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法声字的行书怎么写
“声”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声 [ shēng ] 基本字义: 1、因物体撞击或摩擦所产生,能引起听觉的音波。
2、音乐。 3、名誉。
4、发出声音。 5、宣布、张扬。
6、音调。 7、量词。
用于计算发声次数的单位。 组词: 男声、风声、叫声、回声、声音、大声、声明、声乐、高声、笑声、和声、响声、喊声、声波。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声”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文言版《说文解字》:声,音也。从耳,殸声。
殸,籒文磬。 白话版《说文解字》:声,音响。
字形采用“耳”作边旁,“殸”作声旁。“殸”,籒文写作“磬”。
词语解释: 1、男声 [ nán shēng ] 释义:声乐中的男子声部,一般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2、回声 [ huí shēng ] 释义: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或散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3、声波 [ shēng bō ] 释义:能引起听觉的机械波。频率在20—20000赫之间,一般在空气中传播,也可在液体或固体中传播。
4、声乐 [ shēng yuè ] 释义: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如独唱、重唱、合唱、表演唱等。
5、高声 [ gāo shēng ] 释义:声音高;用听得清楚的正常说话的声音。
2. 书法声字的行书怎么写
“声”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声 [ shēng ]
基本字义:
1、因物体撞击或摩擦所产生,能引起听觉的音波。
2、音乐。
3、名誉。
4、发出声音。
5、宣布、张扬。
6、音调。
7、量词。用于计算发声次数的单位。
组词:
男声、风声、叫声、回声、声音、大声、声明、声乐、高声、笑声、和声、响声、喊声、声波。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声”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文言版《说文解字》:声,音也。从耳,殸声。殸,籒文磬。
白话版《说文解字》:声,音响。字形采用“耳”作边旁,“殸”作声旁。“殸”,籒文写作“磬”。
词语解释:
1、男声 [ nán shēng ]
释义:声乐中的男子声部,一般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2、回声 [ huí shēng ]
释义: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或散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3、声波 [ shēng bō ]
释义:能引起听觉的机械波。频率在20—20000赫之间,一般在空气中传播,也可在液体或固体中传播。
4、声乐 [ shēng yuè ]
释义: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如独唱、重唱、合唱、表演唱等。
5、高声 [ gāo shēng ]
释义:声音高;用听得清楚的正常说话的声音。
3. 写 这个字的隶书写法
写的隶书写法为: 写的笔画顺序:点、横撇/横钩、横、竖折折钩、横 基本字义: 1. 用笔作字:写字。
写作。编写。
2. 描摹,叙述:写生。写实。
写照(①画人物的形象;②描写刻画)。轻描淡写。
〈动〉 (1) 形声。从宀,舃( xì)声。
本义:移置、放置 (2) 同本义 写,置物也。--《说文》俗字亦作泻。
以浍写水。--《周礼·稻人》 牛弗进,则置虚命彻。
--《左传·昭公四年》。注:"写器令空。
" 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礼记·曲礼上》。
注:"写者,传已器中,乃食之也。" (3) 输送 发北山石椁,乃写 蜀、荆地材皆至。
--《史记》 (4) 倾吐,倾诉;抒发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 写,除也。
--《广雅》 我心写也。--《诗·小雅·裳裳者华》。
笺:"则我心所忧,写而去矣。" 何以含忍,寄之此诗;何以写思,记之斯辞。
--晋· 陆云《失题》 (5) 又如:写心(抒发内心感情);写志(发抒情志);写情(抒发感情);写怀(抒发情怀);写念(抒发思念之情);写思(抒发情思);写神;写忧(发抒排除忧闷) (6)租赁,确定某种出租或雇佣关系 [rent] 如今写了两只大官船,兵部里讨的火牌,勘合,一家子都往任上去了。--《醒世姻缘传》 写了哥子的船。
--《警世通言》 (7) 写作,创作 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入情入理,就成艺术。
--孙犁《秀露集》 (8) 抄写 《三都赋》成,竞相传写。--《晋书·左思传》 困乏写手,一时未得奉寄。
--清· 顾炎武《答俞右吉书》 (9)仿效;描绘 雷震之声,可以放钟写也。--《淮南子·本经》。
4. 用隶书怎么写我爱你,汉字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
5. 隶书的你字怎么写
你字的隶书写法如下图: 拼音:nǐ 仓颉:ONF 笔顺编号:3235234 部首:亻 结构:左右结构 词性:代词 五笔86/98:wqiy 笔顺:撇、竖、撇、横钩、竖钩、点、点 四角号码:2729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4F60 笔画:7 释义: 1、形声。
从人,尔声。本义:称说话的对方。
2、同本义。武平元年童谣曰:“狐截尾,你欲除我我除你。”
――唐·魏征《隋书·五行志上》 又如:你咱(你);你懑(你们);你老(对尊长的敬称);你那(你老人家);你伫(您);你等(你们)。 3、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
如: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说话。 4、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
如:他的才学叫你不得不佩服。 扩展资料常用组词: 1.你好(nǐ hǎo) 用于有礼貌的打招呼或表示与人见面时的问候。
2.你们(nǐ mén) 一般是称呼说话的对方(复数)。我到时候通知你们。
3.你死我活(nǐ sǐ wǒ huó) 形容斗争十分尖锐你死我活的斗争。 4.你争我夺(nǐ zhēng wǒ duó) 指相互争夺这种你争我夺的场面还不少。
5.你追我赶(nǐ zhuī wǒ gǎn) 相互轮流走过身边或向前面越过:巨大的卡车和小型汽车沿着公路你追我赶;比喻在前进的道路上竞赛,有褒义:各车间、各小组都在你追我赶,争上游。
6. 隶书拼音怎么拼
隶书lì shū 基本解释[official script,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 一种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详细解释1. 汉字字体名。
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
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 秦 代,普遍使用于 汉 魏 。
秦 人 程邈 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 程邈 创隶书之说。《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 始皇 使 下杜 人 程邈 附於小篆所作也,以 邈 徒隶,即谓之隶书。”
巴金 《秋》二:“五弟, 金冬心 写的隶书单条哪儿去了?”2. 正书的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 唐 以前仍有把正书沿称隶书的。
为区别于 汉 魏 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3. 指官司刑狱所用的文字。
章炳麟 《訄书·订文》:“ 北宋 之亡,而民日啙媮,其隶书无所增。增者起於俗儒鄙夫,犹无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