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反讽写一段话300字
文明与反讽 据说在基督教早期,有位传教士(死后被封为圣徒)被一帮野蛮的异教徒逮住,穿在 烤架上用文火烤着,准备拿他做一道菜。
该圣徒看到自己身体的下半截被烤得滋滋冒 泡,上半截还纹丝未动,就说:喂!下面已经烤好了,该翻翻个了。烤肉比厨师还关 心烹调过程,听上去很有点讽刺的味道。
那些野蛮人也没办他的大不敬罪——这倒不 是因为他们宽容。人都在烤着了,还能拿他怎么办。
如果用棍子去打、拿鞭子去抽,都是和自己的午餐过不去。烤肉还没断气,一棍子打下去,将来吃起来就是一块淤血 疙瘩,很不好吃。
这个例子说明的是:只要你不怕做烤肉,就没有什么阻止你说俏皮 话。但那些野蛮人听了多半是不笑的:总得有一定程度的文明,才能理解这种幽默— —所以,幽默的圣徒就这样被没滋没味的人吃掉了。
本文的主旨不是拿人做烤肉,而是想谈谈反讽——照我看,任何一个文明都该容 许反讽的存在,这是一种解毒剂,可以防止人把事情干到没滋没味的程度。谁知动笔 一写,竟写出件烧烤活人的事,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让我们进入正题,且说维多利 亚女王时期,英国的风气极是假正经。上等人说话都不提到腰以下的部位,连裤子这 个字眼都不说,更不要说屁股和大腿。
为了免得引起不良的联想,连钢琴腿都用布遮 了起来。还有桩怪事,在餐桌上,鸡胸脯不叫鸡胸脯,叫作白肉。
鸡大腿不叫鸡大腿,叫作黑肉——不分公鸡母鸡都是这么叫。这么称呼鸡肉,简直是脑子有点毛病。
照我 看,人若是连鸡的胸脯、大腿都不敢面对,就该去吃块砖头。问题不在于该不该禁欲,而在于这么搞实在是没劲透了。
英国人就这么没滋没味的活着,结果是出了件怪事 情:就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出现了一大批匿名出版的地下小说,通通是匪夷所思的 色情读物。直到今天,你在美国逛书店,假如看到书架上钉块牌子,上书”维多利亚 时期”,架子上放的准不是假正经,而是真色情…… 坦白地说,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我读了不少——你爱说我什么就说什么好了。
我不爱看色情书,但喜欢这种逆潮流而动的事——看了一些就开始觉得没劲。这些小 说和时下书摊上署名”黑松林”的下流小册子还是有区别的,可以看出作者都是有文 化的人。
其中有一些书,还能称得上是种文学现象。有一本还有剑桥文学教授作的序,要是没有品,教授也不会给它写序。
我觉得一部份作者是律师或者商人,还有几位是 贵族。这是从内容推测出来的。
至于书里写到的事,当然是不敢恭维。看来起初的一 些作者还怀有反讽的动机,一面捧腹大笑,一面胡写乱写;搞到后来就开始变得没滋 没味,把性都写到了荒诞不经的程度。
所以,问题还不在于该不该写性,而在于不该 写得没劲。过了一个世纪,英国的风气又是一变。
无论是机场还是车站,附近都有个书店,布置得怪模怪样,霓虹灯乱闪,写着小孩不准入内,有的进门还要收点钱。就这么一 惊一乍的,里面有点啥?还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以及它们的现代翻写本,这回简直 是在犯贫。
终于,福尔斯先生朝这种现象开了火。这位大文豪的作品中国人并不陌生,<<法国中尉的女人>>、<<石屋藏娇>>,国内都有译本。
特别是后一本书,假如你读过 维多利亚时期的原本,才能觉出逗来。有本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写一个光棍汉 绑架了一个小姑娘,经过一段时间,那女孩爱上他了——这个故事被些无聊的家伙翻 写来翻写去,翻到彻底没了劲。
福尔斯先生的小说也写了这么个故事,只是那姑娘被 关在地下室里,先是感冒了,后来得了肺炎,然后就死掉了。当然,福尔斯对女孩没 有恶意,他只是在反对犯贫。
总而言之,当一种现象(不管是社会现象还是文学现象)开始贫了的时候,就该兜头给它一瓢凉水。要不然它还会贫下去,就如美国人说的,散发出屁眼气味——我是福尔斯先生热烈的拥护者。
我总觉的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 个社会变得无趣……当然,你要说福尔斯是反色情的义士,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你有 权利把任何有趣的事往无趣处理解。
但我总觉得福尔斯要是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恐 怕也不会满足于把鸡腿叫作黑肉。他总要闹点事,写地下小说或者还不至于,但可能 像王尔德一样,给自己招惹些麻烦。
我觉得福尔斯是个反无趣的义士。假如我是福尔斯那样的人,现在该写点啥?我总禁不住想向<<红楼梦>>开火。
其 实我还有更大的题目,但又不想作死——早几年兴文化衫,有人在胸口印了几个字:活着没劲,觉得自己有了点幽默感,但所有写应景文章的人都要和这个人玩命,说他 颓废——反讽别的就算了罢,这回只谈文学。曹雪芹本人不贫,但写各种”后梦”的 人可是真够贫的。
然后又闹了小一个世纪的红学。我觉得全中国无聊的男人都以为自 己是贾宝玉,以为自己不是贾宝玉的,还算不上是个无聊的男人。
看来我得把<<红楼 梦>>反着写一下——当然,这本书不会印出来的:刚到主编的手里,他就要把我烤了。罪名是现成的:亵渎文化遗产,民族虚无主义。
