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文本赏析怎么写
朋友,看来你也是和我一样学习中文的了,我们先来了解下文学文本的概念和特点,以防偏题。简单的说,就是把别人的作品做一个赏析。
文学文本
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把一般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细化和深化,就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这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的过程,这是一个对文本加以改变,丰富的过程。
文学文本特点
文学文本除了有一般文本的共同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系统。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这里的“个体”主要指具体的个人如作家,而“群体”则主要针对某些文本的集体作者而言,如远古口头文学、史诗的作者往往是一个群体,当代城乡民谣也总是出自群体之口。
2、文学文本要通过传达人生体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它通过语言而呈现体验,但这种呈现的目的是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或者说有足够的信息能让读者体验到一种相对完整的意义。如果其意义不完整,则不能称做文学文本。
3、文学文本有待于读者阅读和接受。如果它仅仅停留于作者头脑里,而无法由任何一位读者读到并感受到,则只是一种不确定心理过程,不足以成为文学文本。总之,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
文学文本赏析抓这几个方面:一、对作品意境的领悟;二、对作品形象的把握;三、对作品主题的挖掘;四、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及其关系的认识;五、对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产的区别;六、对于作品风格和流派的辨识。
等等…… 说多了,还容易混淆,就按上面几个点来写,应该能给你带来帮助的!
合作愉快哦!作业一次过关!加油!!!!
2. 如何分析一个文学作品
一、文学赏析的真谛,文学赏析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了解文学作品当中的含义,领会其中的意境。将自己融入到作者创作时候的心灵中去。
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在对一份作品进行文学赏析的时候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创作的背景才能领会更多。
三、了解作者的为人处事,作品在平常的创作和工作生活中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才是一个很重要的。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了解作者文中的含义。
四、了解作者在做该作品时候的心态变化,有些时候很多人认为这点是包涵在背景里面的,其实不然,这点才是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地方。
五、对文学典故等一系列东西的了解,当文中如果出现一些典故成语等等之类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不但需要了解表面的东西,还应该了解这个借用中的映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学的赏析更加完美。
3. 文学作品怎么分析
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
1、从原著创作时代背景来分析时代意义。 正确评价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重要的一点是离不开时代背景的探究。
2、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王国维是用心理学来研究《红楼梦》又有重大建树的。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有共同特质、个性特质、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内外倾特质、精神质、神经质等类型。此外人格还分为双重人格、多重人格等。
3、从哲学和科学的发展看文学创作思潮的变迁。 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创作思想深受哲学思潮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古罗马希腊时期、欧洲的文化启蒙运动,还是“二战”以来的文学,哲学对文学的渗透影响是巨大的。 4、从同类作品或相似作品比较加深理解。
从同类题材作品或某些相似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5、从体制看文学创作题材的重心有别。
欧洲最早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其作品的内容重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金钱带来的罪恶、人欲横流的社会、社会的不公及人情的冷漠。 扩展资料: 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创作过程决定了文学作品与科学家们的运用逻辑思维创作的学科著作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区别可从以下五方面认识: 1.从内容来说 它们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而文学作品则采取了“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它依据生活而又经过虚构,从不拘泥于真人真事,人物不专用一个模特儿而是杂取多人、合而为一,事件不全用事实而是采取一端、加以生发,环境不只是依托一地一处而是根据需要加以组合、创造,一切都具有主观情理性。 2.从形式来说 它们虽说运用的媒介都是语言,但学科著作的语言贵在条理清晰;而文学作品语言贵在文质彬彬。
