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砂的筛分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反思怎么写】
一种有计划的研究,包括一系列有意图性的对过程要素进行改变与其效果观测,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便确定过程变异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这过程.狭义狭义的实验设计特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实验设计的活动包括如下:1.建立与研究假说有关的统计假说;2.确定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处理(自变量)和必须控制的多余条件(额外变量); 3.确定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单元(被试)的数量及被试抽样的总体;4.确定将实验条件分配给被试的方法;5.确定实验中每个被试要记载的测量(因变量)和使用的统计分析.功能及其评价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对变量的控制,首先是在控制条件下有效地操纵或改变自变量,使因变量(即反应变量)的变化得到观察.例如,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时,实验设计者应安排使其他条件尽量相同,如选择家庭和学校环境相似、学业基础相似,年龄相同的两组儿童,只控制使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考查二者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良好的实验设计主要表现在合理安排实验程序,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心理学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些可以象理化实验那样通过一定的实验仪器及技术予以排除,但大部分难以排除,因而必须依靠实验设计平衡或抵消其影响.这种控制方法称作实验控制法,常用的有几种:①消除或保持恒定法:主要利用实验室条件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对于不能排除的年龄、体重、实验环境、被试水平等变量,则设法使其保持恒定;②平衡法:即按随机原则将被试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使无关变量对两组的影响均等;③抵消法:其目的在于控制由于实验顺序造成的影响,主要采用循环方式(只有两个实验处理时采用AB、BA法);④纳入法:即把某种无关变量当作自变量处理,使实验从单因素变为多因素设计,然后对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从中找出每个自变量的单独作用及交互作用.还有一些无关变量,虽然明知它对结果有影响,但限于实验条件,不可能用实验控制法加以平衡或抵消,而只能在实验结束后,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出来,从结论中排除.这种控制方法叫做统计控制法.常用的统计控制法主要是协方差分析或称共变量分析.当研究工作由于事实上的困难或行政上的理由不能以个人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必须保持其团体的完整性(如以班级为单位)时,常使用这种方法.评价一个实验设计可以有许多标准,但主要是看其能否充分发挥以下功能:①恰当地解决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实验设计必须与研究问题匹配;②有较好的“内在效度”,即能够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使反应变量的变化完全由自变量决定;③实验结果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普遍性,能够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即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2. 反思怎么写
考试成绩已经出来,两个班在整个年级中考得都不错,心里觉得很欣慰。欣喜之余,对这次的考试也有点想法。
如果从表面上看,四班的平均分要高一些,只有一个孩子考得不大好,八十多分;而三班的孩子虽然平均分低了点,那是因为一个孩子请假半个月考了八十多分拉了整个班的平均分,如果去除这个因素,两个班成绩不相上下。
不管考得怎么样,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原因,找到要继续坚持的好习惯。
孩子能够很快掌握拼音,应该得益于孩子平时课堂上的专心,做题时的认真,家长的督促。
其实我也不是很赞成上课让孩子规规矩矩坐端正,这样的确很辛苦,但是如果不这样要求的话,我就无法了解孩子有没有认真听讲,如果孩子上课可以随心所欲、手里玩着东西,这样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很庆幸,我们的孩子大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上课状态非常积极向上。
至于认真做题这是一个习惯,我们一直在跟家长强调这一点,辅导作业时关键就看孩子的学习态度,这次考试还是有很多孩子由于不细心出现了错误,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一个人这一辈子会有很多次不小心造成的错误,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强调让孩子更加重视,减少因为这个原因出现的问题,但是却无法根除。
孩子的成绩和家长的付出也是分不开的,很高兴我能遇到这么多关心孩子,能够及时给与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的家长。记得刚入学和家长见面时就提醒过大家,有些家长还没有做好准备,自己的孩子该上学了,这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付出更多的艰辛,而这份艰辛,不是金钱、不是玩具,而是你的时间、你的关心。家长很忙,作为老师都很能理解,每次给孩子布置作业需要家长配合时我们也觉得很难为大家,总是给大家找事情,但是又不能不这样做,想让孩子变得优秀,想让孩子收获更多,那肯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孩子。所以我很高兴,杨老师总是跟我说:三班的家长真的很负责,他们总是很认真的辅导孩子作业,很慎重地给孩子签字,而且能够及时把这段时间孩子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反映给老师;我也总是觉得四班的家长大多数也都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一些很细小的问题都能及时发现(部分孩子的书写有待提高)。就像前段时间要求孩子读谜语,很多家长没有找到,然后就很着急地找我要网址,接到大家电话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很惭愧,没有把话说清楚,又让大家费心了,其次就是感动与大家的执着与信任,虽然我一再强调找不到可以读别的书,但是似乎大家并不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只是想着怎么找到网址,配合老师完成作业。所以孩子的成绩应该有家长的一份功劳。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已经顺利地跨出了第一步,适应了学校生活,知道了自己的责任,希望孩子们都能够一帆风顺。 赞同22| 评论(2)
3.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怎么写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反思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我们作为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为什么会形成火山爆发和地震?蜡烛点燃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太阳和影子》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自己始终追不到自己的影子?”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