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骈体文
骈体文(即骈文)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文体,起源于汉、魏时期,成形于南北朝。
全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中以四字六字句相间为固定格式的,又称“四六文”,是骈文的一种。
骈文具有声韵优美整齐,注重艺术性的优点,但后来的骈文由于追求这种形式美,影响了表情达意,形成不良的浮艳文风。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而发起的。
骈体文的几个主要特点 骈体文,究竟具备那些主要特点呢?我们不妨举一篇作品为例: 谢赵王赉白罗袍裤启 庾信 某启:垂赉白罗袍裤一具。程据上表,空渝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
未有悬机巧蝶,变 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
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
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曰? 这是六朝时作家庾信(513—581,字子山),为了答谢北周赵王招赐给他一身棉衣而写的谢启。这在六朝骈文中属于短篇,却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章。
我们结合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骈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这篇文章除“某启”下一句是散句外,均可以分为上、下联;上、下联之间的字数、语句结构和词性都是相互对称、相互配对的。
而且对偶相当精巧工整,如人名对人名(程据、王恭)、数字对数字(千金、百结)、颜色对颜色(黄葛、青绫)、地名对地名(天山、广厦)、动物对动物(白龟、黄雀)等等。文中除了把相近的概念做为对仗外,还着意用一些反义词配对,如“恒飞”对“不落”,“暂暖”对“长寒”,等等,用反义词配对,内容既显得充实、有变化,而且也显得更加工整。
骈体文的对仗是逐渐要求严格和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能对就行,而后期骈体文则力求工整和精巧①。
另外,初期的骈体文虽然以对仗句为主,但也不避掺杂若干散句,所谓“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文心雕龙·丽辞》),其作用在于引起下文或结束上文,并使之文气通畅。而后期的骈体文,为了追求形式的齐整,就力求少用或不用散句了。
(二)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往往掺杂五字句、七字句,以至更长的句式。
齐梁以后,特别到了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一般说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是由对仗来决定的。
(1)四字句和四字句组成为上、下联相对,如所引上文中的“(未有)悬机巧緤,变 奇文”。(按:对仗句的句首虚词或共有的句子成份②,不算在对仗之内,这里的“未有”二字是不算的。)
(2)六字句和六字句组成上、下联相对,如所引上文中的“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等就是。(3)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组成为上、下两个长联相对,如所引上文中的“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报恩,竟知何曰”。
(4)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组成上、下两个长联相对,所引上文中没有出现这一类的结构,其他骈文中如“前园后圃,从容丘壑之情;左琴右书,萧散烟霞之外”(杨暕《召王贞书》),“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等都是。(5)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组成上、下两个长联,如所引上文中的“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
(三)在声韵上,骈体文可以分为有韵骈文和无韵骈文两类,凡用骈体写的赋、箴、铭、赞、颂、诔词等,一般都是有韵的,其他体裁一般是不用韵的。骈体文讲究平仄,是从齐、梁开始,而形成于盛唐。
南齐沈约创“回声八病”之说,提倡诗文要“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见《南史·陆厥传》,这里所说的“浮声”和“切响”,“轻”和“重”,指的就是后世所谓的平声和仄声。
但由于当时这种声调说还只是初创,因此用起来并不严格。到了唐代,随着具有严密格律的“律诗”的出现,骈体文在平仄格律的要求上,也曰趋严格了。
骈体文运用平仄的规律,跟“律诗”中的律句大致相同,即要求在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中,平节和仄节相反(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四)在用词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藻饰和用典,本属修辞问题,在散体中也是不排斥的。但由于骈体文在这两方面都有极端的发展,因此也就构成了它的特点。
所谓用典,《文心雕龙·事类》篇说:“事类(按即指用典)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就是说,用典的目的是在于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话来加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是正确的。
但骈体文的用典,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目的。骈体文的作者往往是出于要使文章典雅,或炫耀自己的读书渊博,而肆意追求多用典故,以至到了“殆同书钞”的地步。
例如,上面我们所举引的那篇庾信谢启,在不到二十句的文章中,竟于明处、暗处用了八个典故,“程据上表”,用的是晋代太医司马程据向皇帝献雉头裘,而下诏被焚毁的事;“白龟报主”,用的是《幽明录》中,邾城人买龟放生,后来得到善报的事。至于“。
2. 《山居夏日》的作者高骈中的“骈”字怎么读
骈,读音:[pián]
“骈”:1.并列。
2.并联;并合。
3.聚集;罗列。
4.对偶的。
“骈”本义“两马并驾”,引申含义为成双成对,聚集等。通“胼”。又为姓氏。.
骈行 [pián xíng]:用对偶行文。
骈列 [pián liè]:并列;排列。
骈支 [pián zhī]:并列的分支。
骈文 [pián wén]: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
3. 骈文是什么
原创骈文—锦曲
寂寞窗前,愁思过晚,云海升月,明似银盘。明月窥人,抱影无眠。况离愁之久长,复锦字之孤单。有浮烟之依水,夜蝉鸣之安然。顾影空怜,旧游似梦,芳华如水,行至伤情,浮波萦梦,故里情醉。
柔肠千缕,牵风带露。盼对月之佳会,今断肠之心碎。月出天而苍茫,从别去而路长。有华灯而远望,寻飞花而离惘。暮色近兮中天,幽香满兮汀渚。愁衷情之故我,惟形单之金缕。唱多丽以聊许,晓莺啼以留序。
舞月歌风,遥寄星河,凝思依然,守望几多。终是白露下时,月明故乡。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与子一别,山高水长,长风过而水扬,横波浮而浩荡。望孤舟之随波,终渐去之东航。泪成珠之惆怅,魂别时之凄凉。
或乃炎气相仍,烟液所积,霜雪俱下,潮水相击。望故园之渺渺,苦知予之寥寥。春暖照兮草生,秋雁过兮风起。念君今而一去,飘忽往而千里。苦异地兮远山曲,恨塞北兮长河湄!天时不兮相待,竟谁陈兮吾哀?夜银星之终没,回首雁之又过。远水孤云,目逐帆卷,轻舟不见,魂萦梦牵!
念闺中之风暖,怜陌上之草薰。仰天津之绚烂,鸣鸾鸟之啾啾。望青龙之高阻,逐玉凤之远游。望柳畔之烟波,忆无端之心事。雾霭云霓,离离幂幂。泪成珠兮飞洒,风飘摇兮忽起。锦曲泪尽,回文添伤!寒砧催兮木叶,瑶台晦兮流黄。
复与红药年年,径自花开,不知别绪,共饮离杯。飞云过月,花落亭轩。今之予兮别去,独还我兮依然。隔明月之两地,共千里之婵娟! 答案补充 骈文是一种从修辞学角度划分的文体,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答案补充 例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
4. 《骈字类编》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古代最大的双音词语工具书是清代张廷玉等主编的《骈字类编》。
本书从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始编,到雍正四年(1726年)编成。光绪十 三年(1887年)由上海同文书局石印;1984年北京中国书店据石印本出版影印本。
全书240卷, 共12册。专收双音词语,以单字为字头,字头不 注音义,共1604个字头。
仝书分天地、时令、山 水、居处、珍宝、数目、方隅、彩色、器物、草木.鸟兽、虫鱼、人事(补遗)13 。每类又分 若干细目,引用材料以经、史、子、集为次。
引书注篇名,引诗文注题目,体例较为完整,是一 部较好的查找双音词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