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境界的境界分类
本指疆域,佛教讲境界有两种意义: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亦名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开活动的对象。
“境界”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然而,佛教认为“境界”乃是意识所现出来的“相分”。《起信论》谓:“以能见故,境界妄现。”
又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如《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后来,或以“境界”泛指景象。如元·耶律楚材《再和呈景贤》诗:“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
或以泛指思想、艺术所达到的境地、意境。如云:思想境界很高。
又如:诗中的境界很美。 第一个境界是有感而发,有了感觉而写文章第二个境界是命题而作,就是给了你命题,你能写出文章来第三个境界就是让你写任何东西都有感觉,都能写出较好的文章。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出心裁,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以上所涉及的“境界”,主要指人所能达到的修为或程度,三境界说具有明显的递次而进的意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还从其他角度对“境界”进行了划分,如“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此外,他还有“境界有大小”、“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等多角度的对“境界”的阐述和划分。
婚姻到最后究竟留下什么?有平平安安的日子,有相扶相助的情感,那是婚姻的大境界。婚姻不只是嫁一个男人或娶一个女人那么简单,它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第二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结婚。
第三个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还有他的背景结婚。 一、王国维的“境界”启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集古人名句描绘了“三界”,对我们读书写作很有启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我看来,第一境界说明在阅读之前人常常会觉得头绪纷繁,漫无边际,不知从何读起。这就要求一个人下定决心,热情洋溢,充满信心地去积极投入阅读之中。
第二境界说明阅读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而是会有急流险滩,不进则退。这就要求一个人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这样才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第三境界则说明一个人经过顽强努力后,必然会豁然开朗,感到柳暗花明;但他不能就此止步,而必须再接再厉,以饱满的情绪和坚强的毅力投入到新的阅读之中。二、读书境界引发的写作思考站在书前,仿佛觉得一座山,一条江,一棵树,一种阅历,一种想象,形态各异的人,蓦地站在你的面前,此时此刻,你已进入了读书的境界之中。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觉得这正如“食桑”与“吐丝”。
试想,蚕在吐出银丝之前,要食多少桑叶啊!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成就学业,就必须博览群书。白居易16岁写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不朽诗篇,与他自幼好学,读书读得“口舌成疮”,写字写得“手肘成胝”分不开。
北宋欧阳修曾说:“余平日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莎士比亚由于大量读书,掌握了一万多个词汇,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多姿多彩,对话是那样妙趣横生、富于哲理。
鲁迅的杂文尖锐泼辣,宛如。
2. 词以境界为上
A
试题分析:王国维的所谓“造境”与“写境”之分,也就是理想派与写实派之分,他认为写境并非照搬自然,而必须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去梳理现实生活,加以提炼和塑造,这体现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①符合。造境也并非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根植于客观世界,这反映了规律的客观性的原理,即想问题办事情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②符合。材料没有涉及创新意识,③无关。“造境”不是人们对自然物景的想象,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④错误。本题答案选A。
3. 作文 生活的境界怎么写
亲,这个话题太老了,可以出新也可以走老路。
下面就说下老路吧。资料: 人生三大境界,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所以,果断小标题形式,各段距离,整体议论文,一般老师会给一个中上的评价。
要是想得优的话,还是写散文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4. 作文 生活的境界怎么写
生命是朴素的,然而就在这朴素无华的生命中可以见出人格的光辉,呈现出不凡的境界。
这种人格的光辉,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在关键的时候的大智大勇、大慈大悲,以及整个身心与智慧的闪光,同时也可以表现为处于逆境和困境中的生命的韧性。尤其是在处于逆境中的生命中,更可以看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一情独往,以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内在光辉。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不慎将相当一部分手稿遗失,近20 年的心血一朝付诸东流,但他并未被命运的巨大挑战所压倒,而是重新开始了漫长的、艰难的写作。又经过暑去寒来的20 年,他终于成功地重新写出了这部宏篇巨著,而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当代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花了近十年心血,写出了洋洋60 万言的一部《知识论》。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时,他一直将它带在身边,甚至在躲避敌机的空袭而躲进防空洞时都带在身边。但有一次,当他跑入防空洞躲避空袭时,由于情形危急紧张,在敌机飞走以后,他和大伙儿一起站起来,抖落身上的灰土,回到自己的住所时,忽然想起那部沉甸甸的手稿竟忘在了防空洞中。他忙忙赶回去,但手稿早已不知去向。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使他痛苦万分。然而他并没有为这艰难的学术环境和巨大的内心伤痛所击倒,而是静下心来开始了艰难的重新撰写的过程。又经过了漫长的十年,他写出了一部全新的《知识论》手稿。在出版前言中,他写下了这段心路历程。可似说,这种知难而进的生命韧性,是一个学者学术品格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5. 学无止境的境怎么组词
