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年级自读课本火光的读后感怎么写
光明,象征着明亮,象征着田野,象征着希望。黑暗,象征着恐惧,象征着深渊,象征着堕落。
《火光》这篇散文,从表面上看是作家乘着船在漆黑的河上航行,向着远处倒映过来的客栈的火光驶去。而实际上是借这件事来比喻人生就像是驾驶着小船在漆黑如墨的河上航行,而水中倒映着的远处的火光,就是生的希望。在漆黑的河水里,火光驱散了黑暗,闪闪发亮,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绝对是令人神往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在人生航行的这条河上,不进则退。进,是时时刻刻吸引着人们的灿烂的美景。退,是黑暗的,充满恐惧的深渊。如果不奋力地划桨向着火光进发,就会深深的陷进深渊里去,不能自拔,而当你落到地底时,你的生命也就终结了。有生命才有希望,有希望,才去寻找,才会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向前,才会不辞劳累地划着桨,一直到对岸!
生命是可贵的,我们既然有生命,那是不是应该好好的珍惜它呢?只要拨开云雾就会看见:其实,“火光”……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2. “火”字究竟该怎么写
火字正确的写法为:丶、ノ、ノ、丶,如下图:
火拼音:huǒ ,部首:火
释义:
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2.紧急:~速。十万~急。
3.姓。
4.发怒,怒气。
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
白话版《说文解字》:火,可以烧毁一切的东西。五行之中,火代表南方属性,火光熊熊气势向上。字形像火的形象。所有与火相关的字,都采用“火”作边旁。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慢火[màn huǒ]
文火;微火:~炖肉。
2.暗火[àn huǒ]
不冒火焰的火(区别于“明火”)。
3.过火[guò huǒ]
(说话、做事)超过适当的分寸或限度:这话说得有点~。
4.放火[fàng huǒ]
有意破坏,引火烧毁房屋、粮草、森林等。
5.文火[wén huǒ]
烹饪或煎药时所用的弱火。
6.向火[xiàng huǒ]
烤火:围炉~。
7.火炕[huǒ kàng]
设有烟道,可以烧火取暖的炕。
8.火速[huǒ sù]
用最快的速度(做紧急的事):~行动。任务紧急,必须~完成。
9.火纸[huǒ zhǐ]
涂着硝的纸,容易燃烧,多用作火煤。
10.底火[dǐ huǒ]
指增添燃料以前炉灶中原有的火。
11.火并[huǒ bìng]
同伙决裂,自相杀伤或并吞。
12.火夫[huǒ fū]
旧时指烧锅炉的工人。
13.火针[huǒ zhēn]
一种针刺疗法,将特制的针的针尖烧红,迅速刺入一定部位的皮下组织,并立即拔出。也叫燔(fán)针、淬针或烧针。
3. 阅读理解《火光》
你摘着答吧?
这首散文诗,就是后来流传于世脍炙人口的名作《火光》。作家鼓励青年人:火光在前,希望在前,克服沮丧和烦恼的情绪,努力前行,终将到达光明的彼岸。400个字的短文,凝结着作者对人生坎坷经历的认知和对青年一代的热切期望。
但如果把《火光》当作一篇励志的文章,像我们现在做的,把它收入中学课本,鼓励学生“好好学习”,那只是理解了《火光》的一部分含义,而且是最低一层的含义。柯罗连科写作《火光》时一定还有更加深刻的寓意,而这往往是读《火光》的人们所忽略了的。
柯罗连科青年时代就因涉嫌同革命活动家来往而被捕,流放维亚特卡省,在那里当鞋匠。1881年,因拒绝向新即位的亚历山大三世作书面的效忠宣誓,他又被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雅库特州阿姆加村。 柯罗连科始终关心社会上的重大问题,一生写了不少评论、通讯和特写,抨击腐败的政府和社会制度。1905年革命失败后,他创作了《索罗庆采悲剧》、《司空见惯的现象》,揭露沙皇政府迫害人民的暴行。他始终坚决反对君主专制政体,创作充满着社会政治的主题,洋溢着民主思想和人文精神,比较多地表现了人民的觉醒和他们向往自由和真理的意志。他继承了俄国民主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自觉地实践了文学的社会使命,俄罗斯文学界送给他的雅号是:俄罗斯的良心。这样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伟大作家,怎么可能只写出一个教训青年的庸俗文章呢?
在柯罗连科的眼里,那火光,一定是一盏是人类文明的航标灯,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奔向那里,前赴后继,永不停息。他鼓励青年一代勤奋写作,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向着人类文明之光前进,这方向是不能错的。
我们的教科书,又有哪一种向学生明确指出了《火光》的这个关键之点呢?
今天的我们站在时空的交点上,遥望古人和来者,古希腊远去了,古希伯来远去了,“光荣革命”远去了,法国大革命远去了,创立美国宪法的一代英豪也远离我们而远去了……而现实世界的主流文明,我们所理解的民主、法治、自由、民主、宪政等现代文明,似乎还离我们还很远,像是仍在远方闪烁的火光。
但文明的火光毕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以它看似的“近”吸引着我们。只要让我们不泯灭心中那文明的火光,只要我们不畏苦难挫折不懈追索,火光终将归我们所有!
人是靠信念才活着的。这信念,包含着希望、理想和期待,也包含着乐观、忍耐和持之不懈。阴霾的天空总是企图遮住太阳,生命的旅途总是布满荆棘,但是有一点,永远都不能失去,那就是你心中的火光,万万不能停熄!
