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粥的历史和简介
粥的历史 粥在我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可谓渊源流长。
自古就有将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养胃气妙品”、“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周书》中有“皇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这是关于粥的最早的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有极细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更有养生专家认为“粥后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乐事也”;大文豪 、美食家苏东坡在食粥后写下了“深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的著名诗句;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只将食粥致神仙”的诗句;清代养生家黄云鸪在《粥谱》一书中对喝粥做出了更为精辟的阐述;“一省事,二味全,三津润,四利隔,五易消化”。
粥 目录·广东粥 ·潮州粥 ·福建粥 ·江南粥 ·其它 粥かゆ yù ㄩˋ 古同“育”,生养。 古同“鬻”,卖。
粥 zhōu ㄓㄡˉ 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质食品:小米~。 像粥的东西:泥~。
乱成一锅~。 郑码:YZUY,U:7CA5,GBK:D6E0 笔画数:12,部首:米,笔顺编号:515431234515 粥少僧多 zhōushǎo-sēngduō [the gruel is meagre and the monks are many—not enough to go round] 准备的粥少,化斋的和尚多。
比喻人多东西少而不够分 柔弱的样子 [delicate]。如: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
又指鸡相呼声) 粥 (形声。字本作“鬻”。
从鬻(古文“鬲”字),米声。鬲,古烹饪器。
本义:稀饭) 同本义 [gruel;porridge;congee] 粥,驙也。——《广雅》 驙粥之食。
——《礼记·檀弓》。疏:“厚曰驙,稀曰粥。”
崇为客作豆粥。——《晋书·石崇传》 恃粥耳。
——《战国策·赵策》 粥以糊口。——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粥饭僧(只吃粥饭而不努力修行的僧人);粥鼓(谓僧寺集众食粥时击鼓);弱饧(甜粥) 〈动〉 同“鬻”。
卖 [sell] 则使其贾粥之。——《周礼·巫马》 不粥祭器。
——《礼记·曲礼下》 田里不粥。——《礼记·王制》 又 戎器不粥于市。
又如:粥画(卖画的) 养育 [bring up] 初俊羔助厥母粥。俊也者大也,粥也者养也。
——《大戴礼记》 嫁出 [marry off] 请粥庶弟之母。——《礼记》。
郑玄注:“粥,谓嫁之也。” 粥(conjee)或称糜,是一种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
不同地方的粥有不同的浓度,而不同地方对其他地方的粥也有不同的别称。其他常见别名还有:稀饭及撩命汤。
广东粥 广东人(潮汕地区人士除外)煮粥一向都爱把米煮烂,使粥变得绵滑。这种粥容易消化。
而朝鲜人在生病时也都只喜欢吃类似这一类型的粥而不进食米饭。 广东粥有时不加配料,称为“白粥”(俗称米皇),或只加少量陈皮或银杏伴煮,吃时以幼盐佐食。
白粥配油条是广东常见的早餐。其他广东粥有: 艇仔粥: 据说起源自以前广州荔湾的小贩,撑著小艇(艇仔)卖的特色粥品,称为“荔湾艇仔粥”。
内有碎牛肉、花生、鱿鱼等。 及第粥:据说以前有一书生落难行乞,得人施舍一碗粥,内放有各式内脏等厨房杂烩。
