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书刘勰传 翻译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他的祖父刘灵真,是宋朝(南北朝时期的宋)司空(官职名)刘秀的弟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官职名)。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爱好学习,志向坚定。家里贫穷没能力娶亲,依靠沙门僧的照顾,和他住在一起,共十多年,最终博览群书,精通经纶。并区分书籍的部、类,抄录并给它们写序。如今定林寺里收藏的书籍,都是刘勰整理的。
天监(南北朝梁武帝年号)初期,从家中被征聘为朝请(官职名)。中军(官职名)临川(地名)人王宏(人名)聘请他兼任记室(官职名)。后改任车骑仓曹参军(官职名)。出京担任太末县令,有清廉的政绩。升任为仁威南康王记室(官职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官职名)。当时供奉七庙,已经使用瓜果蔬菜,而祭祀两座郊庙,仍然用牲畜,刘勰于是上书说祭祀二座郊庙应该和七庙一样都改成(使用瓜果蔬菜)。皇帝下诏把他的建议让尚书们讨论。采纳了刘勰的建议。改任步兵校尉(官职名),依然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萧纲)喜欢文学,非常器重亲近刘勰。
起初,刘勰编撰了《文心雕龙》五十篇,讨论古今的文章、体裁,引用它们并评论好坏。他在《文心雕龙》的序中说:“文心,就是说写文章的用意。……”写完后,并没有被当时的名流们所看好。刘勰自己很看重自己的文章,打算让沈约评定一下。沈约当时非常尊贵,刘勰没有机会见他,于是背着自己的书,等候沈约从府里出来,跑到他的车前,装成一个卖东西的。沈约于是命人取来阅读,非常看重它,说这本书很是说明了道理,经常摆在书案上。
刘勰写文章擅长写佛经道理,京师的寺、塔以及有名的僧人的碑文,都一定请刘勰撰写。皇帝下令让他和慧震和尚在定林寺考证、撰写经书,完成后,于是向朝廷乞求出家为僧,先燎掉了头发表明决心,朝廷下令允许了。于是在寺里更换了服饰,改名叫做“慧地”。不到一周年就去世了。他的文集在世上发行。
应该差不多吧!!
2. 刘勰风骨 原文及翻译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
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译《风骨》: 关龙艳 《诗经》总共有"六义","风"位居首位,它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气质的外在表现。所以作者表达情志,必定首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作品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
因此,骨力塑造文辞,犹如骨骼支撑人体一样;情志所包含的感染力就如同形体蕴有生气。遣词造句挺拔,文骨就形成了;表情达意爽朗,文风就彰显了。
如果一篇作品辞藻丰富,却缺乏风骨,那么文采也不会有鲜明,声调也不会响亮。所以运思谋篇,一定要使意气饱满,刚健之气充盈,才能鲜明生动。
风骨为文章所用,就如高飞大鸟之舞动双翼。因此注重文骨的,用词造句必然精要;讲究文貌的,表达情致必然显豁。
锻炼文字坚实而不轻浮,运用声韵凝重而不板滞,这得力于文章风骨的驾驭。如果内容单薄而辞藻堆砌,就会繁复冗杂而失去条理,那是无骨的征象了;思想感情不饱满畅通,表意牵强缺少生气,那是无风的证明了。
从前潘勖作《册魏公九锡文》,构思布局摹仿《尚书》这样的经典,使当时的才子们搁笔,这是因为潘文骨力刚健的缘故;司马相如作《大人赋》,被称为有凌云之气,文才茂盛而成为辞赋的宗师,这是因为其文风遒劲的缘故。能够明确这一要领,就能使文章写得更为完善,这种方法不能违背,创作不应追求文才的繁复。
所以魏文帝曹丕称:"文章的风格以作者的气质为主,气质的清浊各有其体,不可勉强用力而得。"因此,他评论徐干,就说:"时常有齐地的舒缓气质",评论刘桢,就说"有俊逸奔放的气质风貌"。
刘桢也说:"孔融卓尔不凡,确实具有特异的气质风貌。文字几乎不能够表达他的才气。
"这都是看重气质风貌的意思。野鸡色彩丰富,但飞起来不出百步,那是因为肌肉过于丰满而力量不够;鹰隼缺乏色彩,但能高飞直达云天,那是因为骨力劲健而气势威猛。
文章才力,也与此相似。如果有文采而缺乏风骨,好比鹰隼集聚文坛;如果有风采而缺乏风骨,又如野鸡窜伏于文苑。
只有文采光耀而又能高飞翱翔,那才是文章中的凤凰。至于按照经书的规范来创作,采择子书史籍的写作方法,深明作文情势的演变,详尽地明了各体文章的基本体制和规格要求,然后才能萌生新颖的构思,修饰奇妙的文辞。
明了文章的基本体制和规格要求,就能构思新颖而不杂乱,深明作文情势的演变,就能文辞奇妙而不浮滥。如果风骨未能具备,辞采不够精炼,却想抛弃旧有的规范,追求新奇的创作方法,即使获得了巧妙的用意,但导致的失败也多。
难道只是使用奇异的字句,就能将这种错误倾向变为正道吗?《尚书o伪毕命》中说:"措词贵乎得体,不应只是追求奇异。"这是防止文章写得浮而不实。
然而文章写作途径很多,作者各据所好加以选择,深明写作之道的人未能传授他人,学习写作的人又没能向懂写作的人学习。于是习尚浮华、追随侈靡,随波逐流而不知回返正道。
如果能确立正确的体势,使文章鲜明而刚健,那么就能风明骨健,整篇作品焕发光彩。能细心研究上述这些要求,那么离掌握写作之道也就不远了。
总之,情思与意气的关连,文辞和体制风格相结合。文风清明刚健,美好的文才才能驰骋。
使风力充沛,使骨力强劲。这样才锋刚健挺拔、特立突出,文章才能光彩夺目。
3. 刘勰的【文心雕龙】写的什么啊
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著。全书分五十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59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44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应用写作》杂志1996年第4期,《<;文心雕龙>;的应用写作论》)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4. 请问:刘勰写了一篇《文心雕龙》,请问这个题目本身是什么意思
文:《文心雕龙》全书中单独用“文”字共三百三十七处(据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文心雕龙新书通检》)。一般来说,刘勰用这个字来指文学或文章,但有时也用来指广义的文化、学术;有时指作品的修词、藻饰;有时则指一切事物的花纹、彩色。我们将根据其不同的用意作不同的译注。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夫,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邹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禀性五行,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少时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法名慧地。刘勰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都很深。《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说,他在三十多岁时,“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梦见一回孔夫子,便兴奋得不知如何。作《文心雕龙》,也与他对孔夫子的崇仰有关,有阐明文章之源俱在于经典的意识。
至于佛教,他自幼和和尚住在一起,最终又决意出家,浸染自深。不过在《文心雕龙》中,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偶有佛教语词。
