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埙,这个字念什么
埙xū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埙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土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五笔86:FKMY 五笔98:FKMY 仓颉:GRBO
笔顺编号:1212512534 四角号码:4618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7D9
基本字义
1. 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 同本义 [an egg-shaped, holed wind instrument]。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
埙,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说文》。字亦作埙。
埙箫管。——《周礼·小师》。注:“大如雁卵。”
调竽笙埙箎。——《礼记·月令》
伯氏吹埙,仲氏吹箎。——《诗·小雅·何人斯》
如埙如箎。——《诗·大雅·板》。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礼乐埙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
2. 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2. 谁知道怎么吹埙啊
我就有个埙 可是我吹的也不怎么样好 下面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 手指自然弯曲,指肚按孔。
手指按孔要严实,不能漏气。开孔时手指不宜抬得过高或过低,过高影响演奏速度,过低影响音准。
一般手指抬到距离埙体音孔上方2-3厘米即可。 八孔埙 : 右手无名指按住第一孔,中指按住第二孔,食指按住第三孔;左手无名指按住第四孔,中指按住第五孔,食指按住第六孔。
两个大拇指分别按住第七孔和第八孔,小指轻轻托底。 九孔埙: 右手小指按住第一孔,无名指按住第二孔,中指按住第三孔,食指按住第四孔;左手无名指按住第五孔,中指按住第六孔,食指按住第七孔。
两个大拇指分别按住第八孔和第九孔,左手小指轻轻托住埙底。 注:八孔埙与九孔埙经张荣华先生标准化研制,已成定制。
八孔埙的指法与笛子的指法相同,筒音作5,运指灵活方便,九孔埙的音域比八孔埙多一个大二度,筒音作1。演奏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3.演奏口形 埙的演奏口形是通过唇肌,口轮匝肌与面部肌肉的协同动作完成的。口形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吹埙的音色、音准以及强弱控制能力。
演奏时,唇部肌肉自然贴住牙床,两边嘴角适当收缩(呈微笑状),使上下唇的力点向中间依靠,双唇中央形成椭圆形风门,口腔扩张。舌自然平伸。
根据乐曲的需要,吹埙的口形会随时变化,其变化集中表现在风门、口风和口劲三个方面。 演奏时,上下唇中央形成的空隙,是气流经过之“门”,称为“风门”。
通过风门吹出的气流称为“口风”,唇肌与面部肌肉的有机协同收缩、放松和支撑的力量称为“口劲”。也叫“嘴劲”。
风门的大小、口风的缓急和口劲的大小随乐曲高低音区的不同、音量强弱的变化而变化。三者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低音区 风门大 口风缓 口劲小 高音区 风门小 口风 急 口劲 大 强音 风门大 口风 急 口劲 大 弱音 风门小 口风 缓 口劲 大 (二) 呼吸方法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被动的,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吸气与呼气的时间大致相同。
埙的演奏需要的是主动呼吸,要求吸气时间短,呼气时间长。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吹好埙的关键。
我们分吸气和呼气两个阶段来谈。 1. 吸气 吸气时口腔、鼻腔迅速打开,口鼻同时很快将空气吸入,这时横膈膜下降,胸腔及腹腔有明显的扩张感,这就是演奏过程中常用的胸腹式结合吸气。
这种方法吸气量大,不易疲劳。 为了便于初学者理解,这里举两个日常生的实例: 第一、一束芳香四溢的玫瑰花,你禁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体会那种沁入心脾的感觉; 第二、要吹灭一支放在一米以外的点燃的蜡烛,这时你会猛地吸一口气,这种状态下的吸气一定是松弛的,充分的,胸腹式的,是我们演奏时所需要的。
当吹奏较短乐句或需要急速换气时,还可以采用腹式吸气法。我们也可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人在受了委屈,不停地抽泣时,用的就是这样一种吸气方法。
腹式吸气的优点是吸气容易而且迅速。 因此,演奏时要根据作品需要,较长乐句的吹奏,运用胸腹式结合吸气的方法,吹奏较短乐句或需要急速换气时,采用腹式吸气法。
要学会根据乐句的结构随时调整自己的呼吸方式 2. 呼气 如果说吸气是发音的准备阶段,那么呼气才是真正的发音阶段。正确的吸气是为了更好地呼气。
