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联怎么写
门神、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版”。
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
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夭条,罪该问斩。
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
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
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
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在今天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春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
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 “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瘤,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
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
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
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 联。
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联欣赏 上 联 下 联 春风送福 喜气临门 春回大地 日暖人间 门门喜气 户户春风 大地春光好 长天晓日红 岁岁皆如意 年年尽平安 江山千古秀 社稷万年春 腊尽千门暖 春归万物苏 一年春作首 百事国为先 江山万里如画 神州四时皆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户户金花报喜 家家紫燕迎春 华夏年年腾骏业 新春岁岁展宏图 春入春天春不老 福临福地福无疆 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 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华夏龙兴 阳春燕舞 人有鲲鹏志 国呈龙虎姿 凤来春正好 龙起日初长 国远国兴凭国策 龙飞龙跃靠龙人 喜庆花红送玉兔 吉祥爆竹接金龙 十亿神州春日起 千秋华夏巨龙飞 美酒千樽欢送玉兔归山 赞歌万首喜迎金龙出海 南疆雨北国风风调雨顺 东海龙西山凤凤舞龙飞 玉兔归时深慕人间春色美 金龙起处喜看华夏蓝图新 龙年龙裔看龙腾龙飞天上 春年春风送春到春满人间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三阳开泰 四喜临门 一门五福 三多九如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
2. 怎样写对联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
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律诗对仗限于两句之间,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允许重复。
骈文对仗扩大到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允许同位虚字相重。对联对仗的严格要求不亚于律诗,而且将长联同边自对的形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1. 同类词相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非常工整。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本原则。
该联“真”,“假”,“有”,“无”,都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名词。“作”,“为”是词意相近动词。
“时”和“处”在语法上是副词, 在字面上“时”又可理解为“时间”,“处”又可理解为“空间”。 “亦”,“还”在字面上是词意相近的副词,在语法上可视为省略了动词“是”。
但必须了解其中还有句内自对自重,“真”对“假”,“有”对“无”是反对,而且都重用一次,这才是此联的精华所在。在谈到对仗时,人们常常作语法分析,以便说明“词性相同”或语法结构”相同。
但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有时也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王力在谈诗词格律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
(《诗词格律》第127页)这对于楹联的对仗也是正确的。楹联是观赏性很强的艺术,所以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同类词相对,特别要求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
有些同类词可供选择的范围较小,如数字,人名,地名,书名,动物名,植物名等等,不要轻易超出范围。特别要指出,只要自对工整,互对不必要求词性相同。
2 .忌合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此联为旧时商店通用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
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七言联一共才14字,其中6个字只能当3个字用,岂不可惜。
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
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报家音“对”传吉语“,”发祥光”对“腾瑞气“虽可强调喜庆或强盛气氛,仍不免有”合掌“之嫌。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黄星岩随园偶成云:山如屏立当窗见 / 路似蛇旋隔竹看。
厉樊榭咏崇先寺云:花明正要微阴衬 / 路转多从隔竹看。二人不谋而合。
