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军队的发展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军种,是陆地作战的主力,是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中历史最久,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历次作战中发挥最出色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抢险救灾中的中坚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建立之初仅由陆军组成。至今已经84周年。它经历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等阶段,在1946年10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以后,继续了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战胜强大的国内外敌人,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现主要由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炮兵(地面炮兵、高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讯兵、防化兵和侦察兵、电子对抗、汽车兵、测绘兵、气象兵等专业部队组成。
2. 新时期,解放军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简单来说: 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为国家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 详细一点就是: 人民军队职能任务的新拓展 我军新的历史使命表明,军队的职能有了新的拓展,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的科学内涵。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形势下,保持我们党长期的执政地位遇到种种现实考验。
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使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党只要紧紧依靠全国人民,牢牢掌握人民军队,就能在任何复杂形势和挑战面前,稳如磐石,坚不可摧。
我们要从人民军队建设发展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联系上,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把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不断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中华民族经受了外侮内乱的百年屈辱和民族振兴的艰辛探索,迎来了新世纪头20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敏锐地把握先机,作出了一系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军历来以党的任务为任务,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维护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对军队来说,就是要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国家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我军的职能任务由维护国家生存安全延伸到维护国家发展机遇,深刻体现了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军队建设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军队在保障和促进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切实为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利益是军队使命所系、职责所在。
随着时代、实践和科技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正在从传统领域向新的领域扩展。传统的国家安全,更多注重领土、领海、领空等有形空间;当今时代的国家安全,不仅要守疆卫土,也要关注包括海洋、太空领域,以及电磁等无形空间在内的全方位安全。
我军必须高度关注国家安全内涵的新变化,积极适应这一新变化对军队的新要求,自觉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切实提高维护海洋安全的战略能力,有效防范来自太空的安全威胁,维护电磁空间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要实现和平与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人民军队的作用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不仅要始终维护和促进我国的和平发展,还要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不仅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中履行职责,还要在参与国际维和、救援、反恐等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来推进军队建设,努力把我军建设成为与我国地位相称、与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紧紧围绕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推进部队建设与改革 履行好我军新的历史使命,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力量运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必须以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牵引和推动各项工作,把部队全面建设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牢固树立与履行新使命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更好地适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思想观念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是我军永葆先进性、有效履行神圣职责使命的关键所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全军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忧患意识,密切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始终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善于从政治高度观察和处理军事问题,善于着眼国家利益全局和发展大局筹划部队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强化质量效益意识,注重部队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整体提高。
牢固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观念,深入研究解决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矛盾和困难,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牢固树立抓紧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学习现代军事知识、高科技知识、国际知识,以及经济、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不断丰富头脑、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不断增强战略筹划。
3. 我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把握工作的适当地位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我只是个初中生 答得不好 望包涵 对任何国家来说 国防十分重要 而军队保证国防力量 要想使军队强大 先进发达的科技必不可少 社会高层次人才不仅使军队有发达的科技 还可以让军队与时俱进 有更强的活力与力量 与此同时无疑 社会高层次人才会给军队带去新鲜的血液 这对现代化国防十分重要 社会高层次人才可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部队全面建设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促进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抓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工程
4. 我军在新时期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在军队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反映了我军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长期的历史经验,军队全面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必须遵循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落实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推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个领域的工作密切配合、共同进步。
始终把革命化建设放在第一位。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建设是革命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在时代条件深刻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使命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如何把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地传下去,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是革命化建设长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深入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广大官兵的军魂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确保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
紧紧抓住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军队的中心任务是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履行军队历史使命,对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军队现代化建设来说,就是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当前,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战斗力要素的内涵和战斗力生成模式。加快我军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把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进步上来;必须坚持走科技兴训之路,不断改革训练内容、方式和手段,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必须加紧推进后勤建设和改革,建设现代化后勤,为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重要保障。
下大力提高正规化建设水平。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提高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既是当前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又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长远发展。我军正规化建设面临着信息化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必须深化对新形势下治军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着力解决正规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要把从严治军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紧抓不放,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工作的各个领域加大从严治军力度。要把依法治军作为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军事法制建设,用法规的形式把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和部队管理中创造的成功治军经验确定下来,完善军事法规体系,依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建设和工作,使我军建设进一步走上法制化轨道。要加强科学管理,更新管理观念,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积极引入先进适用的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推动我军正规化建设向更高阶段发展。