呼气过程是靠唇部肌肉与腹部肌肉的有机配合与控制来完成的。我们通过唇部肌肉的控制把气流汇成“束”,靠口劲调节风门的大小来完成,要求气不能散,吹奏无噪音,出音饱满而坚实。
通过腹部肌肉的控制使呼出的气流均匀、平稳,不能忽快忽慢,忽强忽弱,这样,出音才会平稳而厚重。 在进行呼吸训练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吸气要深,但不能过饱,否则容易造成呼吸肌和各肌肉群的过度紧张,使呼气质量下降; 第二、呼气要有预留,所谓“气留三分”,不能等到把气全用完时再换气,否则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吸气质量。
总之,埙的演奏要求音色圆润,坚实厚重,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呼吸方法的训练及下一章节的气息控制,需要学习者长期不懈的练习和体会,才能正确地掌握要领,从而做到在演奏中运用自如。
气类吹奏技巧 埙的气类吹奏技巧有长音、气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长音是埙吹奏技巧的基础,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埙的常用技巧汇总起来可分为气、指、舌三大类:包括长音、气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颤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虚吹音等多种。
这些技巧是演奏埙时必须具备的。 在埙的吹奏技巧中,长音是埙气息训练的基础,通过练习长音可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稳、饱满、纯正的发音。
故必须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力度共同进行,音色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气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
气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应采用均匀自如的气震音,激情、悲愤的旋律则采用夸大式的气震音等。
气震音可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 唇震音是用双手带动埙体,使风门与吹孔快速前后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波动音。
3. 有种乐器叫xun (这个字怎么写)
是埙吗?/minzu/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71 埙是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
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它的外形是椭圆形的,有的是圆形、橄榄形不等。它的大小与鹅蛋相似,音有一至五个不等。
最早的埙是一孔吹两个音,后来逐渐发展为六孔,是中音吹奏乐器。它的音色古朴、醇厚、浑圆,即能独奏又能同其它古乐器合奏,如钟、琴、瑟等。
同时也是历代宫廷的雅乐,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从浙江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山西万泉荆村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河南郑州铭功路、三里岗商代遗址等。
我国新石器时代几种不相同的文化类型的重要古迹中,都发现出埙的实物,这些出土埙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埙的音色悲凉、萧瑟,擅于表现凄凉、哀伤的情绪。
近年来,我国音乐工作者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同时对埙也做了大胆的改革,使只一个音孔,可以模仿单调声音的埙,发展到了十二音孔演奏出的清音。如今的埙在作曲家们的手笔下已登上了大雅之堂。
埙属吹奏乐器。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起源可能是先民用于诱捕猎物,并随着音孔的增加,进而发展成为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单纯的乐器。
[编辑] 埙的历史 最原始的埙,只有吹吼而没有音孔。如河姆渡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埙均只有吹孔,而无音孔。
到了夏代的埙,已发展成为有三个音孔的乐器,可以吹出四声音列。商代的埙比前期的埙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形体多数是为平底卵形。
到了战国时期的埙已发展成为五个音孔了,陶埙的外形亦大多呈平底卵形。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到了现代,埙的音孔增加到了六至九个。 [编辑] 损的制作 * 材料:土质纯净、不带砂石杂质的粘土。
