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赞美字体()()如()
康桥序徐如铁先生书法集《王羲之论笔势十二章》 徐如铁先生不仅楷书写得传神,而且对历代书法与书法名人都作过研究.他的字点画之间内含筋骨、剑戟如张,间架结构阴阳平衡、迎让有序,整体布局和谐灵动、节奏流畅,宛如一首首书法抒情的交响. 初识徐如铁,是在2008年奥运书画艺术会上.徐如铁和他的孪生弟弟徐如钢是整个会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俩人的到场,使得整个会场活跃起来,孪生兄弟的书画艺术很快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进一步了解徐如铁和徐如钢后,许多人的好奇感开始变成赞叹,甚而被这对孪生兄弟的书画艺术倾倒. 当时,徐建林先生送我一帖徐如铁先生手书的《金刚经》.蓝色的纸金色的字,看起来流光溢彩,加之徐先生的楷书豪劲清润、骨气丰匀,直让人疑惑是用来广告的印刷品.问话刚一出口,顿觉失语,印刷的字哪是这样富于弹性!温雅舒展之中,孕育澎湃的激情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徐建林先生请我为其伯父将要出版的书法集《王羲之论笔势十二章》作序,我没有拒绝,因为感动. 文字是上天给我们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人类艺术史上,最富魅力最能贯穿人类精神而达到艺术顶峰的是书法.这一点上,汉字书法表现更为精妙,点画的起伏顿挫、字与字的峭劲跌宕、词句之间的意态纵横、整体的气势磅礴及构成美:诗一样绵长的意韵与哲理性思想,任何艺术都不能与之相虞美.最简单的点画,也蕴藏玄奥,“永字八法”要求:第一笔点笔要取侧势,起笔用藏锋或露锋,落笔要迅速有力,做到“侧峰峻落”,古人形容“峻落”如高山坠石,势足收峰.其间铺毫行笔要饱满,收笔强调用顿笔回锋. 书法,从最早的初创时期到它的孕育发展直到完满成熟阶段,饱含着我们先民对世界的感觉感知和无限深情,“永字八法”中的长撇“掠”,古人形容是雀鸟低空迅疾飞过,也叫“飞燕掠水”.王羲之在题《笔阵图》时说:“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强调每一笔画的运笔要有三个动作:起笔、行笔和收笔.笔画之间,我们看到和感到的是对自然的摹仿和生命意象的抒情,每一字的书写都包含我们对生命的体悟,字成为我们驶向世界的大门,词成为我们驶向世界的大道,那隐退的隐喻和象征是我们的钥匙,我们要善于找到它.徐如铁先生为我们的手上递来钥匙,这就是他的楷体书法集《王羲之论笔势十二章》.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也是最需要功夫的,相传王羲之学书法时,对楷书的基本笔法“永字八法”的锤炼达十五年之久.徐如铁先生长久以来,致力于楷书书法的研究与创作.许多人写书法,对书法的奥妙却不知一二,这不能不是件遗憾的事,就像喜爱音乐的人,不懂五线谱,无论他的歌唱得多么好,却不能真正悟出音乐的本质和精髓.王羲之七岁学写字,十二岁偷着读了父亲藏在枕下的前代《笔法》,不出一个月,书法大有长进.书法之于书法家是必胜的法宝,蔡邕在嵩山石室得李斯留下的笔法,而成为一代宗师;钟繇为得蔡邕笔法,竟不惜偷掘韦诞的坟墓,盗取笔法.徐如铁先生深得《笔法》之奥妙,手书王羲之告汝子论笔势十二章,实难能可贵! 徐先生在“今述笔势论……开汝之悟”的书写中,一个“述”字就饱沾他踌躇满志、言无不尽的复杂情感.真正的书法家首先是一个创造者,他在合理的书写中把感发他的那种意蕴,以适当的书写形式,以及他对书写内容的深刻感觉和他的书写情感熔于一炉,才能塑造好每一个字的形象.徐先生书写“述”字,没有按照捺的常规写法,而是用“水”字中的右“纟”,古人讲:捺画也名“磔”,是祭奠分割牲畜肢体的动作,笔画像一把斜角刀,捺画虽然在隶书时已经有“燕尾”之变化,但徐先生还是把捺笔写得更加一波三折,点画之间那种对儿女千嘱咐万叮咛的情感描写,通过一波三折表现出千徊万转、凝重浑厚的艺术效果. 书法是形而上的,它是人类初始和最终极的艺术表达,字与字之间、词与句之间、都是情感和灵魂的直接抒写.徐先生的书法不仅可以让我们临帖好楷书,而且交给我们制胜的书之法宝,他为我们捧献的是一个艺术家滚烫的心.通读论笔势十二章,徐先生的书写刚中有柔,斩钉截铁之中自然舒展、方圆有韵之间飘逸飞动,章法上的抑扬俯仰、顾盼多姿,让读者和书写者感觉妙趣横生.可以说徐先生的书写是用心的,更是用情的,开篇中我看到三个“汝”字,每一个“汝”字都是不一样的写法;二个章字相叠也用了不同的写法,其中一个“章”字用了孔府门前文章出头的“章”字;六十个“之”字,也各有千秋,笔笔关情! 徐先生不仅对楷书独有情衷,行书也写得精妙.他在古今行书二千年的演变长河中,不倦地求索.行书书法灿若星辰,天外有天,相传王羲之七岁学写字,后学于卫夫人,认为自己的字已经相当了得,后来渡江北游名山,看到李斯的书迹、钟繇的字、又拜读了蔡邕书《熹平石经》、张旭书《西岳碑》,眼界更为开阔,从此更加刻苦地学习书法.王羲之在书法上博采众美,熔铸古今,一变魏晋以来流行的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书法造诣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从书法发展的历史看:钟繇完成了由隶到楷的伟大变革,王羲之从卫夫人学习钟繇笔法,。
2. 【中国古代总共有多少种书法字体
篆书 (1)介绍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 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 "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 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 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 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A、大篆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B、小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小篆 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回答者: 冰晶809 - 助理 二级 4-22 18:31【各种书法体简介】 1: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於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划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於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於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4: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於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