《文心雕龙》写成于齐代。就其本来意义说,这是一本写作指南,而不是文学概论。书名的意思,“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书的本意虽是写作指导,但立论从文章写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具有理论性质。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前所未有的。
全书五十篇,分为几个部分。开始《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分,讨论一些共同性的东西,经纬交织。《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这五篇相互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但都是撇开具体的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最后《序志》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是传统观念与时代思潮的集合。作者用折衷牵合的方法,构筑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内中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这一特点,在讲“文之枢纽”的开头五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原道》首先说: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D
5. 文心雕龙是谁写的,是刘勰吗
是的。
刘勰约生于公元465年,年登而立,始著《文心》,他能在距今1500余年之遥,提出这如许之多的至今难超其苑囿的精辟修辞理论(拙文所及,可谓挂一而漏万),实为难能可贵。其修辞之论,既有理性的阐释,又有言证、事证,既涉文章内容形式,又关作者思维、气质、涵养、才情。他能从美才、美德、美情与美辞美文的关系方面,阐释情动而辞发、因内而符外的修辞美学观,他承认“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辞必巧丽”,尽管当时还没有堂皇的辩证唯物主义之说,然而在今天看来,这完全符合这种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之下,他从内容决定形式的认识出发,建立了系统的剖情析采理论,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唯物主义的认识出发,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种选择继承、据时创新的修辞观,这种服务于时代的“时文”修辞观,时至今日,也是必须遵循的一条修辞美学原理。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深文周纳,拙文仅就修辞而蜻蜓点水,掠影浮光。若成引玉之砖,亦幸遂微愿矣。
6. 梁书.刘勰传译文
刘勰(xie,第2声),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省莒县)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
勰早孤(幼年丧父),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zang,第4声),勰所定也。
天监(梁武帝年号,公元503-504)初,起家(自家中被征召并授以官职)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类似今天的秘书一职,我猜的,书上没有说明,哦,不对,书中曰此为官名,主上章表、报书记);迁车骑仓曹参军(官名,似乎类似今天的军事参谋),出为太末令(就是“太末”这个地方的县令,今浙江绍兴一带),政有清绩;除(拜官授职,一般指升迁)仁威南康王(梁武帝第四子萧绩)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天子宗庙,拜祖先的地方)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祭祀谷神、土地之所),犹有牺牲(祭祀的活牲口)。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梁武帝长子萧统)好文学,深爱接之。
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其序曰(即《文心雕龙》中的“序志”篇全文,不录)。即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乃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yv,第4声,售卖)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炕上的小桌子)案(狭长的桌子)。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为佛做事)毕,遂启求出家,先燔(fan,第2声,焚烧)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周年)而卒。文集行于世。
7. 古代的诔文如何写
累列死者生平的文辞。有惋惜语。
也称“诔辞”、“诔文”。明吴讷《文章辨体》:“《周礼》:‘太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六曰诔’。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卒,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来犬心遗一老,俾屏予一人以在位,茕茕予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此即所谓诔辞也。郑氏注云:‘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此唯有辞而无谥,盖唯累其美行示己伤悼之情尔。’是则后世有诔辞而无谥者,盖本于此。《文章缘起》载汉武帝《公孙弘诔》,然无其辞。唯《文选》录曹子建之诔王仲宣,藩安仁之诔杨仲武,盖皆述其世系行业而寓哀伤之意。厥后韩退之之于欧阳詹,柳子厚之于吕温,则或曰诔辞,或曰哀辞,而名不同。迨宋南丰、东坡诸老所作,则总谓之哀辞焉。大抵诔则多叙世业,故今率仿选魏晋,以四言为句;哀辞则寓伤悼之情,而有长短句及楚体不同。”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诔者,累也,累列其德行而称之也。《周礼》太祝作六辞,其六曰诔,即此文也。今考其时,贱不诔贵,幼不诔长,故天子崩则称天以诔之,卿大夫卒则君诔之。……刘勰云:‘柳妻诔惠子,辞哀而韵长’,则今私诔之所由起也。盖古之诔本为定谥,而今之诔惟以寓哀,则不必问其谥之有无,而皆可为之。至于贵贱长幼之节,亦不复论矣。其体先述世系行业,而末寓哀伤之意,所谓‘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者也。”清王兆芳《文体通释》:“诔者,谥也,累也。累列行事,以为谥也。毛诗传曰,丧纪能诔。礼曾子问曰,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又曰,诸侯相诔非礼也。”
诔
(诔)
lěi
(1) ㄌㄟˇ
(2) 古代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贱不~贵,幼不~长(zh僴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