当你坠入悬崖山涧,危险铺天盖地地向你压来时,火光会在你心灵深处燃烧,点燃你生还的希望;
当你被挫折失败所击倒,只要你心中有火光,你会被再一次照亮,勇敢地爬起来继续前行;
当你陷于山穷水尽的危难之中,火光会给你无穷的力量,鼓励你在险恶的环境里生存、成长;
当你迷失在黑暗中,火光会点燃一支火把,引导你走出人生的误区,踏上胜利的坦途。
没有火光,就没有我们。火光是我们的一切。我们信赖火光,我们依靠火光,我们追求火光。
夜幕下的火光总是给人一种错觉,有时它好像近在眼前,似乎只要再划上几桨就能到达,有时又似乎远在天边,可望不可及。有许多次,我也产生了与柯罗连科同样的感觉。不是在阴森森的西伯利亚河上,不是深夜泛舟在悬崖峭壁之间,而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知道,理想成为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许50年,也许100年,也许更远。我们追索光明的人生旅程,不是也有如漆黑夜晚在一条阴森森河流上航行么?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而那希望的火光,不时跃上我的心头,闪烁在我视野的前方,像是在召唤着我。火光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慰藉着我们干渴枯竭的心灵,催促着我们不懈地去追求。我们像是行进在茫茫沙海里的旅者,被前方天空的绿洲蜃景引诱着向前摸去。
即使是逆水行舟,我们也必须抱定希望,用力划桨,艰难前行,决不言放弃。因为不进则退,进慢了也等于在退——你在黑暗中奋力划桨,别人也在探索着前行,而且前进的速度也不比你慢,所以前进慢了就等于在后退,而我们实际上是无路可退的。在我们身后,是无穷无尽的黑暗,是无路可走的万丈深渊。后退将使我们永远看不到光明,将使我们永远享受不到人间光辉灿烂的前景,将使我们陷入万复不劫的绝境。
我们怀揣着希望,艰难地向前走去。我们正在一点点地接近那远在天边的希望的火光。
谁又会放弃这似遥又近的“火光”的指引和它带来的希望呢?
4. 怎么写象征作文
用象征手法构思作文 胡德松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会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
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如果仔细地分析,象征可以分同质象征和异质象征两种。
同质象征,指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在本质上有某种相同性。读者比较容易地由此及彼进行联想。
如舒婷的《致橡树》就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地表达象征意义,诗人用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又如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散文《火光》,作者写了一次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泛舟在西伯利亚的一条阴森森的河上的经历。船在黑夜中航行,前面突然出现了一点火光,不管它若远若近,总是那样吸引人。
但是这里,作者仅仅是在描写火光吗?很明显,不是。他分明还有深远的寄意。
稍一联想,我们就能体会出,这里的火光,正是希望和光明的象征。当生活的长河在阴森森的两岸间流着时,不正是这看来非常遥远但又毕竟是在前头的火光吸引着人们奋勇前进么?无论是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或是在黑暗的人生道路上,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那怕是极微弱而渺茫的一星点儿希望也是多么可贵,它能使人安慰,给人力量。
作者在文中用火光作象征,一下子就把这种微妙的感觉和复杂的生活体验给表达出来了。 异质象征,指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在本质上是相反的。
比如苏童的小说《神女峰》。传统意义上,神女峰是爱情坚贞不渝的象征。
小说中李咏和描月是一对恋人,他们计划乘船从南京去三峡神女峰旅游,想借此使二人的爱情更加巩固。他们上了轮船以后,意外地与大款老崔在同一船舱里。
开始的一段时间,描月打心眼里瞧不起大款老崔,认为他像许多有钱人一样缺乏修养,没有情调。后来在几次交往中,描月渐渐觉得老崔出手大方,细心、善体贴人。
当轮船中途停靠汉口港时,描月就离开船,上了码头,抛下李咏,和老崔走了。一对恋人还没有到神女峰,所谓的爱情就瓦解了。
小说这样的结局给读者的震撼是强烈的。事与愿违并不是这篇小说的美学价值所在,真正让读者获得美感享受的是,作家巧妙地选取了这一对恋人所要去的目的地——神女峰,这一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从根本上讲构成了相反的关系。
读完小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异质象征是在形成强烈反差的基础上产生美学效果的,因此,用这种技巧能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作为构思现代技巧之一,象征手法的作用有哪些呢? 第一, 主题升华。 升华主题,是写作过程中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提高主旨意义的重要一环。
唐代孙樵在《与友人论文书》中说:“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只有主题深刻,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引导读者领略美的旨趣。
象征手法就是通过相似联想,把写作内容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来,用原先所写的那些特点来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或性格,从而把主题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如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就是很好的一例。
文章先极力表现白杨树“正直”、“朴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的特点,然后通过相似联想,把对白杨树的描写赞扬引申到北方农民身上,进而用白杨树来象征我们民族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和意志”。这样,就通过象征的手法,把对白杨树的赞美变成了对一种民族“精神和意志”的赞美,至此,主题也就升华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
再如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灯》。巴金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先写半夜起来看见别人家中射出的灯光,心中一亮,回忆起灯光曾经给“我”指路;再回到现实,写今晚灯光给“我”的安慰和鼓舞;再联想到灯塔、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和古希腊的火炬,它们给人指路,之后又回到现实,写自己从灯光中吸收了无穷的力量;最后回忆一位友人被救活的故事,回到现实,坚信灯光不灭。
欣赏这篇散文的写作,从头至尾,我们分明可以感到它的主题有一个升华的过程:随着作者思绪的展开,灯已从具体逐渐转变为抽象,从开始时所见的实际的灯转变为心目中的灯。灯这一具体的物像也就升华为具有哲理含义的意象,它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温暖,象征着不断进取的生活信念。
联系这篇散文的写作年代,我们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年民族不屈的精魂,抗日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