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赠汪伦怎么写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夸张而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汪伦深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
汪伦: 桃花潭附近居民,曾热情招待过李白。
踏歌: 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桃花潭: 在今安徽泾县。
2. 赠汪伦怎么写
李白在汪伦家住了数日,突然接到消息,老母病危。李白心急如焚,在早晨匆匆收拾了一阵,不辞而别。
此时正值春季,花开茂盛.李白远远的就闻到了一阵阵花香,远远望去桃树一颗挨着一颗,密密层层,整个桃花林犹如一片粉红粉红的“海洋”桃花开得那么灿烂,那么美丽,姹紫嫣红、鲜艳娇美。可李白早已无心观赏美景。直奔桃花潭。突然,岸上响起了边用脚拍打地面边唱歌的声音。李白心头一热,遁声望去,只见汪伦边唱边走了过来迎上。“天下茫茫知己难寻啊!”李白高呼:“我这一生有你这么一个知己真是我的福气,可是我们这么匆匆已分别又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只要我们有缘就一定可以想见,如果没缘我们也会在心中想念对方的。”汪伦意味深长地喊到。
李白心中升起一只暖云,心想:桃花潭固然很深,但也比不是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呀!于是,李白诗性大发,高声吟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呼问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我汪伦赠我情.
他俩离别了。汪伦注视着李白的船,一直到小船从他的视线中消失……。
3. 李白收到汪伦的信后赶到了泾州.这封信怎么写的呢
唐朝时,在安徽省南部青戈江上游桃花潭附近,住着一位好结交名士的隐士,名叫汪伦.他对大诗人李白仰慕已久,总想有机会见一面.当李白第三次到安徽时,汪伦得知李白来安徽漫游的消息后,高兴地投书相邀.他知道李白酷爱饮酒览胜,便在信中诡称:“先生好游乎?此地千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于是,李白于天宝十四年秋天欣然前来泾川(今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李白来到桃花潭后,举目仰望,满目荒凉,他没有看到桃花,酒店也只看到一家.当他见到汪伦后,禁不住问道:“怎么不见‘千里桃花,万家酒店’?”汪伦笑着回答说:“你来时经过的山交千里边山,这里的潭水名‘桃花潭’,不正是‘千里桃花’吗?桃花潭边有一家酒店,主人姓万,不就是‘万家酒楼’吗?”李白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连连点头.这时,汪伦便倾诉了对李白的仰慕之情,告诉李白很想找机会请他到自己家做客,又怕李白不肯光临,因此写了这样一封信,请李白原谅和宽恕.李白听了汪伦的一席话,顿时被汪伦的真情实意感动了.汪伦留李白在桃花潭一连住了好几天,李白受到汪伦和村里人的热情款待.临走那天,汪伦送给李白良马八匹,并恋恋不舍地唱着山歌,村里人踏地为拍节,为李白送行.李白的船渐渐远去,他回过头来,看见汪伦仍站在岸边,向他不住地挥手.李白很感动,诗兴大发,口占了一首绝句《赠汪伦》,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 赠汪伦的四句要怎么写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 汪伦写的诗有哪些
汪伦不知道有没有写过诗歌,至少现今没有汪伦的诗歌流传下来,但是有几首诗歌涉及到汪伦。
最著名的的是李白的《赠汪伦》
《赠汪伦》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另外有两首诗涉及到汪伦,引用如下:
《去常德州中感赋》
年代: 近代 作者: 秋瑾
一出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
《追和陈子高赠王法曹韵》
年代: 宋 作者: 喻良能
肯学少陵对马军,肯同太白谢汪伦。聊将文字饮一盏,不待月影成三人。门前车马闹迟日,陌上绮罗娇暮春。想见流觞多乐事,酒酣人问斗升嗔。
6. 汪伦写的诗有哪些
汪伦不知道有没有写过诗歌,至少现今没有汪伦的诗歌流传下来,但是有几首诗歌涉及到汪伦。
最著名的的是李白的《赠汪伦》 《赠汪伦》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另外有两首诗涉及到汪伦,引用如下:《去常德州中感赋》 年代: 近代 作者: 秋瑾 一出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 《追和陈子高赠王法曹韵》 年代: 宋 作者: 喻良能 肯学少陵对马军,肯同太白谢汪伦。
聊将文字饮一盏,不待月影成三人。门前车马闹迟日,陌上绮罗娇暮春。
想见流觞多乐事,酒酣人问斗升嗔。
7. 赠汪伦改写成记叙文的作文怎么写
赠汪伦(改写)
桃花潭静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映出蓝蓝的天,白白的水,绿绿的树。微风一吹,水面荡起阵阵涟漪。
大诗人李白站在船上,欣赏着这一片美景,留恋这个世外桃源。“走吧!”李白说。
船夫刚想解缆开船,一阵高亢激昂的歌声从湖岸传来,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一些村民在岸上踏步高歌,欢送李白。李白感动地热泪盈眶,连忙上岸。两个好朋友,亲热地握着手,深情地望着对方。
汪伦说:“李白兄,人海茫茫,这一别,又何时能再重逢啊!为何不在小弟家多留数日呀?”
“汪兄,我在贵舍已逗留多日,实在是不好意思再留在这儿了。”李白推辞道。
“李白兄啊!”汪伦仍然舍不得这位难逢知己,“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们这里的人们都热情好客,多希望兄台多留几日啊!是不是啊乡亲们?”村民们都纷纷响应,希望挽留这位大诗人。
“可是……”“不知李白兄为何不肯赏脸,难道因为小弟照顾不周?”李白见汪伦误解了他的意思,便连忙解释说:“不,你误解我的意思了。只是我四海为家,不愿长留,为汪兄怎添麻烦。再说我已待了甚久,也是我该离去的时候了。”
汪伦见不能挽留李白,流露出一丝伤心的神情,说:“啊!以后何时才能再见李兄啊!”“若你我有缘,定会再次重逢。”李白安慰汪伦。
这时船夫催到:“客官,时候不早了,上船吧!”李白与汪伦依依不舍地告别,便踏上船头。
船渐渐开远了,汪伦含着泪大声喊道:“李白兄!告辞了!后会有期!”说完,只听见李白隐隐约约的吟诗声: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