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振聋发聩”怎么造句
1、原来大裤衩的学名这么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2、王刚的文章大胆针对时弊,振聋发聩,受到人们的好评。
3、惊天霹雳,振聋发聩。好文章,当一读为快。
4、这振聋发聩的声音一直萦绕于我的耳际。
5、他的一番话,气冲牛斗,振聋发聩。
6、“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振聋发聩的呼声,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7、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
解释: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近义词:
醍醐灌顶、震耳欲聋
2. 一番振聋是什么意思
一番即一席,一段
振聋请参考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
成语解释 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成语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成语繁体 振聋发聩
成语简拼 zlfk
成语注音 ㄓㄣˋ ㄌㄨㄙˊ ㄈㄚ ㄎㄨㄟˋ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正音 聩,不能读作“ɡuì”。
成语辨形 振,不能写作“震”。
近 义 词 醍醐灌顶、震耳欲聋
成语例子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振聋发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英语翻译 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
3. 用振聋发聩怎么造句
振聋发聩造句
(1)原来大裤衩的学名这么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2)王刚的文章大胆针砭时弊,振聋发聩,受到人们的好评。
(3)惊天霹雳,振聋发聩。好文章,当一读为快。
(4)这振聋发聩的声音一直萦绕于我的耳际。
(5)他的一番话,气冲牛斗,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解释】: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近义词:醍醐灌顶 震耳欲聋
4. 振聋发聩 震聋发聩
震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
【解释】: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出自】:刘心武《写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满足这种要求的作品出现,形同震聋发聩,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
【解释】: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近义词】:醍醐灌顶、震耳欲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5. “振聋发聩”是什么意思
释 义 发:兴起。聩:天生耳聋。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激昂的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 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近义词 醍醐灌顶、震耳欲聋
英 文 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 句 烈士家属感人肺腑的谈话,对服刑人员不啻(chì)是振聋发聩,有些人感动得流下泪来。
纠 错 不能写成“振耳发聩”
“振聋发聩”是一个常用成语,但其中的“聩”,却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在误书的字,包括我们现在的一切出版物在内。由于这种以讹传讹的写法,就出现了“振聋”表示“使耳聋者能听到”,而“发聩”则也被认定为相同意思的情况。这样一来,本来含有两层意思的成语,在今天的工具书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注释为“发出很大的声音,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见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339页)。
姑且不论这种注释是否确切,单是“聩”字引起的误解,就值得很好地研究一下。
“聩”的常用义项是“聋”。但是在这个成语中,前边已经有了一个“振聋”,后边的“发聩”,就不应该再表示同样的意义了,正如“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这样的成语一样。所以,我以为这个“发聩”,应当表示“使眼睛不明者能看见”,但“聩”确实当作“聋”讲。那么,这个字就应当是另外一个同音形近字:“瞆”。其左边是“目”,而不是“耳”。
据查,“瞆”,音Kuì。宋王洙、胡宿二人所编,而由司马光呈上的《类篇》一书中注云:“目无精也”。清代文人叶燮的《原诗》里曾有所谓“其余非戾则腐,如聋如瞆不少”的描述,其中的“聋”、“瞆”同时出现,就分别表示两种状况,即“耳不聪”与“眼不明”。此外,《正字通》、《广韵》、《篇海类编》、《字汇》等工具书里对“瞆”的注释,分别是“目昏”、“目疾”、“目病”、“目风疾”等。总之,无一例注作“聋”。
应当说明的是,“瞆”也有过与“聩”,即“聋”相同意义的用法,但那是作通假字使用的,比如《新唐书·元稹传》中的“不疾废目毛瞆”和宋代赵湘《本文》中的“不若盲瞆之大”的话。其中的“瞆”,由于前边已有表示“目无精”的“目毛”、“盲”这样的字出现,所以就被通假为当作“聋”讲的“聩”字用了。但是,通假并非“瞆”的本义,他处则不足为训。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提议,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由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机构予以规范,将这个被误书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语,恢复本来面貌:“振聋发瞆”。而其含义也应注释准确,即:“使耳聋人能够听到,使失明者可以看见。比喻某种言论或行动具有使人警醒的力量”等。
6. 成语振聋发什么
振聋发聩
编辑 锁定
汉语成语,释义为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中文名
振聋发聩
拼 音
zhèn lóng fā kuì
释 义
用来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出 处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
近义词
醍醐灌顶
反义词
如堕烟海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感情色彩
含褒义
目录
1 词语辨析
2 成语用法
3 成语解释
4 详细解释
▪ 含义
▪ 出处
▪ 辨析
▪ 示例
5 成语争议
振聋发聩词语辨析
编辑
【近义词】醍醐灌顶
【反义词】如堕烟海
振聋发聩成语用法
编辑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振聋发聩成语解释
编辑
【基本解释】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振聋发聩详细解释
编辑
振聋发聩含义
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头脑糊涂麻木,是非不明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振聋发聩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振聋发聩辨析
正音:聩,不能读作“ɡuì”。
辨形:振,不能写作“震”。
振聋发聩示例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振聋发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