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服装论文怎么写啊
西服是一种“舶来文化”,这一点无可讳言。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西服也称西装,从广义上,应指“西式的”、“欧美的服装”。但在我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我们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在西方,一般把前门、有袖子、衣长在臀围线上下的男女上衣统称为“茄克”(Jecket)。而我们平时所说的腰部和袖口有带状收口的茄克,英语称“将帕”(JUMPER),法语称“布鲁宗”(Blouson),属茄克这个大家族的一个品种。 “西服”也是一种“茄克”,英国人称其为“拉翁基、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纪末,当这种上衣和长裤用同质同色的面料来做成“套装”时,欧美人又称其为“外出套装”(Town suit)。
在20世纪,又因为这种套装多为活跃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白领阶层”穿用,故也称作“工作套装”或“实业家套装”(Bussiness Suit)。人类从遥远的过去走来,向辉煌的未来走去--如果对人类的昨天知之甚少,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人类的今天,也就无从推测明天的发展。服装文化具有“螺旋式”地不断重复历史的流行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回顾过去,重温历史。
宁波市服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宁波人李来义于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李顺昌西服店,而非国内服装界公认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辅臣在上海开的“和昌号”,这将宁波“红帮”史和中国西装史整整向前推进了17年
西装传入中国,大约在清代晚期。当时的人,特别是有点身份的人士都穿认为是“国粹”的长袍马褂。谁要是第一个穿上西装,那当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据说第一个穿西装的是清末大思想家严复的大公子严璩,此公子风流倜傥,狂傲不羁,当时人称为严公子。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曾做过一个法国外交官的翻译。这位外交官见他常穿长袍短褂,就说:“你这身打扮不方便,还不如穿西装哪!”严公子听后,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辫子,穿起西装,打上领带行走在北京街头。周围的长衫马褂人群里,顿起嘁嘁喳喳的议论。他是在神州大地穿西装的第一个中国人,其勇气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光绪(1875~1908)中叶以后,出洋留学者日渐增多,西装首先在这些人中间盛行,回到中国后继续穿着。在一些通商口岸,年轻人竟皆穿西装,以夸耀乡里,顽固党人见之大愤,恶见着服外国之装,加以讥诮。着西装者反唇相讥:“吾改西装,固外国之服矣。公试临镜自照,亦古之深衣否?盖亦满州衣冠耳。满州在明亦在外国。是公与吾固皆服外国之服也,又奚择焉。”顽固党人被讥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文化,是在辛亥革命推翻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装渐渐得以流行。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广州十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及各机关的人员中掀起穿西装的热潮。
2. 怎样写呈批件啊
题目:关于配发**学生会会服的请示
**校领导(主任、处长)或总务处:
正文:根据当前***形式(文件),为了提升***形象(工作),进一步搞好***活动(工作),达到***目的。特申请为**学生会配发会服**套,预计金额**元。
妥否,请批示。
附:会服样式图。
**学生会日期另外说明:你问的所谓呈批件,文种名叫请示,其标准写法如下:
1、掌握请示的用途: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决断、指示、批示或批准事项所使用的呈批性公文。
2、了解请示的分类;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请示分为请求指示的请示、请求批准的请示。
3、重点掌握请示的写法:
(1)标题。请示的标题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另一种是由事和文种构成。
(2)主送机关。请示的主送机关是指负责受理和答复该文件的机关。每件请示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不能多头请示。
(3)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语等部分组成。
1)开头。主要交代请示的缘由。它是请示事项能否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上级机关批复的根据。原因讲的客观、具体,理由讲的合理、充分、上级机关才好及时决断,予以有针对性的批复。
2)主体。主要说明请求事项。它是向上级机关提出的具体请求,也是陈述缘由的目的所在。这部分内容要单一,只宜请求一件事。另外请示事项要写的具体、明确、条项清楚,以便上级机关给予明确批复。
3)结语。应另起段,习惯用语一般有“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审批”或“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研究执行”等。
(4)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标题写明发文机关的,这里可不再署名,但需加盖单位公章,成文时间****年**月**日。
3. 作文怎么写啊
面对“命题作文”题,若要写成“记叙文”,就必须敏锐地发现“命题”中的“情感穴位”,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机智地加以发挥。这种“以情感人”的文章,最容易打动阅卷者的心灵弦索,取得最佳的效果。
有些“命题作文”是“理论性”的,要求学生写成“议论文”。“议论文”必须“以理服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应当在弄清题义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它的理论“焦点”,然后用自己的“思想石遂石”去撞击它,在碰撞中激发理论的“火花”。这样,文章的理论阐述就可以既集中,又向纵深拓展了。
譬如当年考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命题中的“理论焦点”,不在“忧天下”,而在“先忧”、“后乐”。只有撞击“先”、“后”二字,才能有所拓展,才能有思想的闪光。我在阅卷时试着写过一篇“下水作文”,始终与“先”、“后”周旋,几乎把能想到的有关“先”、“后”的人生哲理全部都调集起来了。于是,有了以下写作思路:“先忧”,是“天下未忧我已忧”;“先忧者”,不是“先知先觉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查的人;“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先行者”不是“独往独来”的“英雄”,而是以唤醒民众为“先”;“先忧者”不能自恃有“先见之明”、“先行之苦”,就认为自己可以“先乐”;“先乐”可耻,“与民同乐”也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先忧者”必须“后乐”;不能“乐而忘忧”,“旧忧”过去又有“新忧”在前头;只能“居安思危”,永远当一个“先忧者”,当一个“后乐”的傻子。
当然,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像我这么思考(何况我不是临场写作,不可能只用50分钟)。同学们只要能觅取其中一点、两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