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役用英文怎样写
battle是战斗,campaign是战役,因此后者好些
战役是在两个或多个作战方之间发生的,在爆发的地点范围和时间上有限的战斗。大的战役的战场可达数百平方公里,时间可达数周。现代战争中的战役往往由多次不同的部队之间的战斗组成。与战斗不同的是战役的规模往往大得多,对一场战争往往有决定性作用。战役一般被用其地点来命名,但也有用时间或参战双方来命名的。中国及东亚各国古代的战役往往被称为某某之战,现代化的战役(如国共内战或抗日战争中)才被称为某某战役。
2.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写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役,你觉得哪一次最精彩
这三次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战相同的地方在于:一,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二、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例如《资治通鉴》就认为它是以多胜少.不过,这三战的确打得相当精彩,却是不争的事实;三、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四、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这三战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三战爆发的时间不同.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200),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208),而夷陵之战则迟至黄初三年(222).二、三战爆发的政治背景不同.官渡之战是在军阀割据状态下爆发的,赤壁之战是在曹操显现统一趋势的情况下爆发的,而夷陵之战又是在三国鼎立已经大致形成的情况下爆发的.。
3. 作文战争咋写
战争当然不能直接写,一你没经历过不好写,你可以考虑写写战争带来的那些坏处,写写和平。
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不能忘记战争,不能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
2015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2015年8月15日更是极不寻常的一天。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兴奋的节日。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泸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军士奋起抵抗,拉开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序幕。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的抗战。
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了,中国人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们中国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跟那些抗日英雄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就没有现在强大的新中国。在这8年的抗日战争中,无论是在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还是在百团大战中,是无数的战士们抛…………
你参考下,希望采纳
原文地址:
4. 长征途中的几大战役的简写
最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称其惨烈,是因为经过这场战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作战地区是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的湘江两岸。此役,**调动了其嫡系部队及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
由于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的错误决策,把战略转移变成大搬家,使红军丢掉了机动灵活的法宝,虽然突破了湘江,但也遭遇了红军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湘江战役的惨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危害,为后来召开遵义会议奠定了重要基础。
绝境求生——血战独树镇 这是红25军在长征初期生死攸关的一场恶仗。战斗发生于1934年11月26日,地点在河南方城县独树镇一带。
这一仗,可以说把所有不利条件都凑齐了: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地形极为不利,天气极端恶劣,战前毫无准备,仓促迎战。有利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
从军长、政委到普通战士,广大指战员与敌人血拼肉搏,最终突破重围进入伏牛山区,继续踏上长征之路。毛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得意之笔”这四个字,是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1960年访问中国时,毛说给他听的。
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确立毛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后,他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在**的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初,作战区域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带。
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毛指挥中央红军,按照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40万敌军丛中,在运动中创造战机。红军历经大小40余次战斗,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大渡桥横铁索寒”——强渡大渡河及飞夺泸定桥1935年10月,在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下《七律·长征》这一壮丽诗篇。诗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中后一句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中两场著名的战斗。
强渡大渡河,发生在1935年5月24日、25日间。25日上午,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率“十七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以一条木船强行从安顺场渡河,在国民党军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夹河北上夺占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
飞夺泸定桥,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战斗发起前,红军先头部队红4团两天半时间里,沿大渡河西岸崎岖的山路急行军320华里到达泸定桥。
战斗中,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攀援13根悬空的铁索猛打猛冲,最终夺占铁索桥。随后,红军后续部队攻占泸定城,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举粉碎了**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走出草地第一战——包座战斗 这是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走出草地后,打响的第一个战斗。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8月分成左右两路军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草地北上。为打通进入甘南的门户,8月29日,右路军发起包座战斗。
红军指战员克服人马劳顿、饥寒交迫的困难,采取“围点打援”战法,至8月31日胜利攻占包座,全歼守敌及敌援军大部,缴获大批装备和物资,使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得到了及时的补充。这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把红军逼回草地的企图,为实现中共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
“谁敢横刀立马”——吴起镇战斗 这是中央红军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战斗发生在1935年10月21日。
为打退尾追红军陕甘支队的国民党军骑兵部队,**决定主动出击“砍掉这个尾巴”,彭德怀具体部署和指挥。红军在吴起镇依托有利地形,经过数小时激战,歼敌1个团,击溃另3个团,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追击。
战斗结束后,**兴奋地提笔挥毫,写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名句。
彭德怀则谦虚地将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转出来的胜利”——乌蒙山回旋战1936年10月,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曾风趣地对红二方面军领导说:你们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
乌蒙山回旋战发生在1936年二三月间,是红2、红6军团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进行的一系列机动作战。在一个多月时间里,红军克服天气恶劣、粮食缺乏的困难,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历经大小数十战,往来驰骋,转战上千里。
这一战,与四渡赤水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使红2、红6军团最终以较小的代价摆脱了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从绝境中求得了生存。
5. 三大战役的主要内容100字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1]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1] 。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2]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2]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