5. 历史怎么写
1、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警卫事务)、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廷尉(掌管司法诉讼)、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宗正(掌管皇室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掌管财政税收)。
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郡县制度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
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
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的峄山刻石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复起”。这说明秦始皇认为废分封行郡县是消除各地兵争所必须的。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 工作。
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
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
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
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
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
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秦朝创下的一套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只有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为了巩固统治。
土地制度 商鞅变法以后,按亩纳税,秦国的经济体制就全面转入“耕战”。即重视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以农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
同时由国家法令具体指导农业生产。但统一全国后类似的制度似乎并未取得显著效果。
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凭借这个命令,不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
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不得不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 户籍制度 早在秦献公十年(前375年),秦国就建立了以“告奸”为目的的“户籍相伍”制度。
后来商鞅规定,不论男女,出生后都要列名户籍,死后除名;还“令民为什伍”,有罪连坐。秦律载明迁徙者当谒吏转移户籍,叫做“更籍”。
秦王政统治时期,户籍制度趋于完备。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令男子申报年龄,叫做“书年”。
据云梦秦简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载明户籍,以给公家徭役,叫做“傅籍”。书年、傅籍,是国家征发力役的依据。
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即令百姓自己申报土地。土地载于户籍,使国家征发租税有了主要依据。
户籍中有年纪、土地等项内容,户籍制度也就远远超过“告奸”的需要,成为国家统治人民的一项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级爵,以赏军功。
国家按人们的爵级赐给田宅,高爵者还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权(见爵制)。爵级载在户籍,所以户籍也是人们身份的凭证。
秦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
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类似的保甲制度和户口制度一直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
6. 历史怎么写
1、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警卫事务)、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廷尉(掌管司法诉讼)、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宗正(掌管皇室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掌管财政税收)。
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郡县制度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
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
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的峄山刻石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复起”。这说明秦始皇认为废分封行郡县是消除各地兵争所必须的。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 工作。
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
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
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
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
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
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秦朝创下的一套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只有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为了巩固统治。
土地制度 商鞅变法以后,按亩纳税,秦国的经济体制就全面转入“耕战”。即重视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以农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
同时由国家法令具体指导农业生产。但统一全国后类似的制度似乎并未取得显著效果。
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凭借这个命令,不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
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不得不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 户籍制度 早在秦献公十年(前375年),秦国就建立了以“告奸”为目的的“户籍相伍”制度。
后来商鞅规定,不论男女,出生后都要列名户籍,死后除名;还“令民为什伍”,有罪连坐。秦律载明迁徙者当谒吏转移户籍,叫做“更籍”。
秦王政统治时期,户籍制度趋于完备。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令男子申报年龄,叫做“书年”。
据云梦秦简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载明户籍,以给公家徭役,叫做“傅籍”。书年、傅籍,是国家征发力役的依据。
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即令百姓自己申报土地。土地载于户籍,使国家征发租税有了主要依据。
户籍中有年纪、土地等项内容,户籍制度也就远远超过“告奸”的需要,成为国家统治人民的一项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级爵,以赏军功。
国家按人们的爵级赐给田宅,高爵者还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权(见爵制)。爵级载在户籍,所以户籍也是人们身份的凭证。
秦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
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类似的保甲制度和户口制度一直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
7. 中国军队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1、创建了中共部队:1927年8月1日,**、叶挺、**、贺龙等 在江西南昌领导发动了“八一南来昌起义”,打响 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中共部队。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自东领导国民革命军 起义部队在湖南和江 西发动了秋收起义。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 德、陈毅率领南昌起bai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与**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 工农红军第四军。
4、接受改编:1937年8月22日,国 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 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5、新中国军队的du发展1、1949年11月11日,成立了空军领带机关1950年4 月14日,成立了海军领导机zhi关。
2、1950年5月1日, 成立了军委通讯部。 3、1950年8月,成立了炮兵司令部。
4、1950年9月,成立了装甲兵司令部。 5、1950年11月8日,成立了公安部对领导机关。
6、1950年12月,成立了防空司令部和工程兵司令部。 7、1953年9月9日,成立了铁道兵领导机关。
8、1956年1月,成立了防化学兵部。至此,人民解放军陆军的兵种已基本上得到dao了完善。
8. 武警部队述职报告该怎么写
原发布者:郭迎春
武警部队士官述职报告怎么写?
在今年里,作为一名武警部队士官,与同志们团结一起,认真完成了各项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武警部队士官述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武警部队士官个人述职报告范文1:
尊敬的领导、战友们:
我叫xx,xx市xx县人,于20xx年xx月入伍服役武警xx第八支队三大队,由于工作的需要和对部队的热爱于20xx年转改为一级士官。现将对照职责和《士官管理规定》,述职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绩
1、思想端正,工作认真。自我转改士官以来,首先在思想上能时刻以自己是一名士官、骨干来要求自己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履行副班长职责在班长不在期间,能带领全班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同时我还在中队辅佐指导员做好中队各项政治工作,对不懂不会的能及时请教,对中队安排的各项工作能及时完成。在我任命一班副班长以来,本班同志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根据中队领导的指示端正思想态度干好各项工作,确保了以执勤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2、严格认真训练,带领全班完成各项军事训练任务。在军事训练中,我能严格要求自己,在训练场上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确保了自身各项军事训练合格、过硬。在自身军事过硬的同时,带领全班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训练任务,保证了全班军事训练过硬为中队下步训练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学习方面 三、作风纪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