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一写坦克是怎么发明的
坦克 英文名TANK 原意为“大水柜”,因为制造战车是在极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初是因当时参与建造的工人误以为他们在建造军舰装淡水的大水柜(即"TANK"),而英国军方为了在 1915 年首次使用坦克作战之前对外保密。因此他们在送往战场的战车贴上“Tank”的字样,并对外宣称是它们是盛载食水和食物的容器,该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又译作特里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当时的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坦克工作。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温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制成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重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重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2. 古代的战车是什么样的
提起坦克,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它驰骋黄沙黑土的钢铁英姿,但是,人们或许并不知晓,早在4000年前,现代坦克的鼻祖就出现了。
现代坦克的鼻祖是古战车。据史料记载,我们华夏的始祖黄帝最先使用了车。
到了夏代,一个名叫奚仲的车辆管理官(当时叫“车正”)对原始车辆进行了改造,使车的行驶性能大为改进,所以,民间将他奉为“车神”,认为他是车的发明人。大家都知道,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争夺食物和领地,就相互进行攻击。
最初使用的武器是天然的石块和树棍。后来,人们发现火,并能用石头“造”火,于是出现了青铜器,进而出现了刀、矛和弓箭。
刀、矛和弓箭都是进攻性的武器,可是人们发现,在战场上不光要巧妙进攻,更要灵敏防守,于是出现了盾。盾是一种防御性武器,那时的参战将士都是一手拿刀、一手拿盾牌,用刀去进攻敌人,用盾防卫敌人的进攻。
然而,人们发现这种“一手拿刀、一手拿盾”的战法很不方便,迫切希望发明一种既能向敌人发起进攻,又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武器。这种武器在夏朝诞生了,人们将狩猎用的田车改成了马拉战车,并很快成为主要武器。
据资料记载,夏朝的第二代君主夏启讨伐有扈氏的战斗就是战车之间的战斗。战前,夏启向待命而发的将士发出庄严的战斗誓言,誓言中规定了每辆车上的车左、车右和御者的职责。
在商汤灭夏的战斗中,商王成汤率战车70辆和敢死士6000人参加剿杀,大败夏桀(jie)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商代战车已经比较先进,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在河南安阳就曾发掘出一处商代车马坑,战马的遗骨和战车的轮廓清晰可见。
这种战车是木质结构,只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车厢为方形,独辕,两个车轮,车轮的直径较大,每车有“车左”、“车右”、“御者”三人,“车左”是一车的首领,手拿弓箭;主管射击;“车右”手拿长矛,主管击刺,并有为车辆排除障碍的任务;“御者”主要负责驾驶车辆,只配供自卫用的随身短兵器。公元前1066年,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打响了。
当时正值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行劣政,杀害老臣比干,宠爱妃子妲已,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帮助下,亲自率领300辆战车和3000名武士、45000名甲士进攻商朝的首都,两方军队在牧野发生了激战,周武王借助战车的威力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在周朝,几乎所有的作战均使用战车,战车成为当时军队的主要突击力量。部分历史学家甚至将夏、商、西周直至春秋绵延达千年之久的时间称为战车时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祖先创造的象形字“军”、“阵”等字中均能找到“车”的痕迹。
《说文?车部》对“军”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军,兵车也。”《玉篇》和《广韵》又将“阵”解释为:“阵,旅也”,“阵,列也”。
把战车按一定作战意图排列起来,叫做军阵。由此更可看出战车在军队中的地位。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诸侯间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战车的发展达到鼎盛。“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万乘之君”(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君)等都是表示了这些国家的国势强大。
春秋末期的晋和楚;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辆以上。公元前505年的柏举战斗中,秦、楚军与吴军交战双方出动的战车约2000辆以上,可见当时车战规模之大!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就曾多次提到战车及其车战。
例如,在《作战篇》中,孙武就曾这样写道:“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在这里,孙武为我们描绘了一场无比壮阔的古代车战,你看,“驰车千驷”中的驷指的是四马战车;“革车千乘”的革车指的是用于后勤保障的车辆;“带甲十万”指的是兵卒十万。
然而,当时的战车太庞大、太笨重,——辆战车宽约3米,架上4匹马后,全长超过3米,这样,一辆战车占地面积就达9平方米,因而,必须在广阔平坦的地面上才能进行车战。战国时期,弓箭的射程日渐增大,机动作战能力日益提高,目标高大的古代战车门渐失去优势。
当然,战车退出战争舞台的过程是相当漫长和持久的,到战国时期,仍不时发生大规模的车战,如《史记?张仪列传》中就曾记载秦军“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当然,这时战车的主要地位已开始让位,尽管如此,一直到秦汉时期,战车在战争中仍发挥一定作用。
到汉代,汉王朝为了与匈奴军队作战,大量发展了骑兵。敏捷、机动的骑兵很快就崭露头角,日渐取代了战车的主导地位。
昔日驰骋疆场、如排山倒海之势的凛凛战车终于被各种地形上均能机动作战的步兵和骑兵所取代。中国人最早发明了车,但不是战车的最先使用者。
约在公元前26世纪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先使用了战车。苏美尔人的战车为木质,4辆,由2头驴牵引,车轮是很重的实心小轮,行驶速度很慢。
公元前2000年前后,辐条式车轮和马拉战车出现了,战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辐条式车较轻便,马又比驴要敏捷得多,故战车的机动性大增。公元前1674年,希克索人运用机动的战车和投枪、弓箭入侵埃及,。
3. 装甲车英语怎么写
装甲车: armored car
其它相关解释:
例句与用法:
1. 装甲部队部署装甲车辆的战斗部队,如坦克
The combat arm that deploys armored vehicles, such as tanks.
2. 旋转炮塔用于观察等的小型圆形或半圆形建筑物,装在有履带的装甲车上
A small rounded and domed structure, as for observation, on a tracked, armored vehicle.
3. 在师主力部队之前先行派出装甲车去侦察敌军的活动。
Armoured cars were sent ahead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division lo spot enemy troop movements.
4. 军字草书怎么写
军字草书写法如下:
军,jun,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 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
圜围也。四千人为军。
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指武装部队。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军,环形围绕。四千人成一军。字形采用“车”和省略了“巳”的“包”会义。“军”字里面的“车”,就是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