* 制法:将粘土加清水,反复绞拌揉揣,和成软硬适中的泥块,经捏坯、整形、开孔、磨光和煅烧几道工序即成。 [编辑] 演奏技巧 吹秦方法 o 手指按全孔 o 叉口按指 o 平吹 o 俯吹 以古制六孔埙为例,上述技巧可吹奏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 指法 o 颤音 o 打音 o 抹音 参考资料:中文维基百科 古琴为“天籁”,土埙为“地籁”,昆曲为“人籁”,是为三者…… -- 作者:隐身符 -- 发布时间:2004-10-18 14:39:02 -- 我和埙 1. 说实话,埙这个字从哪个时候注入脑子的现在我自己也说不清了。 小时候学了一点笛子,慢慢知道了箫。
就对吹奏乐器有了兴趣,尤其是民族的。 因为不怎么会识谱所以只要电影、电视背景的音乐,一旦现现箫笛之类的东西就会刻意去记,然后学着吹一些。
后来听到一种音色比箫更浑厚,意竟更哀婉的声音。被那种特别的韵味吸引住。
从那个时候起就想了知道这个什么东西,那个时候还没网络。这方面的东西无从了解。
偶然一次在一个文艺节目有衣着古装的人吹了一曲《醉翁戏鸟》,从那天开始才知道这个东西叫埙。再多的也不知道了。
慢慢地,可能是留意的更加仔细。在眼前出现的更为频繁,电影电视也作为道具用上了它。
有了网络之后才算真正的入了埙这道门。知道了埙是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朔到史前文明。
最初的用途是用于兽猎。从只有一个吹孔发展到十个指孔经过了好几千年。
至于它的内函,我没有那种文学功底去描述它。只想得起有人说过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
不知是埙不喜欢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不喜欢埙,埙总是难以让人了解,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在电影电视里见到的吹埙者不是世外高人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
因而一直以来就想拥有一支,但这里的琴行是找不到埙的,因为对他不感兴趣的还是多数人。人们很难把“埙”这个字,和那个圆圆的梨形的东西联系起来。
2.自己做埙是非常有趣的。 三月份的时候送朋友到河边坐船。
回来的路上无心中捡了一块泥。当时用这块泥做埙的念头也只是闪了一下。
但到最后还是做了,且做出和第一个自我感觉就很好。虽然还谈不是音准,外表也粗糙,但音色已有点像记忆中埙的音色。
当做出一支令自己都满意的埙时,那种成就感是很难用别的东西替代的。起初我做埙的方法很笨,先做好一个实心的埙。
等到半干后,劈成两半,把中间挖空。(这道工绪是非常难做的,泥太干会挖破。
泥太湿会挖形)。所以很快被淘汰。
找到秦埙网也是很偶然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缘份。最先是通过笛韵找到龙吟埙。
又在龙吟埙看到一个网提到了秦埙。 到了秦埙后,学会了用模具。
大大提高了制埙的速度和质量。音域比原来高了两个音。
因为是用石膏模具,所以用不着挖那道工绪,只需把泥拍成一cm左右的片包在模具上。慢慢地搓,直到看起来没有结逢,等到干一段时间,大概有一点点裂口的时候,用刀子割开(也可以用线挤)。
取出模具,再用泥浆合上,再等到结逢处的泥浆干一点后可以打磨,也可以等到吹孔和音孔都完成后再进行。(用一块玻璃棒,最好找的工具是用一次性打火机,我这里一块钱三个,只要是表面光的有一点硬度的即。
4. 《张埙》翻译
《张埙传》译文:
张埙字牖如,江苏长洲人。康熙十七年,被授予登封知县,一个人骑马上任。到县三天,发誓不收一分钱的贿赂,不冤枉一个好人。衙门前立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四个字:“永除私派。”设收集意见的柜子,百姓自己封好信件投进去,从来没有剩余的信件。他招集流亡的人,督促他们耕种田地。他考察那里土地的状况适宜栽种什么作物,然后督促百姓种植木棉及各种果树。又大修学堂,修复了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张埙聘请耿介做老师,用程朱理学教导学生。从县城到边远地区,建立学校二十一所。他考察学生,按时巡视,校正学生的句读,用揖让进退的礼节来教导他们。空闲时间,他骑着毛驴到各地访贫问苦。有小的争执,就在田间解决。县西边吕店这个地方,一向好打官司。张埙审查里长张文约贤能,推荐他做乡约,使他教化引导百姓,不淳厚的民风完全改变了。里长申尔瑞欠税将受杖刑,路上拾到别人用来交税的税金,就归还给人家,宁愿受责备,也不拿人家的钱财获利。张埙认为他品德高尚,登门表扬他。农民高鹏举死了,他妻子孟氏年轻,公公想强行把她嫁出去。孟氏在丈夫墓前哭泣,将要自缢。张埙恰巧改变服装出行,问他哭的原因,了解情况后,送给她钱和米,让她回家,免除了她的徭役。每年都要慰问她,使她保全节操。县衙门里过去有很多差役,当时官司一天天减少了,奸邪欺诈的事没有容身之地,小官吏大多回家了。那些轮换执掌仪仗的,没有事情的时候,回家就拿起农具做农活,因为在官府里没有办法挣到钱。张埙在任五年,百姓知道走正道,生活积蓄一天天多起来,就在门额上写下“官清民乐”四个大字。耿介曾感叹道:“近年来嵩、洛一带仿佛变成另一个世界了!”康熙二十二年,张埙因为才能卓越而被推荐提拔做南宁通判。离开的那一天,百姓拦路哭,在各处给他建祠堂,为他塑像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