境怎么组词 :
处境、
止境、
境遇、
意境、
胜境、
晚境、
境况、
压境、
绝境、
苦境、
生境、
幻境、
接境、
越境、
情境、
境地、
灵境、
老境、
梦境、
顺境、
过境、
画境、
厄境、
佳境、
家境、
化境、
仙境、
境域、
出境、
心境、
窘境、
语境、
逆境、
国境、
惨境、
入境、
复境、
辖境、
交境、
人境
6. 作文“生活的境界”怎么写
生活的境界 当收音机里播出《光辉岁月》时,当我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那篇感动世界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我晒太阳时懒洋洋的心境突然被触动了一下。
看着这篇演说词,我的思绪飘到了近半个世纪前的那个度……遥想着那个感动黑人、黄人和白人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灵魂在升腾…… 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国较安宁的北部,尽管在那里黑人也不可能有同白人一样的权利,但他生活得似乎还不错,他还可以上大学,甚至能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本来他完全可以生活得很惬意,但为了黑人明天的希望,他毅然离家去了南方…… 这时,我喝了一口茶。
茶刚泡好,没什么味道,但我仿佛已感受到了那液体里的浑厚的力量。一切才刚刚开始,但我已看到了一个灵魂在慢慢升腾。
放下茶杯,我继续思索着…… 在南方的日子既痛苦又充实。他做了牧师,然而他的使命不仅是“将世人引向天堂”,他还要拯救黑人,拯救这个国度。
为了给黑人争取平等权利,他奋斗着,努力着,终于在那场轰动全美的“公交车事件”中成了黑人的领袖。接下来的斗争更加艰苦,他一次次被捕,又一次次地抗争…… 深吸一口气,呷了一口茶,茶已泡开,有点苦,可茶气已浸润到我的心灵。
我的脑海里再次浮现出那个灵魂,但更圣洁,更伟大…… 1963年8月28日,是黑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他们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向华盛顿“自由进军”。在庄严的林肯纪念堂前,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们胜利了,黑人的春天即将到来……茶似乎越来越浓,颜色也越来越深……我终于有些欣喜起来,为那些可敬的人们。
可是当我吸了一口茶气,颤抖着把茶杯放回时,落空了,只听“砰”的一声,茶杯碎了。下意识地看着那一页的末端,马丁·路德·金被刺!我惊住了,以为这是故事的结局,但当我准备收拾碎片时,一阵风吹过,下一页——黑人胜利了! 杯碎,人亡,但风吹过,满屋茶香。
马丁·路德·金之死,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遗憾,可他的灵魂常在,精神永存,他已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为黑人而生,又为黑人而死。他是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更是人类精神的领袖…… “I have a dream……”我双眼噙满泪水,喃喃地念着,我的心也随着那一缕茶香去朝觐这位人类精神的领袖,让自己人生的境界提升再提升…… 【评析】 本文中的“茶”是作者着意营造的一个意象,它在文中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推进情节。
伴随着“茶”的“淡——浓——杯碎——茶香四溢”,马丁·路德·金的“投身——抗争——献身——精神永存”的思想境界的升华历程也渐次展开,明暗两条线索,交相辉映,妙合无痕。二是化虚为实。
作者在对马丁·路德·金思想历程的叙述中,胸中始终涌动着一脉情感的真气,但作者并没有直白地把它喷发出来,而是将它融进了对茶的细腻描绘之中,品茶即品人,茶之味即作者之情,这就将抽象的情感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含蓄隽永,回味绵长。(姜有荣)议论类 生活的境界伴随着《天龙八部》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金庸先生的武侠剧在国人中再掀狂澜。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何以能几十年长盛不衰?我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庸先生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不断地锻造自我,超越自我,终使自己的作品臻至“凌绝顶”的境界。 境界第一重:大侠郭靖 武侠小说中的大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杀富济贫、除暴安良。
梁羽生曾言,武侠小说可以无武,但不可无侠。金庸先生在他的早期作品《射雕英雄传》中便塑造了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
郭靖虽然在生活方面对黄蓉言听计从,但在国家大义方面却绝不含糊,助守襄阳十年,终成“侠之大者”。他作为金庸先生笔下第一位真正的大侠,的确做到了“独木柱长天,正气冲霄汉”。
这也是当时武侠小说的固定模式:大侠必定正义凛然,光彩照人。小说在铺展到第二次华山论剑后,留给我们读者的是带着神的光环的郭靖和他的铁血丹心。
境界第二重:苦瓜狄云 武侠小说之所以被称为成人的童话,是因为它充溢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浪迹江湖的飘逸和惩恶扬善的快感。但它的现实意义究竟何在呢?于是金庸先生按下云头,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的阴暗面,开始直面淋漓的鲜血。
在金庸先生的中期作品《连城诀》中,他便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阴云笼罩、人人因贪欲无所不用其极的江湖。在这个世界中,独存的一个老实人便是狄云。
狄云不是侠,而是一个大苦瓜,他在这个充斥着江湖险恶的世界中吃尽了苦头。诚然,大侠可以用绝世武功铲平世间不平之事,但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普通人只能像狄云那样在困境中苦苦挣扎。
至此金庸小说已经露出与别人不同的特质,从而在众多新武侠小说中卓然独立。 境界第三重:小人韦小宝 这是金庸先生封笔之作《鹿鼎记》中的人物。
如同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终结了骑士小说一样,《鹿鼎记》通过一个与大侠相对立的小人物韦小宝,嘲讽了武侠小说中披着炫目外衣的大侠。现实中如大侠一样快意恩仇是不可能的,人们更多时候只能渴求一个基本的人生底线——生存,也正缘于此,有人甚至认为韦小宝的形象将比阿Q在文学史上更加璀璨夺目。
韦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