然黄不如厉者,以如字与似字犯重。竹垞为放翁摘出百余句,后人常以为戒。
“(《随园诗话》卷五,二二)这段话说明在诗中对仗要避免同义词相对,用”似“对”如“,虽字形字音不同,但字义相同 ,亦不可取。这似乎有点苛求,连大诗人也难免的事,我辈怎能不犯?但应该看到,要避免合掌,就要从避免同义词相对做起。
3.反对为优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获得的集句联,上联系欧阳修句,下联系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含义是,清风明月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对比强烈。
说“近水遥山”对“清风明月”工整,是指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
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
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
“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是说:虽义理不同,而旨趣相合。也就是相反相成,殊途同归。
这是对仗的精义。春联“十年宦比梅花冷 / 一夜春随爆竹来”(《名联谈趣》289条),上联的冷淡,反衬出下联的热闹,也是“反对为优”的好例子。
4. 句中自对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这是西湖花神庙旧联(《楹联丛话》卷六),由四言六言两句合成。红对翠,燕对莺,雨对风,朝对暮,都是句中叠字自对,而且全联用叠字。
由此可见,只要句中自对都是 工对,全联一定是工对。5.同边自对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是阮元题杭州府贡院联,由三个四言句加一领字(正 / 看)组成。
贡院是考举人的场所。上联讲考试的季节很美,考试时文思潮涌,下笔千言,个个都有中举的希望。
“桂”和“槐”隐含“折桂”和“槐厅”之意,即读书,应试,做官。下联讲考试的地方很美,考完后不管成绩如何,应该放松一下,去西湖赏月,钱塘观潮。
用诗一般的语言给考生做政治思想工作,实在高明。此联“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都是同边自对,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6. 相重相对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此联挂在清代钱湘灵室中,为三峰释硕揆所书。梁章钜称:“《柳南随笔》载:钱湘灵陆灿晚年居虞山,老屋。
3. 怎样写对联
1先立意
2再确定用词: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还要注意数量对数量,颜色对颜色。(可以同转,比如青对红,清因为同音,也可以对红、对鸿、虹等)。同类词相对
3忌合掌
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报家音“对”传吉语“,”发祥光”对“腾瑞气“虽可强调喜庆或强盛气氛,仍不免有”合掌“之嫌。
4反对为优
5注意平仄
6用词要典雅
4. 如何写对联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
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
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
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
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
5. 如何学写对联
你好!怎样写对联? 要学习写对联,要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
对联是由上下两联字数相等的对偶句组成。例如: 攻千重关攀登科学高峰 读万卷书探求知识海洋 这副对联境界开阔,表达了广大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的无畏精神。
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人民天天翘首望团圆 这副对联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对联有以下几项要求: 1.上下联意义相关(或相对),例如: 亚运会捷报频传,奋战夺魁,中华健儿好身手; 共青团人才辈出,长征接力,革命后代尽英豪。
这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意义相关,都热情地赞扬了青年一代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2.上下联结构对称,例如: 新风——旧俗(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莺歌——燕舞(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迎新春——辞旧岁(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3.上下联词性相当,例如: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千山秀——万木荣(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江山春色如画 祖国前程似锦 这副对联用“画”和“锦”比喻“春色”和“前程”,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望美好的远景。
拟人: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这副对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莲池中一派生机盎然的图景。 双关: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那是一九五三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数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等十多人。这里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强国,同时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
