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帮我写一份学生的个人愿景啊 本人是学生 大三 要求200字以上 (不
在这栋不起眼的楼里,驻扎着一大帮怀揣创业梦想的清华学子,沈思是其中一员,因为抬头不见低头见,再加上校友缘故,沈思乐意与这些邻居相处。
2008年3月,沈思携木瓜移动落户此地,“因为在附近再也找不到比这更便宜的地方了,即便如此,我们望还能找到更经济之地。”
尽管坐拥天使投资,她也没有大方地给自己单独设立办公室,秉承Google扁平文化,她和她的下属(她应该不同意这种称呼)拥挤在不足百平米见方的斗室里,她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特权,便于交流”。
历经2年发展,目前木瓜队伍共20多人,15个人做技术,她则“什么都管”。事实上,这便是她的特权。
“创业,挺不一样的,自己有很多自主权的。”笔者揣测,这是中规中距的白领人所享受不到的快感,掌控感,也是沈的自得之处。
沈思傲称,木瓜移动的技术水平,在手机SNS领域基本上是全球前列的。美国200万用户是她一笔不小资本,也是她的论据。
谈及为何不在国内发展业务,她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词表达了她的顾虑,东风吹来满眼春,“只要国内业态环境好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1
“当一个伟大梦想出现时,抓住它。”Google创始人拉里? 佩奇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读深圳实验中学的女高中生沈思对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崇拜不已,时值《未来之路》风靡大江南北。
理科优异的她渴望像盖茨一样做影响全人类的事情,“人这辈子就做这个事情”,创业种子悄然种下。
1997年,她“深思熟虑”地选择了清华大学,且“轻而易举”地考取了计算机系。
毕业后,她飞赴斯坦福大学,三年内连获计算机和管理学双硕士学位。
再毕业,校园招聘的一次简历投递换取了加盟Google的机会。她颇得信任,不久便成为负责七人小组的产品经理。
2007年,她想来回国。目标简单响亮且发自肺腑:我要创业。
出于业务需要和惜才,美国总部希望沈思去中国把移动组给建立起来,“对于你来说是个很好的平台,利于你了解中国这个市场,并直接向总部汇报。”
一年后,移动部门建制完毕,她旋即离开践行“伟大梦想”,当时她只扔下了一句话,简洁有力而又义无反顾:我该走了。
否则,时至今日我们无法观到木瓜移动的呱呱坠地和风生云起。
关于采访,她基本上都不接受,“因为我还是觉得做事情低调,毕竟到2010年3月木瓜移动也仅满两年。”
受中关村管委会夏颖奇的引荐,她不好意思拒绝,但“最好也别谈太多公司的业务,我愿多以我个人名义来接受采访。”
2
世人盛誉乔布斯,沈思也不例外。她喜欢苹果的东西,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出,所以把公司也起个水果的名字以示追随。“PAPAYA,好记忆,做终端用户会比较好。”
几年前,沈思为了看乔布斯的新品发布会,排了一晚上队,后来还排队买了iphone,如今,那部手机现在则作为测试机了。
沈思喜欢听乔布斯阐述问题,台上很有魅力、魔力和感染力,使得全场人起立疯狂鼓掌。谷歌甚至把前往苹果学习乔布斯列为其培训内容。
谈起学习,沈思收获良多。因此对产品非常在意:对产品比较偏执,描述产品方法学到,决定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到极致,怎么样把不需要的都削掉。
熟稔于手机SNS业务,沈思看好移动平台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在这方面,包括我们做的社区这一块,硬件软件方面,有太多太多的机会。”
“面对三网融合,运营商竞争得越充分,给我们做服务的公司会更有利一些,新型创新型公司机会会更大。”
在预测移动平台的三五年市场份额方面,沈思说,规模会很大,这个方向上必然会出现谷歌、雅虎一样的公司。“目标在这,努力去做。”沈思话语简洁得当。
享受天使投资的充分信任,“从来不管我们,偶滴投资人属于对公司愿景和期望比较大的,短期上不上市都没很大关系。”如果非要谈到有没有上市计划,沈思也只透露了在美国融资的目标。
“目标什么时候成熟?不想,没考虑太多。”
“你老想结果,还不如去享受现在。”沈思只是天天扎扎实实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