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一本书的读后感
读后感写法一、文体概念读后感,从日常应用上来看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三类:摘抄式,概括式,有感式);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有读有感,有叙有议,读为感之先,感缘读而发,读以感为主,感以读为基,形式灵活,富于变化,能够及时地反映生活,影响生活,又是考试常出、写作简便的文章体裁之一,所以我们必须准确熟练地掌握它运用它.我们平常所说的读后感是广义的,包括读后感、听后感、观后感、看后感、做后感等;狭义的专指读后感.二、写法简表点题(点):读了之后心潮长(2小句)引述(引):如此这般概括讲(少于三分之一篇幅)议论(议):抓住核心说一句(1小句)联想(联):古今中外正反想(一半以上篇幅)结尾(结):结尾方法须注意上挂下连谈希望(2小句)三、例文吃苦耐劳 从小做起——看电影《鸡毛信》有感今天上午,我在家里看了《鸡毛信》这部电影,心里非常激动.(点题:读了之后心潮长.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心情.)这部电影的内容是:放羊倌海娃,机智勇敢地赶着羊群,和日本鬼子周旋,最终完成了送信的任务,协助游击队,消灭了来犯的敌人.(引述:如此这般概括讲.)海娃真勇敢!真了不起!(议论:抓住核心说一句.)我现在的年龄也和海娃差不多,但是我却缺少他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妈妈叫我到操场跑操锻炼身体,可是我怕累不能坚持下来;爸爸叫我打沙袋练功,我怕疼怕伤不敢用劲儿;学习中也是拈轻怕重,简单的题还能坚持独立完成,稍微复杂一些的就不肯动脑筋钻研;遇到好吃的就想着多吃点儿,遇到好玩儿的就想着多玩点儿,就是不想着把学习和锻炼放在心上.(过渡,比较,中国,现代,反面,一个人的实例.)现在我们这一代,有不少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着各种各样的优待,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光想着吃喝玩乐,不想着学习上进.如果有朝一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海娃当年遇到的那种情况,我们也能够像海娃那样机智勇敢地完成任务吗?(过渡,比较,中国,现代,反面,从点到面,一代人的实例.)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消息:外国的一个幼儿园,在寒冷的冬天,只让小朋友们穿着背心裤头在操场上跑步,而他们的家长就在旁边监督.如果有哪一个小朋友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退,那他的家长就一定会感到非常的耻辱,一定要亲自拉着孩子继续跑,直到比其他的孩子多跑一圈,才肯罢休;即使是孩子跌倒受了伤,也不肯轻易地叫他中途下来.这使我感到非常的吃惊:他们这样培养后代,我们就不能和他们比一比吗?(过渡,比较,外国,现代,正面的实例.) (联想:古今中外正反想.注意:本文没有选用古代的事例.)我们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要自觉地向海娃学习,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培养机智勇敢的好品质,锻炼强健的身体,掌握过硬的本领,准备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结尾:上挂下连谈希望.)四、注意事项1、初学者一定要按照这个标准的格式写作,熟练后再作适当变化.2、读后感的命题是个关键,显示作者的层次高低.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不入流的“等外型”,如“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看后感”等.评卷老师一看标题,就会感觉到,这种文章作者的水平也就在及格线上下浮动.第二种,比较常见的“通用型”,如“读小说《孔乙己》有感”、“电视剧《沙场点兵》观后感”、“看漫画《过年》有感”、“听《法制报告会》有感”等等.第三种,比较典型的“高级型”,犹如本文“吃苦耐劳 从小做起——看电影《鸡毛信》有感”,这种标题由正标题和副标题两个部分组成,副标题等同于比较常见的通用型标题,而正标题是从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压缩提炼出来的.由于他们两个的有机结合,既能突出中心,又能体现读后感的特点,所以,最受评卷者的青睐.3、“引述”部分,写前一定要设法详尽收集有关资料.4、“联想”部分,内容一定要丰富,“古今中外正反”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不可.5、用心揣摩别人的文章,反复用心体会其结构技巧是学习写作的一个捷径.。
2. 写看一本书的读后感怎么写
重温《平凡的世界》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平凡的世界》或许就是这样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好书! 有很多人给着它这样的评价:“中国五十年的乡土文学,只有一本《平凡的世界》”,此话虽然有夸大之嫌,但是,这本书无论是关于乡土风情的描写、还是乡土人物的刻画等,在中国乡土文学长廊中都有着不可抹煞的一席之地! 乡土的描写,不应该有那么多的负累,而是应该有更多宽松的、真实的元素充实在里面,并且作者能够和阅读的人一起享受到这种乐趣! 《平凡的世界》一书以黄土高原深处一个普通的自然村落为着眼点,通过对孙、田、金三大家族的普通人物生活延展开来,由农村互动到城市,从**后期跨越到改革开放前期,作者难能可贵地向我们展示出一幅从1975-1985年,历经十年的乡土画卷。
书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中国乡土的沧桑变迁无不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透过表面描写去挖掘该书的主题,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到了一种关注:关于我们的乡土、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在时代跋涉前沿中的苦苦挣扎! 通读全书,作者的文字描写极为朴实,没有一丝的华丽和矫揉造作,书中的描写来源于本本分分的生活,这是该书获得成功之处,书中,尤其是人物刻画,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热泪盈眶,无语噎咽!是的,他们从书中读出了自己,读出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找到了藏匿在书中主人公后面我们自己的影子!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伟大中又映现出平凡,书中不仅仅有着乡土人物的苦难成长历程,更表达着普通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尤其是书中主人公在面对艰辛坎坷面前暴露出那种不屈的高昂斗志。 这本书启蒙着无数即将或已经踏上社会青少年前行的方向,关于善良、关于追求、关于真诚、关于拼搏。