《九章》是首次记载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的名著,而且,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团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一语双关,构思巧妙。 重叠: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副对联巧妙地运用叠字,描摹杭州西湖千姿百态的景象。 数字:氷(即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这副对联把数字嵌在联语中,巧妙自然,相映成趣。 对联还要讲究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
但是,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不必拘泥于平仄的协调。 练习写对联,好处很多,既可以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审美的能力,又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所以,同学们应拿起笔来试一试,不要害怕写不好。要写好对联,最好先阅读一些有关联语的书籍,收集一些佳联妙语,懂得对联的一些规律。
其次,可以练习对词语,培养运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能力。例如“治国安邦”,从结构上看,它是成语,由两个动宾词组组成联合结构,“治”与“安”,“国”与“邦”,又是近义词,这样一分析,可对“清源正本”、“建功立业”、“齐心协力”、“承前启后”等。
如果同学们对写对联有兴趣,可以在班级里互相开展比赛活动,评选佳联,并刊登在黑板报或墙报上,互相观摩、品评,激发大家对写对联的兴趣。“兴趣是人门的向导”,只要有兴趣,入门也就不难了。
好运。
6. 怎样写对联
怎样写对联 对联,又名“对子”。
古代的孩子,除了读书识字,都要学习对联,把它当作学诗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老师、家长和亲友们,经常出个上句,让孩子对出下句,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测验孩子的学识和志向写对联 --------------------------------------------------------------------------------柏森峰 2005 01 19 14 : 36 扬州日报 我的爷爷爱好书法,每逢过年,左邻右舍都请他写对联,我也总喜欢站在旁边看。
以往,爷爷年年要写不少对联,可我们家只要一副就够了,今年可不同了,我对爷爷说:“今年我们家只写一副对联可不行!”我扒拉着手指算给他听:“大门、车库、仓库,正好三副……”“好,就写三副。”爷爷打断了我的话,说道。
爷爷铺开裁好的大红纸,拿起饱蘸墨汁的大楷笔,先写下了一副大门对,上联是:有钱有福有饱暖;下联是:无贫无灾无饥寒,横批是:今非昔比。紧接着,又给车库写了一副,上联是:弯钩犁墙外站,下联是:摩托车库中停。
横批是:鸟枪换炮。这不正是我们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有趣的是爷爷为仓库写对联时,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他写道:年年粮积似海,岁岁菜堆如山。
我问爷爷:“您还懂得夸张呀?”爷爷笑而不答。三副对联写完了,我小心翼翼地将对联一一贴好,顿时,满院生辉,喜气盈门。
7. 对联怎么写
春联实际上就是对联,只是它用到春节前。一般是大年三十年夜饭吃完,把原来滴春联撕掉,贴上新滴春联,叫辞旧迎新。这副春联就要用到明年滴大年三十才能换掉。因此,春联比较讲究喜庆气氛,要“求吉祥”,要“求平安”,要“求发展”,这是春联内容滴要求。而一般滴对联就没有内容限制了,比较自由。
形式上滴要求:
一.字数相等,不能七长八短。
二.只能两句。不能三句四句,诗歌里滴“流水对”另说。每句一联,第一句称为上联,第二句称为下联。上联有多长,下联也得有多长。
三.词性相对。上联用名词,下联也得用名词,上联用动词,下联也得用动词……。在实际操纵中,要尽量遵守这个要求。比方:上联是:两个黄鹂叫翠柳,那么你得先把它滴词性确定了:
两个/黄鹂/叫/翠/柳;两个,数目词;黄鹂,名词,其中滴黄是表色彩滴名词;翠形容词,柳名词。
那么下联就得跟上联相对。两个对滴必须是数目词,你对荷花就不行!为什么?词性不对。你对一双行不行?可以!对万点行不行?可以!总之得对数目词。黄鹂是鸟名,对鸟名行不行?可以!对花名行不行?可以!对鱼名行不行?可以!反正,你得对一个带颜色滴名词才可以!叫是动词,你对唱可以,对舞也可以,对飞可以,对吟也可以,你不要对“我”对“耶”对“一”之类滴就行了。翠颜色,你也对颜色就好,柳树名,对树名,花名……什么名都行,就是不要对名词以外滴词。另外,你对好了,一定要留意内容滴连贯性,上下联滴内容不连贯,就不行。
两个黄鹂叫翠柳滴下联大家都知道,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你去检查吧,有没有对不上滴地方?没有!内容怎么样?非常连贯!意境怎么样?太美了!这是非常成功滴对联。
也有内容很好,但是有个别地方不很恰当滴名联,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飞对滴是风,词性不对。雪对滴是雨,词性对上了;迎对滴是送,也对上了;春对春;到对滴是归,也对上了。这是比较宽泛滴对联。
对联滴种类很多,有爱好滴朋友请看寒社滴首页,置顶部分,对联知识和平仄规律。
8. 如何写好对联
第一步,你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类型,历史,音韵;
第二步,然后多看看古今有名有意思的对联,要能记住一些,留在脑中,形成个印象,这对你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步,训练对词,即从字词开始,练习给一个词后说出近意词反意词(小学都练过,熟练的话就不用这么做了),推荐本书给你看——《声律启蒙》,是古书,看了后如果背下来对写对联会有极大帮助。
第四步,训练对对联,要写就要先学会对,可以上百度知道回答人家的对下联问题,这样你可以接触到各种对联,对对联不仅要字契和,意也要契和,这只有多多训练才能做到,如果你的很多回答都被采纳,说明在这步上你已经做的不错了。(太难的不用过于去纠结,对些中等难度的就行了)
第五步,现在可以写了,你在知道里回答人家的求对联的问题,不断练习,随着你水平的提高,你的回答被采纳的概率也会提高。
我说的可能有点多,希望你不要嫌麻烦,每步做好对学习对联帮助极大,也希望你能继续保持对对联的兴趣,传承下我们民族的这一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