那位圣徒被烤的故事在我们这里,也 不能那样讲,只能改作:该圣徒在烤架上不断高呼”我主基督万岁”,”圣母马利亚 万岁”,”打倒异教徒”,直至完全烤。
2. 反讽的定义
反讽 一、反讽 反讽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其定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1.佯装无知。在阿里斯托芳的喜剧里,总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认输。
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3.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人们称俄底浦斯王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然而却不知他处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
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就宣称,作为一种创作原早,反讽是"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 20世纪到新批评手里,反讽得到了进一步阐发。
艾略特、瑞恰兹、燕卜荪都谈到过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这就是反讽。
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而从诗学角度看,则正如瑞恰兹所说,反讽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即通常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中结合为一种平衡状态,反讽的这种诗学特征,最终还是依赖语境的作用而完成。 诗歌中的反讽首先是一种语言技巧,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的类型可分为夸大叙述、正话反说、诗论等。
在诗歌的文本解读中,还有主题层面形成的反讽:即本文复杂的主题意义出现相反相成的两重或多重表现,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 二、反讽的解读 德国诗人海森毕特尔是德国具体主义诗派中一员,他的诗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具体主义诗派玩弄文字的弊病,不过不算是十分严重,《那又怎样》这首诗基本上每句都是正反相悖的,在第一段中十二句,便是十二对悖论,表面很正派的人实际上却是最腐败的人,老实人却令人难以置信地是告密者,活力与萎软,贞节与纵欲,大度与小气。
这十二对悖论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与现象背后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事实的揭示。
这一些悖论例子的排列,本身看来并无很深的内涵,与蒲柏的那首充满哲理思考的悖论诗《论人》相比(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生下只为死亡,思考只为犯错;/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
甚至还有玩文字游戏之嫌,可是,本诗的精彩之处却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这反讽效果从何处而来呢?让我们看看诗题吧----《so what》(那又怎样),一边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对糟糕的社会现象进行有力的揭示和强烈的批判,他唾沫横飞,大义凛然,可是另一边似乎一副难得糊涂,看穿世事的样子,面对着大放厥词的甲方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so what"――那又怎样呢?言下之意即你能去改变这一现实吗?又有谁会听你的,你何苦这样喋喋不休,不嫌累,不嫌烦?别一副"天下皆浊我独"的样子,伙计,你还嫩着呢!从而诗人对待现实一正一反(批判与无所谓)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使这首本属具体主义诗派的诗具有了新的审美意义,使本诗的主题意义有了多重表现,1.诗人并不想去揭露批判社会弊病,而只要对那些不知深浅的"激进派"以嘲讽,2.诗人在对"激进派"的作法"so what"否定后,却实际上正是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更深刻的揭露,从而从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同样,第二、三、四、五节却能分别与诗题产生反讽效果,就不赘述了。
海森毕特尔的另一首诗《一九六五年德国制造的俄狄浦斯情节》也在几个层面上使用了反讽手法: 1、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节,而诗中却没有出现妈妈(mother)这个词眼,映入眼帘的满是"爸爸"这个词眼。 2、爸爸希特勒统治的时代已经过去,可残余仍在。
