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轻 字 在古代怎么说
折叠基本字义 1.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
~型。~便(biàn )。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2.程度浅,数量少:年轻。工作轻。
3.用力小:轻放。轻声。
轻闲。轻描淡写。
4.负载少,装备简省:轻装。轻骑。
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5.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轻视。
轻蔑。轻生。
6.随便,不庄重:轻率(shuài)。轻佻。
折叠详细字义 〈名〉1.(形声。字从车从巠,巠亦声。
“巠”义为“绷直”、“笔直”。“车”与“巠”联合起来表示“车体载重用的木板保持笔直状态(即不承重不受力的状态)”本义:空车,或装载少量物品的车)2.轻车 [light carriage]轻,轻车也。
——东汉·许慎《说文》。段玉裁注:“轻本车名,故字从车。
引申为凡轻重之轻。”本百科编辑者按:段玉裁说误。
轻车之萃。谓驰敌致师之车也。
——《周礼·车仆》使轻车锐骑冲雍门。——《战国策·齐策》3.轻工业的简称 [light industry]。
如:均衡发展农、轻、重4.化学元素氢的旧译 [hydrogen]1.分量不大。与“重”相对 [light]轻重同。
——《孟子》。注:“谓斤两。”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渭城朝雨浥轻尘。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又如:轻单([衣着]单薄);轻省(负担轻,不费力);轻肥(穿轻裘,乘肥马。比喻显贵的人或豪奢的生活);轻狐(轻暖的狐裘)3.微小 [small;little]有轻罪者,赎以金分。
——《淮南子·泛论》轻者无罪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4.又如:轻小(细小);轻文(微小的水波);轻汗(些微的汗);轻雨(小雨)5.轻快,轻便 [light;portable]师轻而骄。
——《国语·周语》。注:“谓超乘也。”
轻锐僄狡。——张衡《西京赋》。
注:“谓便利。”舟遥遥以轻飔。
——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 李白《早发白帝城》轻捷善斗。
——《聊斋志异·促织》6.又如:轻敲(轻便。敲:作“巧”);轻甲(较为轻便的盔甲战衣);轻帆(即轻舟);轻车(轻便的车子);轻劲(轻快有力);轻弓(轻便的弓);轻舫(轻航。
犹轻舟);轻航(轻快的船)7.轻率,不稳重 [rattlebrained;frivolous;skittish]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左传》轻辞古之天子。
——《韩非子·五蠹》轻辞天子。敢以轻心。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不中而轻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8.又如:轻造(冒然造访);轻快(轻率;不慎重);轻乔(轻浮);轻躁(轻率急躁);轻行(举止轻浮不庄重);轻侠(轻举妄动的人)9.宽松 [loosen]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唐· 韩愈《原毁》10.又如:轻吉列(轻急力。轻轻的,轻易的);轻省(舒服)11.不贵重;贱 [humble]钱益多而轻。
——《汉书·食货志》。注:“贱也。”
辨轻重。——《荀子·富国》。
注:“谓尊卑。”12.又如:轻鲜(微薄的情意);轻微(菲薄);轻鄙(微贱)13.轻佻 [giddy]14.又如:轻狂百势(轻佻狂放,不拘形骸);轻薄子(轻佻浮浪的人);轻隽(轻佻俊逸);轻薄脂粉(轻浮放荡的女子);轻轻试试(妖艳的样子)15.微弱,淡薄 [weak]。
如:轻日(淡微的日光);轻妆(女子淡妆);轻红(淡红);轻弱(薄弱,单薄)16.轻轻地 [lightly;gently]轻拢慢捻抹复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动〉1.轻视;不重视 [belittle;make light of]轻寡人与。
——《战国策·魏策》公子纵轻胜。——《史记·魏公子列传》敢轻吾射。
——宋· 欧阳修《归田录》轻之而屑间焉。——清· 刘开《问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年轻少。
—— 唐· 李白《上李邕》2.又如:轻人轻己(轻视别人就是轻视自己);轻觑(轻视;鄙薄);轻意(轻慢;简慢);轻量(轻视);轻亵(轻慢;不敬);轻倨(傲慢无礼);轻易(轻视;不尊重);轻渎(轻慢冒犯);轻利(轻视名利)3.使轻;减少 [lighten]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商君书》今欲广开田业,轻其赋税。
——《三国志》4.又如:轻薄(减轻;减免);轻约(减少,减省);轻弱(削弱);轻权(谓权力削弱)5.宽大;宽容 [forgive;pardon]古之君子…其待人也轻以约。——唐· 韩愈《原毁》轻以约乎。
6.又如:轻贷(轻饶;从轻发落);轻过(轻恕其罪过);轻假(宽容)。
2. 中国历史上的古字
先有繁体,再有简体,50年代开始的变革
简体字的演化有一个历史原因,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扫盲,那个时期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是那一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认,扫盲的对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成年人,为了这一需要才根据群众中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这为全社会的扫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
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