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燮的燮怎么读啊
燮,读 xiè;
部首:又;
释义:谐和,调和。
笔顺读写:点、横、横、横、竖、横折、横、点、撇、撇、点、点、撇、撇、点、横撇、捺。
词组:布燮、参燮、调燮、叠燮、迭燮、贴燮、燮理阴阳、燮理、燮和;
词组解析:
1. 布燮:长和国使人。南诏郑氏篡蒙氏,改国号曰大长和。布燮,官名,其宰相也。
2. 参燮:协理。《隋书·苏威传》:“国之寳器,其在得贤,参燮台阶,具瞻斯允。”
3. 叠燮:指小步貌。 南朝 宋 鲍照 《行路难》诗之六:“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叠燮垂羽翼。”一本作“ 蹀躞 ”。
4. 贴燮:指亲近怜惜。 宋 周邦彦 《看花回》词:“因个甚,底死嗔人,半饷斜眄费贴燮。”
5. 燮理:指协和治理。出自《书·周官》。
扩展资料:
《说文》:“燮,和也。”其实这不是本义。该字的本义为“忧”,如甲骨文中的“夕燮”,就是说“夕有忧患”之义。
后来其本义消失了,而假借义为“和”,如《尚书·洪范》:“燮友柔克。”大意是:对那些和气可亲的人,就用柔和的办法对待他们。
由“和”又可以引申为“和谐”,如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愉乐乐不燮。”所谓“不燮”,就是不和谐的意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燮
2. 在竹石中,燮的意思是什么
燮,xiè;部首:火;基本意思为谐和,调和。
竹 石 郑 燮 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qiān 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鉴赏 这首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肌肠冠段攉灯圭犬氦华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作者: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3. 郑燮传的翻译
你好,很高兴可以回答伱的问题!! 郑 燮 传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
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
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
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
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
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
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⑤。
著《板桥诗钞》诸书。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
干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
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着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郑板桥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写道:“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主张“意在笔先”;他在一幅画上题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希望以上对伱有帮助!。
4. 《郑燮传》的翻译
郑 燮 传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著《板桥诗钞》诸书。
译文: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