作者通过普通人物命运的描写一味地强调着“不惧怕艰辛的人生才是壮美的人生,不屈于逆境的灵魂才是高昂的灵魂!”这样的伟大主题!同样,这本书也给研究乡土文化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平台,怎样的乡土才是真正的乡土,乡土并不一定就是沉重、落后,乡土也有着自己繁华,乡土深处的善良、包容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用心体会。 作品的描写时缓时促,但是,我们每个读者却都能跟得上,作者通过淳朴的文字引领着读者在城乡之中来回穿梭进进出出,对于书中文字的描写,作者拿捏得很稳,几乎覆盖到了每一个读者的感受,作者笑的时候我们也跟着笑,作者流泪的时候我们也会潸然泪下。
作者知道我们读者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有着这样细微的洞察力和感染力。 年少的我们为书中男女主人公孙少平和田晓霞恋情的有缘无份而泪眼婆娑;也会为傻子田二、二杆子王满银等等小人物生活中张扬的的举止而忍俊不止;我们也会对于那个在**期间意气风发、牛气冲天扬言要在三年之内把荷马踩在脚下的老诗人的张扬而哭笑不得;更为书中主人公在命运中的不甘俯首而荡气回肠。
一场大水冲走了很多读者的眼泪;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勾起了无数人对西部草原的向往;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改革大潮将我们每个人都席卷了进来。如何把握自己命运的方向和面对变革所应有的心态,成了现代人不得不去用理性思考的东西 也有人,说过这本书有片面的“理想化、平庸化”,但这正是作者写作的意图,力求表达出平凡人的生活、平凡人的感情,只要我们能读透它,知道我们将会从书中得到怎样的共鸣,那么,这本书就算完成了它的文学使命 是的,作者路遥已经逝世很久了,前不久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其女关于父亲路遥的一篇追忆,不禁唏嘘!天妒英才,路遥走的太早了!不过,一本《平凡的世界》会让读者记住你! 鲁迅先生说过:“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依旧活着”,我们想说:路遥,你永远活在我们读者的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
3. 一本书的读后感作文500字怎样写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描述了主人公鲁滨逊漂流海岛,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没有食物,没有房子,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只有死路一条,不是被野兽吃掉,就是被野人所嚼……
但是,慢慢的,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不再整天唉声叹气了,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了自己的生活,他建起了房子;做了小桌子、小匣子;用从船上找到的枪来捕捉了山羊;在房子周围种了小麦、稻子;鲁滨逊还获得了一只小狗和一只鹦鹉,做他的伙伴……就这样,鲁滨逊用自己智慧的脑子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王国。
鲁滨逊不仅是一个智慧,勤劳的人,他更是一位有坚强毅力的人。他曾经说过:“我的脾气是要决定做一件事,不成功绝不放手”因为他没有助手,缺乏做事经验,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花费很大的力量,很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板都要四十几天。并且,他做的许多东西都不成样子,但他从来都没有灰心过,而是总结失败的经验又从新开始做。
鲁滨逊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他欣慰的回报。最后,他变得非常“富有”:有小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使用,还有植物园、牧场、两处“豪华”小屋,并且还有了一个忠诚的奴隶----星期五。这些都是鲁滨逊不知花了多少力气,克服了多少困难才得来的!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认真的读完最后一个字时,我的心被震撼了,一个个问号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假如我是鲁滨逊,独自一人在荒岛上,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可以做什么?劈柴?打猎?我会像他一样镇定自若吗?对生活充满信心吗?我的回答肯定是“不”,再说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荒岛上,我一定会得忧郁症憋死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变,自力更生的,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
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面对困难永不低头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不管遇上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的去面对,勇敢的活下来。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争取坚决不能放弃!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动脑子想办法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取得最后的胜利!
4. 一本书的读后感作文400字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5. 一整本书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一、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
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好查找重点之处。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叙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不符合要求了。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读后感的写法,种类很多,但写好读后感基本上离不开以上四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一本书的读后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