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乐听后感怎么写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李敏 关于音乐听后感范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音乐吧里听到《红旗颂》管弦交响乐,完整的听外之后,感慨颇多。
如今,在络和娱乐飞速发展的今天,像这样的交响乐不多了,能听到这种音乐的地方更少了。 《红旗颂》是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
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该曲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
乐曲开始是引子,嘹亮的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号角音调,描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
乐曲逐步发展,转向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号角又响了,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
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它因该是一门艺术,这才是第一位的。艺术之美尽管会产生其他实用价值,但美的本身才是他的基本观点。
因此,音乐的价值只能是审美价值,是人们的一种审美需。
2. 写一篇音乐听后感
恩。你自己没有感想么?
突然好想你。五月天。
有时候看着MV或者听着听着。脑袋里就浮现出某些人的身影。
每次不去想太多。却又总是控制不住去想。
翻滚着绞痛的回忆。安静地哭泣。
记得最近一次哭就是因为这歌让我想起了太多。
说着话突然眼泪就掉了。或许是由于这歌触到我心里最最最深的记忆。
有时候笑着笑着,表情就僵掉了。
与那些许久未见的人的隔离。已经让我失去了太多。
我没办法去忘记那些人。
他们是我最爱的。却也是离我最远的。
突然听到某些人的消息。却不好意思再提起。
很想去关心。可总是力不从心。
这歌唱了太多关于回忆的东西。就好像歌词唱的一样。
我们那麽甜,那麽美,那麽相信,那麽疯,那麽热烈的曾经。
为何我们,还是要奔向各自的幸福和遗憾中老去?
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过得快乐或委屈。
突然好想你,突然锋利的回忆,突然模糊的眼睛。
3. 如何写一篇音乐听后感
雅尼的《夜莺》想必大家都是很熟悉的,有人评论说这首曲子是一首忧伤的曲子,听后泪流满面,我却感觉这首曲子无论如何应该和忧伤不沾边儿,同样的一首曲子,听后的感受竟然如此不同,我不想说孰是孰非,在此我只想谈一谈我自己听这首曲子的一点粗浅的理解和感受。
那是夏天的一个中午,为了写一篇东西在网上搜寻资料,无意间就碰到了这首曲子,打开来试听,一听便喜欢,于是就下载了存到硬盘里了,工作之余常常打开来听,特别当心情不快,或者感觉疲惫的时候,打开来听一回儿,心中的郁闷便会自然消散,疲惫的神经也得到了缓解,感觉这是一首难得的好曲子。
这首曲子我已听了无数遍了,并不因稔熟而感到厌倦,听来依然是那么的清新可喜。我觉得这首曲子既高雅脱俗,又通俗易懂,既有古典韵味,又有刚健清朗的现代之风,清亮如潺潺流水,明媚如春日暖阳,令你血液升温,情绪激扬,催人奋进。总的来说,它带给我的决不应该是忧伤,而是一种愉悦、欢快、清澈、明亮的好心情。
让我们打开windowsMediaPlayer,带上耳机,再一次聆听这首曲子吧!
舒缓的弦乐由远及近渐起,西洋箫开始从容地奏出夜莺的歌声,钢琴与弦乐简略的合奏、时远时近的西洋箫模仿夜莺的鸣叫,共同合奏出一段柔美、悠远的旋律。微闭上双眼,用心聆听,那情景,像月夜下漫步在林间小路,听夜莺时断时续的歌唱。
西洋箫模仿夜莺的叫声方才终了,钢琴再次加入,迟迟疑疑地奏响。远处复又传来了夜莺的歌声,仔细聆听,意欲寻找它的方位,轻手轻脚地切近,又怕惊扰了夜莺。
西洋箫在钢琴奏完一段后再次响起,如同夜莺在听到些微的响动后,沉寂片刻,继而又开始歌唱,而且这次唱得更加嘹亮,动听。
钢琴间略有致的合奏,慢慢的,弦乐也加入进来,和钢琴汇合成了一道洪流,清晰明亮的西洋箫声,时断时续,如夜莺在悠然地歌唱。夜莺的歌声似乎引来了更多的漫步者,有人还发出赞美和感叹。
乐曲从高亢嘹亮的峰端突然转入清幽的寂谷,夜莺暂时停止了歌唱,人们屏息静听,心也一下子沉了下来,突然,最华彩的乐章奏响,明亮甜美的小提琴,深沉浑厚的大提琴,各种音色的合奏,既和谐又层次分明。钢琴漫不经心扣动心门,夜莺在远处动情地吟唱,提琴,钢琴,西洋箫疏密有致地配合,让你的心湖涌动起涟漪,心门被打开,心弦被拨动,音乐与心弦在胸腔里发出阵阵共鸣。
曲子从恬静转向激越,所有的乐器都加入进来,如滚滚洪流,奔涌而来,在奔涌的洪流中似又加入了人声,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大合唱。嘹亮的和声,激扬的旋律,将乐章推向高潮。乐曲在一声轰然巨响中嘎然而止,如同千百个烟花同时绽放,让你在美的震撼中悚然,片刻,才发出会心的微笑。
雅尼不愧为是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他既可以用乐符营造优雅恬适的氛围引领你陶醉其间,又可以用电声乐器的强烈的节奏和乐感带动你的心灵产生共振,让你情绪激扬,热血沸腾,产生一种振奋向上的感觉。
雅尼(Yanni)是NEWAGE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据说他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但却有着超常的音乐天赋,(仅凭记忆准确无误地记下听过的任何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曾从事广告片和电视片制作的配乐,他集创作,电子合成及钢琴演奏于一身,在美国NEWAGE音乐界是引领时代潮流的著名音乐家。
这首在中国广为传唱的《夜莺》是雅尼专为在中国举办“紫禁城个人作品音乐会”而谱写的,里面融进了中国笛子的曲调,虽然用西洋箫演奏,但也极具中国民乐的神韵。聆听这首中西合璧的曲子,不由得会让你想起安徒生的童话——《中国夜莺》,雅尼让飞走的《夜莺》又一次飞回了紫禁城,继安徒生之后,雅尼用优美的乐曲再次向世人讲述了关于《中国夜莺》这一美丽动人的故事。
雅尼的〈夜莺〉是NewAge音乐的一个代表曲目之一。
NewAge音乐具有时代感,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它既不像交响乐那样高高在上,又不像流行音乐那么平庸浮躁,它既有古典音乐的风骨气派;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平易的特点,它很容易走进生活,和我们亲近,它是真正的平民音乐,大众音乐。
听音乐,需要心灵的参与,而且欣赏的过程又是一个再造的过程,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音乐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当你静心聆听时,它又只属于你自己,只要用心体味,每个人都会从中品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体味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由衷的心灵感动。
4. 关于音乐的听后感800字
