腰答礼。
“一定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夏学銮并不否定当代青少年在春节时给父母磕头的意义。
他说,有选择地恢复一些体现家庭长幼尊卑伦理关系的传统社会仪式还是必要的,弘扬孝道需要借助具体的形式。 其实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理解磕头后面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
表达爱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个老人内心感到温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孝悌并称不可偏废;二是无违父母;三是为父母守孝;四是在家尽孝,在国必忠。 把孝亲当作责任、义务,与从孝亲获得幸福,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并且前者正是后者的源头活水。对于具备起码道德水准的人来说,想到父母把自己拉扯成人所吃的千辛万苦,所担的虚惊实怕,所投的真疼至爱,倘不能尽孝心,必深感负疚而痛苦;如能尽孝心,使父母衣食丰足,身体康健,精神愉快,一句话,生活幸福,自己难道不会因此感到欣慰和幸福吗? 《二十四孝图说》讲,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贫经常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老人去世以后,他“南游于楚”,“积粟万钟”,“列鼎而食”,但却慨然叹道:现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的岁月,也办不到了。子路之作此慨叹不是因为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为他在失去了孝亲的可能性之后,对于孝亲这样一种天伦之乐,产生了强烈的怀念。
国无忧,民无忧,满月青山景色幽。春风荡九洲。
衣不愁,食不愁,最是神州尊白头。高风万古流。
在许多忠孝难以两顾的人的心中,不能孝亲或不能经常孝亲,是一大遗憾。所以一有孝亲的机会,他们便总是尽量弥补———在弥补责任欠缺的同时,也弥补幸福的失落。
正是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有一种人生观是以使别人获得幸福为幸福的。
既然一个人可以从使别人获得幸福中获得自己的幸福,那么,他能因自己孝亲使亲人获得幸福而也感到幸福,有什么说不通呢?承认孝亲是福,说到底,也就是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在当前形势下,“孝道”包含着对父母和长辈的顺从、尊敬和理解。
顺从是“孝道”的第一境界,听话、不惹父母生气就可以说是孝顺了;尊敬体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日常态度和行为上,比如吃饭让长辈先动筷子,出门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去向和回家时间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父母说错了,自己受了点小冤枉,也不要当场顶嘴,要暂时接受,等事后再行解释。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孝亲敬老应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在全社会大兴孝亲敬老之风。
4. 如何磕头
作业不是写的,而是要求回家做的,即开展“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活动,希望同学们回家后算一笔感恩帐,将自己一年的学费、生活费等算算,再算一下父母一年的总收入;另外,为父母做一顿饭、敬一杯酒、说一句祝福的话、磕一个头、鞠一个躬、干一些家务等。
这些项目同学们都能接受,但在“磕一个头”上,有一些异议。同学们有的认为“太老土”,有的认为没必要;专家说,磕头是中国感恩的最高礼仪,希望同学们尝试一下。
个人认为,感恩最重要的是心,至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你磕一个头,父母很受用,一家人热泪盈眶,你在磕的过程中,脑子里能同时回放这些年父母如何含辛茹苦养你长大的镜头,当然最好,你的头就没有白磕;如果你不习惯,父母也不习惯,双方都扭忸怩怩,一个头磕下来,老爹老妈一激动,忽咚一下从椅子上跌落下来,这个头不磕也罢。
磕头这个动作,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发明,是这样做的:双膝跪地,双手抚地,前额碰地。古时,儿女见爹娘、学生见老师、百姓见官、下级见上级、臣僚见皇上,都得磕头。
从平民百姓到帝王将相,无人不磕;从婚丧嫁娶到国家大典,无事不磕。民间的磕头更多的是在过年时和婚丧嫁娶时。
过年时,大年初一天未亮,未出五服的男子要到长辈家里磕头。到了辈分最高的长辈那里时,常常是汇集了一大群人,老人家对很多人可能都认识不过来了。
老爷爷或者老奶奶早早的穿戴整齐,敞开大门,正前方的桌子上摆着贡献(就是各种瓜果、菜肴)和香火,桌子前面早已放好跪上去磕头的垫子,一大帮子男人以辈分依次排下去齐刷刷的磕了一地。家族大的常常会磕到快出太阳的时候,膝盖上粘上了厚厚的一层土。
头磕了上千年,一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剪了辫子,孙中山先生规定不再磕头,见面时实行点头鞠躬礼。呵呵,呵呵,既然专家都希望大家做,同学们回家就做一做吧,省得将来成亲时,要拜天地,拜父母,到时候不会,还得临时学。
5. 如何磕头
作业不是写的,而是要求回家做的,即开展“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活动,希望同学们回家后算一笔感恩帐,将自己一年的学费、生活费等算算,再算一下父母一年的总收入;另外,为父母做一顿饭、敬一杯酒、说一句祝福的话、磕一个头、鞠一个躬、干一些家务等。这些项目同学们都能接受,但在“磕一个头”上,有一些异议。
同学们有的认为“太老土”,有的认为没必要;专家说,磕头是中国感恩的最高礼仪,希望同学们尝试一下。
个人认为,感恩最重要的是心,至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你磕一个头,父母很受用,一家人热泪盈眶,你在磕的过程中,脑子里能同时回放这些年父母如何含辛茹苦养你长大的镜头,当然最好,你的头就没有白磕;如果你不习惯,父母也不习惯,双方都扭忸怩怩,一个头磕下来,老爹老妈一激动,忽咚一下从椅子上跌落下来,这个头不磕也罢。
磕头这个动作,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发明,是这样做的:双膝跪地,双手抚地,前额碰地。古时,儿女见爹娘、学生见老师、百姓见官、下级见上级、臣僚见皇上,都得磕头。从平民百姓到帝王将相,无人不磕;从婚丧嫁娶到国家大典,无事不磕。
民间的磕头更多的是在过年时和婚丧嫁娶时。
过年时,大年初一天未亮,未出五服的男子要到长辈家里磕头。到了辈分最高的长辈那里时,常常是汇集了一大群人,老人家对很多人可能都认识不过来了。老爷爷或者老奶奶早早的穿戴整齐,敞开大门,正前方的桌子上摆着贡献(就是各种瓜果、菜肴)和香火,桌子前面早已放好跪上去磕头的垫子,一大帮子男人以辈分依次排下去齐刷刷的磕了一地。家族大的常常会磕到快出太阳的时候,膝盖上粘上了厚厚的一层土。
头磕了上千年,一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剪了辫子,
孙中山先生规定不再磕头,
见面时实行点头鞠躬礼。呵呵,呵呵,既然专家都希望大家做,同学们回家就做一做吧,省得将来成亲时,要拜天地,拜父母,到时候不会,还得临时学.
6. 怎样磕头拜佛
一般人拜佛总喜欢站在佛前中间的位置上,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丛林(寺院)里的规矩只有住持和纠察才可以在中间的位置上礼拜。其他人应该站在左右两边才对。
礼佛前,先要净(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上香的方法
①将香点燃后,②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③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④再举香齐眉,⑤之后,放下如第三动作,⑥开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注:本篇拈香之法全为在家居士所写,故与出家众所观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众如是个人敬香礼佛,则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总括而简单。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
如何拜佛.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 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六)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七)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八)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十)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转自学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