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章如何写
古代奏章一般以"臣某言""臣某闻"开头,向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和建议.像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就写了"臣亮言"你想问奏章格式的话那你白问了,中国那么些朝代,那么些官员,那么多种奏章,哪有固定的格式,估计就跟现在的人大建议报告似的。
你想问内容的话,那也没什么,以前的大臣嘛事都管,天家无私事,皇上结婚生孩子神马的都在奏章建议范围之内。 给你个范文吧,巨出名的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高中学,高考考。
要不人家怎么是千古名臣呢,这奏章写的,牛啊。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
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望采纳。
2. 中国古代皇帝有那些大臣(至少写9个)
中国古代十大谋臣
1、伊尹 商朝大臣
2、姜太公 周朝
3、管仲 春秋时齐国的大臣
4、伍子胥 春秋后期吴国大臣
5、范蠡 春秋末越国大夫
6、李斯 秦朝的大臣
7、张良 西汉初大臣
8、诸葛亮 三国蜀汉
9、徐茂功 唐朝
10、刘伯温 明朝的谋臣
十大名宰相
才高齐天 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功冠群臣 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奇谋善变 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道破天下事 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
瓦岗军师 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
熙宁变法 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
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准
辅佐天骄 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帝王之师 救时宰相——明王朝名相张居正
文胆武略 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
3. 清朝大臣写给皇上的奏折是怎样格式的
大臣给皇帝的走在,一般都是口头授意,书吏纸笔拟稿,大臣审阅、批改后,书吏重新楷书大字抄录。用专用纸、折成规定的大小、有封套。机密奏章还要使用“密函”密封呈递。
没有见过奏折的正式文本。
但是,“冒死进言”、“臣以为”、“望陛下”、“微臣”、“诚惶诚恐”、“臣愚昧”、“敬请圣裁” 等等字眼儿想是有的。
【三国演义】里的“出师表”:“臣亮言。。。。”
大概的格式应该是:
职衔姓名--事由--办法1、2、3--恭请皇帝的认同。
4. 《钦差大臣》是谁写的
果戈里,(1809~1852) 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在十二月党人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到了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俸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
1931年辞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31~1832年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问世,书中赞扬乌克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善良,揭露封建主义和金钱势力的罪恶。
1835年,中篇小说集《米尔戈罗德》和《彼得堡的故事》的出版给他带来声誉。《米尔戈罗德》收入四篇小说,其中《塔拉斯·布尔巴》是历史题材,塑造了哥萨克英雄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爱国主义精神。
《彼得堡的故事》取材当时现实生活,展示了生活在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剧,尤以《狂人日记》、《鼻子》和《外套》最为突出。《狂人日记》艺术构思独特,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狂人和狗的通讯、几篇日记,形式荒诞。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侮辱蹂躏,最后被逼发疯。《外套》写地位卑微的小官吏唯一生存乐趣是渴望攒一点钱做一件外套。
不料新外套刚上身便被人劫走。这件事反成笑料,主人公最后含恨死去。
【创作年表】(不完全) 1829年,自费出版长诗《汉斯·古谢加顿》; 1831至1832年,发表《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卷和第二卷; 1835年,出版《密尔格拉得》; 1835年至1841年间,出版《彼得堡故事集》,含《狂人日记》《外套》等; 1835年12月,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完成,并于1836年4月首次上演; 1841年完成《死魂灵》第一部,1842年发表; 1848年开始创作《死魂灵》第二部。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又译《巡按》),它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着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局面。
《钦差大臣》描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
1842年果戈里发表长篇小说《死魂灵》。描写“诡计多端”的投机家乞乞科夫为了发财致富想出一套买空卖空、巧取豪夺的发财妙计,在N市及其周围地主庄园贱价收购在农奴花名册上尚未注销的死农奴,并以移民为借口,向国家申请无主荒地,然后再将得到的土地和死农奴名单一同抵押给政府,从中渔利。
作者通过乞乞科夫遍访各地主庄园的过程,展示了俄罗斯外省地主肖像画廊。通过对地主种种丑恶嘴脸的生动描写。
作者令人信服地表明,俄国农奴制已到了气息奄奄的垂死阶段,客观上反映出它必然灭亡的规律,由于思想的局限。果戈里并未指出俄国的出路在哪里,但《死魂灵》以俄国“病态历史”而震撼了整个俄罗斯。
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无情揭露和批判,而其批判的深刻在俄国长篇小说中,果戈里是第一人,所以《死魂灵》历来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果戈里后来长期侨居国外,脱离了国内先进文学界,思想发生了逆转,转而保护、赞美农奴制,曾受到别林斯基的严厉谴责。
他企图续写《死魂灵》第二部,终未成功。1852年他在病中将稿件付之一炬,不久辞世。
在欧洲东部和俄罗斯,最为奇特的神秘现象之一就是“幽灵”火车之谜,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关于“幽灵”火车的报道,怪诞的“鬼火车”事件曾在俄罗斯的一些报纸媒体上多次报道,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也曾对“幽灵”火车现象进行过调查研究。但是由于铁路部门一般不愿将这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公布于众,还有一些与“幽灵”火车有关的事件不为人知。
与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头骨遗失有关的火车失踪事件就是其中之一,果戈里曾被许多人称为“俄罗斯的狄更斯”。 他于1852年去世。
1931年,果戈里被迁葬到了莫斯科的达尼洛夫公墓,后来那里成了一座少年犯监狱,当他的遗体被发掘出来时,人们发现他的头已不翼而飞了。几经波折,果戈里的亲戚海军军官亚诺斯基拿到头骨,并带回到他驻防的意大利。
此后不久,亚诺斯基便将装头骨的匣子托一位意大利军官带给一位俄罗斯律师。 1933年春天,这位意大利军官带着果戈里的头骨匣子出发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旅程,他的弟弟与几位朋友一起也登上了这列火车,开始了快乐的旅行。
当火车进入一个长长的隧道时,军官的弟弟想与他的朋友们开个玩笑吓吓他们,他偷偷拿了果戈里的头骨匣子作为他恶作剧的道具。可是就在火车进入隧道之前,车上的旅客突然莫名其妙的惊惶失措,这个学生当即决定从火车车厢门外的踏板上跳下去。
后来他对记者说,当时有一股奇怪的带粘性的白雾将这列不幸的火车整个儿吞没了,他描述了旅客们当时那种无法言表的恐惧和惊慌情景,他承认是他从他哥哥那里偷拿了红木匣子,在这列火车的106名乘客中,只有两个人在火车莫名其妙。
5.
原文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时人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一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2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工整。人们都讥笑(嘲讽)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偶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缉弧光旧叱搅癸些含氓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至于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