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曰文的字怎么读
旻 【mín】
旻,读作【mín】
基本字义为天, 天空;又特指秋季的天:~天。苍~。
旻 mín形声。字从日,从文,文亦 声。“日”指“时间”、“季节”。“文”指 龟壳经火灼斥裂之后形成的纹样,转指“验证结果”。“日”与“文”联合起来表示“龟壳纹样表示的占卜结果得到验证的季节”。 本义:秋季。
常用词组
旻天míntiān
⑴ [sky]∶天的统称。
⑵ [autumn]∶秋天。
火旻huǒ mín
秋天;秋日的天空。
2. 曰文是什么字
旻
拼音: mín, 笔划: 4
部首: 日 部首笔划: 4
解释1: 旻 mín 天,天空;又特指秋季的天:旻天。苍旻。 笔画数:8; 部首:日; 笔顺编号:25114134
解释2: 旻 mín 【名】 (形声。从日,文声。本义:秋天) 同本义〖autumn〗 旻,秋天也。——《说文》 钦若旻天。——《书·尧典》 号泣于旻天。——《孟子·舜往于田》 旻无疾威。——《诗·小雅·雨无止》 不吊旻天。——《书·多士》 旻天兮清朗。——王逸《哀岁》 又如:旻宇(秋天);旻序(秋为旻天,故称秋季为“旻序”);旻云(秋天的云) 天空〖sky〗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陶渊明《自祭文》 又如:天旻;旻天(泛指天);旻穹(苍天);旻苍(苍天,上苍) 通“闵”。忧患〖hardship;misery〗 化未期月,遘此竺旻。——汉·《平与令薛君碑》 旻天 míntiān 〖sky〗∶天的统称 〖autumn〗∶秋天
3. 日本的字怎么写
平假名あいうえお かきくけこ さしすせそ たちつてと なにぬねの はひふへほ まみむめも やゆよ わ 在日语里这些叫平假名 相当于中国的汉语拼音 但文章里一般都用汉字,就是中国的繁体字,但发音都是用平假名拼起来的! 发音是 a yi u e ao ka ki ku ke ko sa xi si se so ta qi ci te to na ni nu ne no ha hi fu he ho ma mi mu me mo ya yu yo wa 日本的字和中国的字大相径庭,都使用汉字,在电脑的输入法里可以调出来。
4. 上面一个日(曰),下面一个文,是什么字啊
【汉字】旻
【笔画数】8
【笔顺】25114134
【汉语拼音】mín
【拼音编码】 min2
【五笔编码】 jyu
【繁体字】
【GBK编码】9546
【郑码】KSO
【注音符号】ㄇㄧㄣˊ
【广东话】man4
【汉字编码位置】(详细)
◆〖内码〗国标内码GBK;扩展的GB2312-80;
◆〖不可用〗DOS系统不可用;
◆〖可用〗Windows 98/Me/2000/xp系统均可用;
◆〖用法〗直接粘贴即可.
【简单释义--来源于金山词霸】旻 mín <;释义1>;天,天空;又特指秋季的天:~天。苍~。 ===================== 【详细释义--来源于汉语大词典】
旻1 [mín ㄇㄧㄣˊ]
[《广韵》武巾切,平真,明。]
[《集韵》眉贫切,平真,明。]
1.秋天。《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秋岸澄夕阴,火旻团朝露。” 刘良 注:“火,心星,爲秋候。”参见“ 旻天 ”。2.天;天空。 晋 陶潜 《自祭文》:“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爲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树石九旻,泥金八幽。” 唐 韩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诗:“哀鸿鸣清耳,宿雾褰高旻。” 金 曹之谦 《中书耶律公挽词》:“斯民感无极,洒泪叫苍旻。”3.通“ 闵 ”。痛伤。《诗·大雅·〈召旻〉序》:“旻,闵也,闵天下无如 召公 之臣也。”
5. 祭文怎么写
书写格式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格式内容
1.标题。写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 "伏食尚飨"。
6. 曰文里为何有汉字
你可以说哪是汉字,但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汉字。
举个例子:英语字母和法文字母都源于拉丁字母属于拉丁语系,但是你要说法语里面有英文字母,法国人也跟你急。
日·本的历史从绳文时代开始,但是前面几代天皇都神乎其神,史料的记载都经不起推敲。
日·本是先有口音后而没有文字的,当然渐渐的也有我们现在知道平假名,但大部分民众依然是不识字。
到了唐朝,天皇遣使臣入唐,因为官方的交流,汉字流入。但是现在看到是被日本吸收后的,虽然部分同意,但是是人家编辑处理过的,从版权来说,我个人的判给日·本的。这部分也仅仅是官方交流,百姓依然不认识字。
倒是明治维新时期,吸收西方文件,于是文字再度出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