阴影依旧在,我们要求祛除一切希特勒的阴影,可原纳粹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现在却要掌权。 3、希特勒是个疯子,"屠夫",他的宣传部长也是一样,可现在他却要以"理智者"的身份掌权,这就是一九六五年德国制造的俄狄浦斯情节。
这三个层面上的反讽手法的运用,表现出诗人对1965年德国政治的不满与嘲讽。 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运用反讽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
《史记·.屈贾列传》记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有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上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李商隐却独具匠心,写出新意。
贾谊,西汉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但由于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多年以后,文帝求贤访臣,本应是探讨国家大事,向贾谊询问治国的方针策略,没想到却是问鬼神之事。
李商隐抓住这一不为人们所注意"问鬼神"之事,运用反讽手法,造成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 "宣室。
3. 以“照片”为话题,适用反讽手法写一篇短文
一张难忘的照片
今天,我打开相册,翻看着照片.那一张张小小的照片,记录了我有趣的童年.但是,让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是数那张在小三峡游玩时拍的照片.照片中的我头戴一顶棕毛大草帽,身穿救生衣,手握竹篙,一副船夫的打扮…
那是四年级暑假,我们一家人去游小三峡.我们坐在一叶木舟上顺水而下,饱览小三峡的美丽风光.小三峡山清水秀,树木苍郁,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河水清澈,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偶尔还能看见山上的猕猴,它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在树上嬉戏玩耍.再加上河面竹排上歌声的点缀,简直似世外桃园!
我们坐在船中央,船夫站在船头.我们一会儿聊聊天,一会儿唱唱歌,虽然船上只有二十多人,气氛却非常活跃.我更是闲不住,一会儿伸出手掬捧水,一会儿又好奇地东张西望…
突然,有位叔叔站起来对船夫提议:“大叔,何不让我们也来划划船、留个影呢?”大家齐声附和:“好的!好的!”船上气氛更活跃了.于是,船夫笑呵呵地说:“那——好吧!也就来划一划吧,每人一次机会!”说罢,船夫把自己的“位子”让给了那位叔叔.叔叔穿上救身衣,头戴棕色草帽,腰上挎着竹篓,手握长长的竹篙,“全副武装”后,拍了一张照片,又向前划了十米左右,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坐位上.
“谁还想来!”“我!”我举起手高声回应,山谷里传来一阵阵回音.接着,我大步走向船头,“继承”了船夫的“位子”后,像那位叔叔一样“全副武装”好,然后双手握着竹篙,“咔嚓…”爸爸将我的神气样子定格于相框中.这时,其他游客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试试了,我只好“让位”.
就这样,我留下了这张难忘的照片.看到照片,我仿佛又听到了船上的欢声笑语,看到了小三峡的美丽景色…
这张照片我将永远收藏着.
4. 反讽什么意思
反讽的意思是说此指彼,有时甚至是正话反说。普林斯顿大学法语教授克里斯蒂·沃波尔(ChristyWampole)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如果说反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那么小清新(Hipster)应该是反讽人生的典型了。小清新出没于每个城市的街道和大学校园。这些当代都市丑角怀念那些他们从没经历过的时代,欣赏过时的风尚(胡子、小短裤)、机械(死飞自行车、便携录音机)和嗜好(家庭酿酒、吹长号)。他们很容易遭到嘲讽。但嘲讽对小清新来说是很微弱的痛苦,他们根本就是反讽人生的症候和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1.佯装无知。在阿里斯托芳的喜剧里,总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认输。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3.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人们称俄底浦斯王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然而却不知他处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