后书生高中状元及第,以及第名此粥。 猪红粥 芥菜粥 烧骨粥 牛肉粥 黄鳝粥 皮蛋瘦肉粥 鱼片粥 水蟹粥 柴鱼花生粥 油盐粥: 只加少量的盐和一点点的油,通常在生病了的时候吃 潮州粥 潮汕及福建人的粥称为“糜”,米粒刚煮得爆开后,要马上收火,其貌似汤泡饭的粥水,粥身较稀,水量比广东粥多,吃时佐以干花生、菜脯或梅菜;也有一味蚝仔粥,在粥内放入新鲜蚝仔,味带鲜腥,常以芫荽和胡椒辟腥。
福建粥 粥在福建称为“糜”,水量比广东粥少,如日本粥一样浓,甚至可以单以筷子食用。福建白粥材料只有白米和清水,着重米香和外观,与广东粥相反,不能把米煮烂,不能过分搅拌以免破坏米粒的形状,由于水量少,必须长时间监察炉火,轻轻搅拌以免烧焦,吃时佐以菜脯、炒花生、肉松、小鱼干、煎鸡蛋或蚵仔煎等等。
福建咸粥就是加入了其他材料的粥,粥身比福建白粥稀,但还是比广东粥较浓,材料随个人喜好,例如香菇、鱼和瘦肉等等,通常会用酱油调味,因此称为“咸糜”,颜色多为淡棕色,吃时加上葱花,佐以菜脯和炸花生,咸糜容易食用,特别受儿童和老人欢迎。 江南粥 江苏、上海及浙江等地用稻米煮成浓稠的白粥,一般不加高汤、浇头等。
有时加入白糖煮制,称为“糖粥”或“甜粥”。 相传范仲淹早年求学时,食用冷却后结成冻状的厚粥,这样比较便于等量切割及携带。
江南人民至今还这样操作。 钱塘江以北地区(“浙西”,包括苏南、皖南、上海)用剩饭(吴语叫“饭糍”)煮成的稀饭,称为“泡饭”或“水泡饭”,有独特焦香,是这些地区通常的早餐主食。
江南人不把这种食品归入“粥”的范畴,但在北方有时混淆。浙东地区(旧绍兴、宁波两府)民俗早餐不吃“泡饭”,只吃现煮的米饭或粥。
其它 儿童的吃法:很多家长为了让儿童成长时多吃饭,就在粥里加肉松,肉松拌白粥。 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粥是病人的食品,在粥中打入鸡蛋。
2. 怎么煮粥,请把全过程写出来
熬粥小技巧
1.浸泡:煮粥前先将米用冷水泡浸泡半小时,让米粒膨胀开,好处:节省时间;搅动时会顺着一个方向转;熬出的粥酥,口感好
2.开水下锅:真正的行家里手却是用开始煮粥,你肯定有过冷水煮粥糊底的经验吧?开水下锅就不会有此现象,而且它比冷水熬粥更省时间。
3.火候:先用大火煮开,再转文火既小火熬煮约30分钟。别小看火的大小转换,粥的香味由此而出!4.搅拌:为了“出稠”,也就是让米粒颗颗饱满,粒粒酥稠。搅拌的技巧是:开水下锅时搅几下,盖上锅盖至文火熬20分钟时,开始不停地搅动,一直持续约10分钟,到呈酥稠状出锅为止。
5.点油:煮粥还要放油?是的,粥改文火后约10分钟时点入少许色拉油,你会发现不光成品粥色泽鲜美,而且入口别样鲜滑。
6.底料分煮:大多数人煮粥时习惯将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全倒进锅里,百年老粥店可不这样做,粥底是粥底,料是料,分头煮的煮,最后再搁一快熬煮片刻,且绝不超过10分钟,这样熬出的粥品清爽不混浊,每样东西的味道都熬出来了又不串味,特别是辅料为肉类及海鲜时,更应粥底和辅料分开。
清粥小菜
平日,会桌上吃得太饱太油腻,不由得无限想念起爽口的清粥小菜来。各种蔬菜制作的小菜是配粥的首选。科学的加工方法使小菜的品种更丰富,滋味更爽口。简单的白粥配两款美味的小菜,也可以喝得很精细、很有品味。粥也可以喝得很有创意,平时不常用来配粥的小菜,未尝不是粥的好搭挡,不信就试试吧
3. 描写粥的作文
前些天,我们学了《我与地坛》,当我读到“……看见母亲仅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的那个墙角……”时,一股奇怪的感觉充塞了我的心扉——这件事是如此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我并没有残疾。
东方微白,寒风凛洌,窗“扑噔扑噔”地响。 来自:作文大全
“快,起来,吃早饭上学,不然要迟到了。”母亲说着,帮我掀开被子。
一股“西伯利亚的寒流”入侵了我温暖的被窝。好冷呀!我从母亲手中夺过被子又一次“倒”了下去。
“先吃米粥吧,吃完了就暖和了,那时再起来吧!”母亲已将一碗冒着热气的米粥端到了我的床前。
“又是米粥,我不吃,干嘛这么啰嗦。”
我坐了起来,穿上衣服,梳洗完毕就准备上学。母亲就坐在我床边看着那碗粥发呆,我拉出车准备出门,她跑了过来。用勺挑了一勺粥送到我嘴边:“吃两口,就吃两口,让肚子热一下,不然出去冷冷的。”
我侧过头去,不理她。她没有办法,轻轻地放下碗,从身上掏出两元钱,“去买点早饭吃一下吧!”
