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关于王姓的论文
先秦时帝王子孙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人便有以王为氏的。
周灵王(姬泄心,公元前571~545年在位)太子晋早逝,子敬宗袭爵位,周景王(姬贵,公元前544~520年在位)时为司徒,敬宗也是景王的侄儿。时周室日微,为了避乱,干脆改姬姓王了,以后子孙繁衍各地。
现在闽、粤、台各地王姓,多来自“琅琊衍派”和“太原衍派”。 琅琊为古地名,今山东省东南部的诸罗县一带。
敬宗之后十一代孙王错的儿子王为战国时魏国大夫,其孙王谕、曾孙王息,先后任齐国大将和司寇,琅琊王氏发展成名门望族。太子晋四十九代孙王潮、王审、王审知入闽开基,奉为王姓开闽始祖,属琅琊衍派。
王潮墓在福建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凤旗山东麓,具有“东龙(盘龙山)、西虎(王虎山)、后旗(凤旗山)、前鼓(鼓山)”胜概,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即山西太原,惠安洛阳街王氏祠堂对联一曰:“岐山太原衍固始,闽疆鲤城定玉沟”;一曰:“南山沐阳地灵人杰,玉沟汇洛源远流长”。
说明洛阳街王姓始祖来自山西太原,属太原衍派。两派均有后裔由此移居省内外并播迁台湾。
沙格与凤山的王忠孝宗亲 《惠安县志·卓绩》(嘉庆版)载:“王忠孝,字文儒,一字愧两,仙塘铺沙格人,崇祯戊辰进士,户部主事”。《台湾府志》云:“隆武建号于闽,(王忠孝)又转总督,赐上方剑,便宜行事,闽之士女皆识其名。
至甲辰年同卢若腾来台……丁未冬十一月卒。”郑成功屯兵厦门、金门,王忠孝随郑军抗清。
王氏族亲为避免清廷迫害,纷纷迁居台湾,王忠孝也定居台湾,为王姓最早台湾的移民。王忠孝侄孙王璋,字昂伯,长住台湾凤山,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王璋以台湾(时属福建的府建制)生员的身份来福州应试,中选第六名举人,为台湾府第一个举人,后为官清正,名闻天下。
《台湾府志》、《福建通志》均载其事迹,子孙繁衍甚多。沙格原属惠安,今划归泉港区。
沙格王姓与凤山王姓同属“琅琊衍派”,同为王忠孝族亲。村里沙格宫又名灵慈宫,祀海神妈祖。
1985年台湾族亲捐献巨资全面重修,既保持清代建筑特色,宫貌又焕然一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镇和高雄市王姓的南山衍派 福建省惠安县洛阳镇街上万口人丁,王姓人口占7000多人,属“太原衍派”,在洛阳街繁衍后又分两个支派:一曰“南山衍派”,一曰“仕旦衍派”。
街上有南山衍派王氏祠堂,祠前高悬“开闽世胄”匾额,中厅奉闽王塑像,殿上挂着“南山衍派”横匾。20世纪80年代修缮一新。
清中叶南山衍派大房王清池渡海台湾,先在高雄定居,随着家业发展,子孙兴旺,扩展到台南各地,人口众多,两地宗亲时有来往,并捐资修祠堂。 诏安和宜兰、桃源奉龙潭家庙 龙潭家庙在福建诏安县秀篆乡,它不仅是秀篆乡王、游二姓共同家庙,而且也是台湾宜兰县、桃源县各地王、游二姓宗亲祖籍地共奉的家庙。
怎么会有两姓共祀的家庙祖祠?说来有趣。 琅琊王懿忠之后王前溪,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从宁化县石壁村移来秀篆村定居,成为王姓始祖,其子王先益,过嗣当地游家,改姓游,铸铁为生。
过继后游姓子孙繁衍散居秀篆的龙潭、溪、北坑、拱涯洋、安美等村。其中五代孙有人跟随俞大猷抗倭,立下战功。
俞大猷赐他“四勇奇勋”匾额,遂建龙潭家庙,八代孙游廷院跟随郑经居台,其子游一涵也居台湾繁衍子孙。而原来王姓自先益出嗣后,人丁衰微,所以居台十三代孙游祖送又回继王姓为嗣,使王姓人丁再度兴旺。
这样,龙潭家庙便成了王、游二姓共同家庙,家庙大门灯笼两面分别写着“王”和“游”。 龙潭家庙占地五亩多,规模宏大,飞檐高耸,主祠三进,层列有序,护屋两立,屋宇相联。
三大厅,八个天井,大小房72间,碑刻记述历次重修情况,台湾都出资参与。游祖送还从台湾带回茶树、柳树和罗汉松,种在龙潭家庙附近,至今生长茂盛。
每逢春节、元宵和端午,王、游两姓乡亲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柳枝和罗汉松枝,婚庆喜事也在嫁妆上插上柳枝松枝,成了表示怀念对岸亲人的民俗了。 坑北与田中央王姓一脉相承 坑北村在福建省东山县,明朝初年,漳浦王姓来东山石坛村开基。
明中期石坛村王姓有人徙居中部建村,村址建在一条大坑的北面,因称坑北村之名,传至今已廿三代了。清康熙年间,坑北村九代孙王养仔考中武举人当官,带领一批族人跟随官员福康安到台湾,在淡水开基立世,子孙繁衍至嘉义等地。
乾隆年间,十三代孙王冠仔又随带一批族亲往台湾建业。同治年间王马体也同王姓乡亲在台北开辟一个村庄,称作田中央。
两岸族亲昭穆相同,即辈序均用“原礼私仁衙,太宗百岁齐;公阳开天地,状元宰相家”。两岸族亲保持相同民俗,每年二月初二日和八月初二日举行春秋二祭。
王马体在台北发家后,寄回六百枚银元,在坑北村建造一幢房子,坐北向南,落成后王马体携带太太回来祭祖扫墓,探望乡亲,并在屋后手植一棵榕树。至今,这座房子保护完好,人称“台湾厝”,厝后榕树盘根错节,枝叶繁茂,成为坑北村和田中央渊源关系的见证。
卦山村与台湾宗亲来往 卦山村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乡天岭山中,是南靖通往龙岩、永定必经之路。村里王姓。
2. 王字 百家姓 解释
由来: 根据专家考证,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即超过8000万人,
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来源众多,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自称为王
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因本来为王族,所
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
后,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称之“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
、山西等地;三是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孙子在战败后逃往泰山,因原为王族,就
也以王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其
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
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为秦所灭后
齐人仍称其“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
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王姓发展迅速,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唐
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时期,主要迁往江苏
、浙江一带,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王姓陆续有
人迁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
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在此300多年里,王姓
与谢姓并称望族。而其他时代也是英才不 断,如西汉有王昭君;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 桀;魏晋有医学家王叔和;大将军王敦与堂弟王导一时权倾天下;东晋书法家王羲 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数学家王孝通,医学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元朝有戏曲作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农民起 义女首领王聪儿,文学家王文治;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王若飞。 海外的华人也不乏人才,如“电脑大王”王安,曾被列为美国十 大富翁之一;企业家王嘉廉;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 王赣骏是著名科学家。
如果按你说的话,就是你题目写错了!晓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