《音乐之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我们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最让我喜欢的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像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最后没有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能让人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也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5. 音乐听后感
《梁祝》听后感
很早就听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纯洁的爱情故事,不久前,音乐老师又为我们上了一课,心里就有了更多的感受。
全曲选用梁祝故事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和化蝶,作为音乐的三个部分。表现出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
前奏响起,在轻柔的背景下传来了优美的引子音乐,好像一只竹笛在自由歌唱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色,既浑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丽的前奏旋律中。仿佛看见了各种鸟栖息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地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湖水随着微 风荡漾起层层涟漪,我台在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场景,它以优美的小提琴声为中心,向人们诠释了一个纯洁爱情的真谛。尽管这个旋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但却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每一个音符仿佛都经过了夕阳的点染,闪烁着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通过连接部进入到副部主题,描述的是粱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学同乐的欢乐的心情,把人们的心带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意境中,仿佛也与粱山伯与祝英台共同分享着同窗之欢。但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测风云,总是这样甜尽苦来,梁祝长亭惜别的依恋情景突地撞进了我的脑海中。在四处林荫的小道上,两个年轻人的手却迟迟不肯松开。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松,就不知道何时才能重逢。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个坚定的信念,他们的爱情不会中断,他们要为自己的爱情负责。强烈的颤音结束了这场离别,它以自身深沉浑厚的独特音色预示着不祥的征兆即将来临,各种震竟有些痴 了,心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起伏着。前奏旋律过后是梁山伯与祝英音、三连音、四连音生动地诉说了祝英台在失去梁山伯后的惶恐不安与痛苦,旋律的抑扬顿挫像是暴风雨的来临之前大海上波涛汹涌的场面。音色随着猛烈的配音变得越来越厚重,使我的脑子一片混乱。终于,在一大串的铺垫后,祝英台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进行了抗婚,连续的重音充分表现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向往破除封建宗法礼教,获得现实主义的心声。从侧面反衬了恶势力的凶狠残暴。很快,一段凄美的音乐侵入我的耳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钟情的情景。紧接着,乐曲急转直下,以急板和散板的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并运用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中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把乐曲推向了全曲中的最高潮,在奏完最后一段后,乐声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我不禁为祝英台悲惨的命运感到可惜。最后,序奏主题再现,冲刷着之前所有的黑暗,又带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让我看见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灵魂在天宇下花成蝴蝶,在苍穹中凄然地飞舞。这样的尾声把听众引到一个传说中去,体会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
这种美好也许就是真正的爱情吧,它不需要任何物品的点缀,也不要用任何海誓山盟来扩张,它只是一种清新甜逸的爱,散播在每个人的心灵中间……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听着《命运交响曲》,感受着它那澎勃的气势,深深的被这气势给震撼了,他震动着我每一根心弦。闭上眼,用心感受《命运交响曲》,用心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感受。
从他的音乐中,我感受到了,贝多芬心中如大海一般蓬勃的气势,如海浪一般有高有低。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作曲家,但是残酷的命运之神却把厄运的枷锁拷在了贝多芬的手上,将他锁入了“耳聋”的囚牢。
但是,贝多芬却没有屈服于命运,虽然不能摆脱“耳聋”的枷锁,逃出“失聪”的监狱,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来与命运做斗争,虽然他永远听不到任何声音,但是却写出了许多美丽动听的乐曲;虽然他永远听不到他写的音乐,但是他心中的音乐却能让他感到满足;虽然他承受着残酷的命运,虽然病痛时常折磨着他,但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不断的与命运做斗争,并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用心去感受贝多芬,时而高昂,时而平缓的音乐,震撼了我,如果贝多芬的音乐知识他心中一分钟内想写的音乐的话,那么贝多芬得胜命中有那么多的“一分钟”,那么多的乐章组合在了一起,如意条永流不息的小河,既长又永恒,但气势却如大海般波澜壮阔,浪花此起彼伏。
虽然贝多芬的命运如此的坎坷,如此的残酷,但是,他与命运斗争的精神却如火炬一样引人注目,像太阳一样永恒,虽然贝多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命运交响曲》永远回荡在我们的耳畔,他与命运斗争的精神永远流在我们的心中!