3.从作者来说 它们都是思维的成果,但学科著作主要用的是逻辑思维,以客观事实、统计数字、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说话;而文学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维,以生动感人的形象描绘说话。 4.从读者来说 它们都有认知价值,但学科著作诉诸读者以事实与理智,鉴赏者侧重于科学真实和实用功能的评价;而文学作品诉诸读者以感情和想象,鉴赏者侧重于艺术真实和审美创造的判断。
5.从功能来说 它们都有社会价值,但学科著作主要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重在实用;而文学作品则重于社会教化,重于审美。 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它不以传递特定的具体知识为目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可能获得科学技术专门知识或具体的科学实验、生产与工作方法; 如果某种著作的主旨为传达特定的具体知识,那么尽管它具有优美的文学价值,如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属于文学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学经典名作,该如何鉴赏?。
4. 赏析文怎么写
一、赏析内容:
一赏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要点:
1、把握作品的主旨、思想情感,需要读者完整把握作品、深入理解内涵、注意含蓄或明确的提示,甚至联系相关的作者资料、创作背景。
2、既可根据显性信息把握主题,也可根据隐性信息把握主题。
3、思想主旨题的表达格式是:“文章通过(记述)(描写)(分析)某某对象,(揭示)(刻画)(论证)了某某(现象)(形象)(道理),(反应了)(形象揭示了)(阐述了)某某(本质)(特征)(道理)”。
二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要点:
1、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2、抓住作品最突出的语言特色进行赏析。
3、从散文语言的炼字、炼句、炼意的角度来赏析。汉字本身的表意特征,决定汉语具有音韵美、结构美、内涵美、图画美。
三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特点
要点:
1、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大类。景物形象在借景抒情的散文中经常看到,人物形象在散文里也经常看到(如2005年湖南卷的《贝多芬:一个巨人》),但更多的是在小说中。
2、赏析人物形象特点,主要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等。
3、在答题时,注意答案里必有三个要素:⑴作品的形象是什么,有何特征。⑵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形象的,手法是什么。⑶用这个形象表达什么主旨,有何好处。
四赏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要点:
1、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技法、修辞方法、抒情方式、表现方法、行文构思、表达效果等。
2、要有针对性地训练一定数量的文章,重点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因为2005年考过写人的散文。
二、写作的基本步骤
写作赏析文章大致有三个步骤:阅读—鉴赏—写作。
5. 文学作品赏析
《受戒》赏析 2004年11月12日 本文叙述者意欲向读者叙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存环境中奇异的人情风俗及其人群的生活方式。
首先,故事的行为“空间”——“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庵赵庄”这一符码,指称着两重涵义:庄上大都姓赵,庄上有一个庵。
庄以族为名,是中国传统社会注重血缘聚居的一种反映;庄以庵名,则可见这座小小的菩提庵对庄上人家的重要性。“出和尚”便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
和尚象征着佛教,象征着信仰。“出家”当和尚意味着接受某些特定的“禁止”、契约规束。
正是这些“禁止”、契约规定了和尚是不同于常人的、是“非常人”。在一般读者的眼里,和尚正是“不同的人”,是异己的“他者”。
但本文向读者叙述的、明子家乡的和尚则几无“他者化”的特征,和尚的生活几与常人无别。一个人出家当和尚,接受的“禁止”规约还没有获得的“自由”多。
当和尚可以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都管饭;一是可以攒钱,由和尚还俗娶媳妇是很容易的。有许多人出家当和尚好像正是出于这些“现实”的考虑,而几无信仰方面的需求。
明子正是这样的。而要当上和尚却不容易,必须得是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还要聪明记性好。
在这一处地方,和尚与常人最大的不同处,只是和尚必须烧戒,需要做法事,而做法事却是要收钱的。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似乎也就止于放焰口。
宗教与信仰已经充分地融进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道德伦理资源构成的文化整合体中去。换句话说,佛教已被本土化、具体化为“当地”的宗教。
信仰变成了当地人独特的信仰,和尚也是当地人特有的。在这一层面上看,小说本文表述的深厚内涵正是这种外来的宗教资源在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时、对抗以后的一种结果:宗教被接受,但是被消解式地接受,即被“本土化”,被本土文化所扭曲变形、整合吸收。
印度的佛教被本土化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佛教。中国佛教又分南、北二宗。
