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字多少笔画啊
“秦”字的笔画数是10。
一、基本释义: 1、姓氏,秦,部落名 。 如:秦, 伯益之后所封国。
——《说文》。 2、古国名 。
秦襄公始立国,孝公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定都咸阳。 3、朝代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由周朝的秦国(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统一全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如: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4、汉时西域诸国沿称中国为秦。
如: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乐府诗选》 5、古地区名,指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
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名。 如:秦声(陕、甘一带的戏曲音乐) 6、陕西省的简称 。
如: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
6、通“螓”。蝉的一种。
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二、“秦”为谜底的谜语 1、春秋半步曲(打一汉字) 2、吕布桥边起芳心(打一字) 3、半步春秋(打一成语)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s?wd=%E7%A7%A6&from=zici#detailmean。
2. 秦字多少笔画啊
“秦”字的笔画数是10。
一、基本释义:
1、姓氏,秦,部落名 。
如:秦, 伯益之后所封国。——《说文》。
2、古国名 。秦襄公始立国,孝公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定都咸阳。
3、朝代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由周朝的秦国(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统一全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如: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4、汉时西域诸国沿称中国为秦。
如: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乐府诗选》
5、古地区名,指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名。
如:秦声(陕、甘一带的戏曲音乐)
6、陕西省的简称 。
如: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
6、通“螓”。蝉的一种。
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二、“秦”为谜底的谜语
1、春秋半步曲(打一汉字)
2、吕布桥边起芳心(打一字)
3、半步春秋(打一成语)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s?wd=%E7%A7%A6&from=zici#detailmean
3. 秦的拼音怎么写
秦拼音:qín基本信息:部首:禾,四角码:50904,仓颉:qkhd86五笔:dwtu,98五笔:dwtu,郑码:COMF统一码:79E6,总笔画数:10基本解释:1、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朝(zhāo )秦暮楚。
秦晋之好。秦楼楚馆(旧时指妓院)。
2、中国朝代名:秦代。秦镜高悬(喻法官判案的公正严明。
亦称“明镜高悬”)。3、中国陕西省的别称。
扩展资料:相关组词:1、秦声[qín shēng] 秦地的音乐。2、秦筝[qín zhēng] 古秦地(今陕西一带)的一种弦乐器。
似瑟,传为秦蒙恬所造,故名。3、秦碑[qín bēi] 指秦始皇所建的石碑。
4、秦丝[qín sī] 犹秦筝。5、秦缺[qín quē] 古时善走者。
4. “秦”字的篆体字怎么写
秦【qín】
【笔顺读写】:横横横撇捺撇横竖撇捺
【秦基本解释】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朝(zhāo )~暮楚~晋之好。~楼楚馆(旧时指妓院)。
2. 中国朝代名:~代。~镜高悬(喻法官判案的公正严明。亦称“明镜高悬”)。
3. 中国陕西省的别称。
【常用词组】
1. 秦椒 qín jiāo∶细长的辣椒;即花椒。以产于秦地得名
2. 秦晋 qín jìn : 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亦指双方和睦相处。
3. 秦镜高悬 qín jìng gāo xuán 秦镜:相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知道心的邪正;悬:挂。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
4. 秦岭 qín lǐng 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到河南西部的山脉。山峰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主峰太白山3767米。秦岭有阻挡冬季风南下的作用,是中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界线。
5. 秦腔 qín qiāng 流行于中国西北各省的地方戏曲剧种,由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发展而成的,是梆子。腔的一种。也叫陕西梆子。泛指北方用梆子腔演唱的剧种
5. 秦始皇的字该怎么写
根据汉代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解读,秦始皇是用秦国小篆作为统一天下文字的标准。我也认为,秦始皇统一文字用的不是隶书,而是小篆。
第一,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文字制定了三部字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令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又令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李斯、赵高、胡毋敬均用小篆来进行这三部字书的写作。
第二,当时各地的刻石均为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五次巡游全国,在各处留下众多的刻石。而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一部分这些刻石的临本或摹本,如泰山、峄山、芝罘、琅琊台、会稽等的刻石,在泰山刻石中还有留存至今的实物,这些刻石文字均为小篆。刻石是秦始皇五次大巡游的重要活动之一,内容无非是记载秦始皇兼并六国等丰功伟绩,所用的小篆必定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
第三,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序》的记载。《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之作、奠基之作,因此,许慎对于统一文字所持的说法,一定有他的文献依据。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出土秦简中竟然有那么多用隶书书写的文字呢?
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将隶书作为统一文字的书体之一,二是秦始皇用秦国小篆进行统一文字最后没有获得成功。而上述列举的三点足以证明第一种可能不成立,那么,只能是第二种可能。
中国文字书体的演变大致是,殷商通用甲骨文,西周、东周通用大篆,战国时期盛行小篆,汉代流行隶书。在这些文字书体中,大篆是一种使用较为混乱的书体。
李斯建议用秦国文字统一天下文字,这当然是以战胜者的姿态统一天下。但是,有一个前提,即秦国文字是否是当时天下最先进的文字。实际上,秦国小篆并非如此。
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因此,文字的形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实用性。一种不具备实用性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不便于书写。既然文字重在交流,那么,天下百姓在使用文字时,便常常会创造出书写简便的字体。这种来自民间的创造有利有弊,积极的一面是为文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而消极的一面则是造成了文字使用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