6. 写一段音乐听后感
她{she}来到静静的[jing jing de]白桦林,是啊!曾经秋天了[le],他{his}还没有来赴她{she}滴幽会,地上1[yi]片片滴落叶好{fine}比她滴心绪,凄切而又{again}凄冷,树上没名气滴鸟儿悲伤滴叫着,它们{they}在[zai]招呼战死沙场滴人们,可他们永恒全怎么会回来了[le],那些{those}已经刺穿心脏滴冷{cold}武器曾经彻底滴凉了[le],他们的[ta men de]躯体曾经腐败,他们的[ta men de]魂灵去{go}了[le]何方?
她{she}已经在[zai]他{his}滴怀里,两颗心那样近滴紧挨着,不外乎那棵白桦树下,优美的音乐从{from}他{his}滴肩膀上[shang]流出,她{she}深深滴沉醉在[zai]音乐滴碰撞和流淌中[zhong],叶子落在[zai]她{she}英俊滴脸上,昂头就看见{see}了[le]他{his}坚决如火般滴眼力,他{his}滴吻一会系[shi]汹涌滴波浪,一会系[shi]涓涓滴流水,酥了[le]一切别离滴苦恼,她{she}想{think}系[shi]他{his}滴人[ren],他{his}轻轻滴推开了[le],带着苦楚,音乐系[shi]漂亮滴,可现实是没有方法转变滴,为[wei]了[le]故乡为[wei]了[le]那些{those}热切酷爱和平滴人们,他{his}必须舍弃俺,还有那张秀美的脸{face},他{his}转身了[le],一滴泪落在[zai]落叶上[shang],那么清脆有力,就像刚刚滴吻那样坚决.
还是一地黄叶,还是那些{those}往事,只是她{she}滴发丝曾经在[zai]岁月滴流淌中[zhong]变白了[le],他{his}还没有来,她{she}等了[le]快一辈子[yi bei zi],他们的[ta men de]木屋,她{she}每天像{like}儿童一致呵护着,她{she}怕他{his}有一天[you yi tian]回来会{can}看到蛛网和[he]尘埃,固然他{his}知道{know}他{his}永恒全怎么会来{come}了[le],那些{those}分开滴人们永恒全怎么会回来了[le],可是她{she}还在等候,等着对他说:她{she}已经那么深滴爱[ai]过他{his},他{his}比她滴性命全主要。
7. 有写音乐听后感的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音乐吧里听到《红旗颂》管弦交响乐,完整的听外之后,感慨颇多。如今,在网络和娱乐飞速发展的今天,像这样的交响乐不多了,能听到这种音乐的地方更少了。
《红旗颂》是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该曲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是引子,嘹亮的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号角音调,描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乐曲逐步发展,转向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号角又响了,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它因该是一门艺术,这才是第一位的。艺术之美尽管会产生其他实用价值,但美的本身才是他的基本观点。因此,音乐的价值只能是审美价值,是人们的一种审美需求。他的前提因该是“无用”,所以才得到“不用之用”的美学价值。
对于它的美学价值,我持相当肯定的态度。音乐是艺术,音乐即美。但是美却是多方位的,现代流行音乐以它年轻、强劲的态势滚动出一股时尚、动感之美,而民歌则永远驻守着那片平实的土壤。但它散发的永远是那份自然、朴实的清香。我们的音乐大师以它绝美的音乐语言不知感动了多少爱美的人们。高贵、典雅、华丽却不矫饰,忧郁、悲伤、沧桑而又凄凉活泼、明快、朴实、动人,诙谐、逗趣、幽默、风趣等等,这样的音乐语言带给欣赏者的情感,我觉得更应该从美的角度来享受。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日趋加强,我以为做人更需大手笔。这种大手笔是指宽阔的胸怀,豁达的智慧,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不拘泥于小圈子,要有大爱心、大智慧,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到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大气候。我想这也许正是通过音乐进行生命与人文结合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