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羁縻什么意思
意思:
1、笼络;怀柔。
引证:汉·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盖闻天子之牧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
翻译:我听说皇上对待游牧的外夷民族,采取的是笼络、怀柔的办法来进行管理。
2、束缚;控制。
引证:清代·曹雪芹《五美吟·红拂》: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翻译:如同将死之人的杨公幕,怎么能束缚得了我红拂?
3、拘禁。
引证:宋·文天祥《后序》:“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翻译: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读音: jī mí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束缚 [ shù fù ] 约束,限制。
引用:巴金《序》:“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自由的婚姻,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的专制,不知道摧残了多少正在开花的年轻的灵魂。”
2、拘禁 [ jū jìn ] 拘束;限制。
引用:王安忆《长恨歌》:像我们人类这样的两足兽,行动本不是那么自由的,心也是受到拘禁的,眼界是狭小得可怜。
3、控制 [ kòng zhì ] 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
引用: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五章:“他咬着牙控制着自己的感情,终于没掉下一滴眼泪。”
2. 什么是“羁縻政区”
羁縻政权 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
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羁縻政区的起源是中原
王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新征服区实行的特殊政策。在这些地区,虽然也和正式政
区一样设置州县,但一般不征收赋税徭役,不派遣行政官员,而由当地部族的首领
世袭,治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正因为实行特殊的政策,所以同样是羁縻政区,情况
却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类是受中原王朝的管辖时间较长,政区范围明确而稳定,它们往往处于正
式政区之间或附近,当地的首领完全听命于中央政权或地方官。这些政工除了不登
记户籍、不直接征收赋税以及土官世袭外,与正式政区并无太大的区别。这类地区
当然可以看作该王朝已经统一的一部分。
第二类是对中原王朝时叛时服,或者同时接受不同政权的任命,或者在接受羁
縻后辖境已有很大的变化。对这些地区不能一概看成与正式政区一样,而应该根据
它们的具体时间、范围和政治态度来决定。
第三类是处于正式政区的边缘,或者远离正式政区,或者接受羁縻区名义的对
象是游牧或迁移民族。这类政区大多是名不符实的,有的就是对称臣纳贡对象的赏
赐品。有时某一部族或某一派人到边境政府或中央政府进贡,朝廷或地方官就授予
一个羁縻州或都督、刺史的名义。实际上,地方官或中央政府很可能连这个部族和
这个政区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统治了。还有的部族在甲地受
了某州刺史的称号,以后却流动到乙地甚至丙地去了。如果因为该部族有某州刺史
称号,就认为他们到过的地方都是王朝的疆域,那岂不成了笑话?有的羁縻政区甚
至是语言差异和翻译错误的产物,有的非汉部族第一次来时被译成一个族名,被授
予一个羁縻政区;下一次来时却被译成另一个族名,于是被当作一个新“归顺”的
部族,再授予一个羁縻政区。
由于羁縻政区不统计户口,不征发赋税徭役(有的只固定上交一定的土产或派
出一定数额的劳役),所以也不排除其中有一些根本就是地方官杜撰或因循的可能。
因为广置羁縻州县可以显示他们绥抚蛮夷的政绩,而不必像虚报户口那样要同时承
担增加的赋税份额。还有的地方官只是照抄前朝档案中的羁縻单位,根本不问这些
单位是否还存在。如果我们根据这些乌有子虚的政区来确定这个政权的统一范
围,那就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会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天知道那些政区在什
么地方。
唐宋时代普遍设置羁縻政区的区域大多是经济文化落后、地广人稀或山高林密
的地方,可是如果我们把史书上所载的那些羁縻单位统计出来的话,往往会发现它
们的数量和密度不仅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而且高于现在
当地县级或乡镇级行政区。这种奇特的现象只能从它们设置的背景寻找答案。
3. 八股文怎么写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4. 羁縻邦国是什么意思
【词目】羁縻
【拼音】jī mí
【释义】《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引申为笼络控制。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宋、元、明、清几个王朝称土司制度。
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政治实体的演进应更规范地表述为:邦国――王国――帝国三个阶段和三种形态,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或可称为初始国家)是小国寡民式的邦国,邦国的进一步发展是王国,王国以后,通过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走向了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