我迅速地从她手上抽过钱,猛地碰到了她的手,她的手竟是那么的冰凉。我在离家后偷偷向后看了一眼,她仍在门口,还是送我出来时的姿势,望着我去校的方向,和文中多么相似呀!深秋的风似刀,刮得我脸上深疼,母亲额前掠过一缕头发,但她难过的表情,便是遮在头发下面也辨得出。她穿得比我少肯定很冷。隐隐约约的,她好像在抖动。
中午,老爸告诉我她哭了。我留心地注意了一下她的眼睛,红红的。我愣了半晌:
她大冷天起来干嘛?为了我吃饱早饭,不至得胃病。她难道不会睡懒觉吗?在凛冽的秋风中烧好早饭端过来喂我,而我却……
也许是良心发现吧!以后的早晨都很乖巧地吃完早饭,跟她道了别才出门。她很高兴,整天都笑盈盈的。后来,老爸告诉我老妈说,我长大了。
其实,还是那碗凝聚了母亲对我的爱的米粥令我感到了母亲的不容易,所以时至今日,我仍在想那碗米粥会是什么样的味道呢?也许是甜的吧!或许很香,即使我没吃那碗米粥,但母爱却让我感觉到了。
4. 描写粥的作文
在手的世界中,有勤劳的手,懒惰的手,致富的手,灵巧的手,然而,我写的却是妈妈一双勤劳的手。她的手不怎么大,长期的劳动使茧皮爬上了手指,使手背上长了一层浅黑色的皮。
当鸡叫三遍的时候,妈妈的手已经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早点。临近中午,她的手又工作了:忙着做午饭。下午,她的手又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晚饭。夜晚,当明月高悬的时候,妈妈的手又工作了:忙着洗衣服。总之,妈妈的手时时刻刻工作着。
妈妈的手既是勤劳的手,又是充满母爱的手。记得一个寒冬的下午,天气比较冷。我在做作业,妈妈在做针线活。
夜深了,天气变得更冷了,我的手直打颤,不敢写了,怕把作业做坏。这时,妈妈走到了我身旁,关心地对我说:“冷吗?”我轻轻地把我的手夹在她的两手之中。顿时,我觉得无比暖和。在她的鼓励下,我终于认真地完成了作业。
记得还有一个隆冬的早晨,天气很冷。为了御寒,我和伙伴们到小河边滑冰。我一不小心,双脚跌进了石灰坑。我好不容易把脚提出来,可皮靴里已塞满了石灰。“不能穿了”,我果断地把皮靴脱掉,准备要妈妈给我洗,又一想:妈妈会批评我的。最后,我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皮靴藏到门缝里,等天气暖和一点再洗。第二天,天气稍微暖和一点,我就去洗
皮靴。但门缝里皮靴的影子都没有。 我着急得差点哭起来,过了一会儿,镇静下来,就到别处去找。刚找到后门,就听见熟悉的“唰、唰、唰”声。这不是妈妈的手工作时的声音吗?我随着声音走去,在天井里,我发现了妈妈,她正在为我洗皮靴。她的手冻得红红的,裂开了几条缝。虽然天冷,但是从妈妈的两颊中仍然掉下几颗晶莹的汗珠,我走到她的身边,夺下刷皮靴的刷子,一边说:“妈妈,我来洗。”妈妈关心地说:“振振,我来洗。”我怎么也不答应,可是,她已经把皮靴和刷子夺去了。最终,还是妈妈洗了。她洗完后,又一丝不苟地烤皮靴,当我重新穿上皮靴时,眼睛已被泪水模糊了。
啊!我要赞美,赞美妈妈的手,更要赞美您――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