北宗恪守教义,谨行教规,主张通过苦行修炼彻悟“佛性”,寻求超脱。南宗教派则认为人人心中皆存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通向“彻悟”、“佛”的道路上,人人是平等的。
这一教派并不苛求形式上的清心禁欲,苦行修练,而着重于精神灵魂上的启蒙、顿悟。这种教义的盛行,与南方市民经济的普遍繁荣有着必然的联系。
经济的发达引导的是生活上的享受需要,引导的是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佛教为了赢得信仰,赢得信众,不得不向这些世俗的需求妥协,甚至刻意迎合这些世俗的需要。
在明子的家乡,佛教的“代言人”和尚除了念经、做法事,着僧衣、剃光头受烧戒之外,似乎并无严厉的教义约束。 这一群貌似摆脱尘俗、超然世外的和尚居然同“俗人”一样地生活,这是令读者惊奇的。
谁的家里兄弟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
在这片区域,和尚被视为同箍桶的、弹棉花的、花匠、婊子一样,是一种职业,一种生存方式,物质的而非精神信仰的生存方式。和尚们一样地娶妻养子,打牌赌博,唱山歌小调,一样地杀猪吃肉。
他们吃肉也不瞒人,杀猪就在寺庙的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只是宰杀之前要很庄重地念一道“往生咒”,为杀生搜寻一些经典依据而已。在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即使是在从事很神圣的宗教法事,如放焰口时,和尚们也像玩杂耍似的。年轻的和尚则趁机出风头,引得大姑娘小媳妇跟着私奔失踪。
“禁止”规约的淡化或隐匿,使这一群本应寻求灵魂超脱的和尚,也同样依恋着世俗化的生活,他们一面浸淫于经验的、体验的世界中,过着“俗人”的生活,享受着人性、人情焕发出来的欢乐与愉悦,一面追求着超验的宗教理想,皈依于一种执著的信仰。恰似身在淤泥之中而求自洁其身,这些和尚试图寻求生活享受与超越追求的统一,现实与来世的统一。
正如废名的那首诗《海》所抒写的:海,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个人(包括和尚)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途径接近或达到“大彻大悟”——佛自身。
明子与所有已经成为和尚的男子一样,并不刻意压抑自己本性的发展,恰恰相反,他正是顺从着人性的自然成长,追随着人性要求的召唤,在世俗/脱俗(超俗)的浑融一体中,不断地成长着。叙述者想向隐含读者暗示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从世俗中逃遁、解脱未必要脱离现实,远隔尘世。
尘世之中自然的人生、透明的人性是可以与天、与大自然、与佛相通的。人性的自然舒展、欲望的适当满足乃是获取宗教超脱的条件与补充。
相当有趣的是叙述者对于“荸荠庵”这个名称的解释。这个庵本来叫菩提庵,是富于佛教意味的,但“俗人”们把它叫讹了,叫成了荸荠庵。
这一讹称很具隐喻涵义,它代表着一种民间化的、世俗化的“阐释”(对佛教的解读)。庵里的和尚也接受了这种“俗称”。
这实际上是对于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种有意的“省略”或“忘怀”。 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是俗人约定俗成的想法,可是荸荠庵住的却是和尚。
这一看似荒谬的事实说明这里的和尚对于名份、形式是看轻的。而当地的人们,也对此习以为常,这正好印证了和尚的俗人化与宗教的世俗。
6. 怎么写文学评论和赏析文章
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7. 文章赏析怎么写
一,语言特色的赏析
1,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画面,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2,本文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等,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尽显华彩,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3,本文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4,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始知天下……之情与共。
5,本文语言极富夸张、讽刺的味道,特别是……几句,把……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进入对……的深深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6,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二,写作手法的赏析
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例,《哨子》《帆》《萤火虫》。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例,《范进中举》
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例,《白杨礼赞》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例,《麦琪的礼物》
5,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例,《白杨礼赞》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白杨礼赞》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孤独之旅》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例,《爱莲说》
9,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10,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