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日这首诗是谁写的
春 日 朱 熹 shèng rì xún fāng sì shuǐ bīn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 wú biān guāng jǐng yī shí xīn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
děng xián shí dé dōng fēng miàn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 wàn zǐ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
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注词释义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等闲:轻易,随便。 总是:都是。
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
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
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动画视频欣赏——古诗 春日: 。
2. 结合《春日》这首诗写作文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大诗人朱熹的一首古诗--《春日》。
晚上,我默默诵读,仿佛来到了泗水河畔。 在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好日子里,我带着家人到美丽的泗水河畔踏青。
远处,高高的山上,树木茂密翠绿。山脚下,清清的泗水河冰雪融化,叮叮咚咚欢快地向远方流去。
河里的小鱼有的在进行游泳比赛,有的在水草间捉迷藏,有的在追逐打闹。近处,草丛里,青的草,绿的叶,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花,都向赶集似的聚拢过来。
春风像一盒五彩的颜料,它吹过草地,草儿悄悄探出了头,伸展着嫩绿的叶子;它吹过柳树,柳枝便翩翩起舞,像小姑娘的长发随风飘荡;它吹过桃树,桃花就绽开了含羞的花瓣……泗水河畔的景物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机。 我想:人们平时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也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才能带着家人来这里踏青,沐浴春风,享受美景。
我挥毫泼墨,写下了《春日》这首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 《春日》这首诗描述了怎么样画面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
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
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
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朱熹(1130.9.15~1200.4.23)南宋哲学家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美妙的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4. 《春日》这首诗描写的是
《春日》是宋代朱熹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