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公案的简介
《包公案》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
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与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的成书,也是源自民间故事的流传。
宋元时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都市的高度繁荣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在工商荟萃、人稠物穰的都市中,为适应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一种适合市井平民的“说话”艺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中。
说话艺人敷演的故事被称为“话本”,后经文人整理,这种话本便成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说了。《包公案》的题材,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也有部分采录自史书、杂记和笔记小说中的有关材料而加以编排敷演成篇的。
包拯,历史上实有其人,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宋仁宗时,曾官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史等。
《宋史·包拯传》称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公在开封府尹任上,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深得百姓爱戴。有关包公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宋元以来以包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包公形象不断被丰富、被理想化,成为封建社会中最著名的清官形象。
这种现象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在漫长的封建专制重压下生活的民众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
帝王的生活对百姓来说是既陌生又遥远的,因此,清官、贤臣便成为百姓理想的寄托,并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成为主角。小说的基本内容是歌颂包公的,写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明。
通过他审理的一系列有关“人命”、“奸情”、“盗贼”、“争占”等类案件,作者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其中有些故事判斩了皇亲国戚,如《黄叶菜》、《狮儿巷》;有的故事揭露了土豪劣绅的狠毒凶残,如《栽赃》、《鬼推磨》;而《屈杀英才》、《久鳏》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包公案》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为后来的《龙图公案》、《龙图耳录》等侠义公案小说所汲取。书中有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也较鲜明,但全书文意较差,思想性、艺术性两皆平平。
但就是这些在当时社会上被认定的“非主流”作品,却得以广泛的流行。这并不奇怪,宋元时期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市民文化的兴盛是侠义公案小说流行的根本原因。
百姓的文化程度、文化心态和文化口味决定着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作品的公众认知度。时至今日,以包公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影视剧目仍然多达几十种。
我们完全可以说,包公的故事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反腐倡廉、民众呼唤司法公正的今天,包公形象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像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中也夹杂了一些因果报应、鬼神梦兆等宿命论和封建迷信的内容。
另外,作品中极力宣扬的忠君思想显然是对封建皇权的“愚忠”,这是不足取的。希望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这本小说时加以甄别。
本书的版本分繁简两种,繁本十卷一百则。主要有清初刊本、四美堂刊本及乾隆丙申重刊本。
2. 《包公案》内容摘要
明代的公案小说,讲述包公破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之一。影响较大。
《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称《龙图神断公案》。公案小说,全书十卷,安遥时编。编著者安遥时生平事迹待考。
《包公案》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与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的成书,也是源自民间故事的流传。宋元时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都市的高度繁荣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在工商荟萃、人稠物穰的都市中,为适应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一种适合市井平民的“说话”艺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中。说话艺人敷演的故事被称为“话本”,后经文人整理,这种话本便成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说了。
3. 包公案的介绍
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a79b52d85dafa40f3c93c6d99e542f79/d058ccbf6c81800acdb36ce4b63533fa838b4782
《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com/zhidao/pic/item/d058ccbf6c81800acdb36ce4b63533fa838b4782.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
万受无疆0P | 发布于2016-05-18 02:49 评论
4. 《包公案的故事》读后感
[《包公案的故事》读后感--唐毓菲]我最近看了一本叫《包公案故事》的书,《包公案的故事》读后感--唐毓菲.这本书描述了包公破案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情节都非常动人,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以北宋年间刚正清廉、不畏权贵的龙图阁大学士包拯为原型,将一直流传于世的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归纳为集,再现了一个个传奇故事.书中所选的故事均短小精悍,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小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的形象却贯穿全书,读后感《《包公案的故事》读后感--唐毓菲》.包公为官清廉、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在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他的审理的一系列案件,全书塑造出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做人一定要正直和善良.就像包公一样,为老百姓提供帮助和需要,为了老百姓除去坏人,让老百姓过安稳的日子.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要鲁莽行事,而是要冷静和思考.我想:我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和包公一样善良、正直的人! 〔《包公案的故事》读后感--唐毓菲〕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5. 求写包拯的书
有关包公断案的故事,在元人编纂的《宋史》本传中已附以强烈的民间传说色彩,在元代杂剧中更成了演绎的大宗。经过不断编织、神化,于明代刊印出一部集大成式的小说《龙图公案》(又名《包公案》)。
《龙图公案》中内多神魔妖邪的传奇志异,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据其改编作平话,将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改作有血有肉的绿林故事,由“神话”入“人话”。文良等人为其说书做了笔录,只取白文,略去唱词,成为一部完整的白话小说,定名《龙图耳录》,至今仍有抄本传世。后《龙图耳录》经入迷道人与问竹主人二人互相参合删定,成《三侠五义》之定稿。此为《三侠五义》之成书过程。
后文光楼主人(即名石振之者)从石玉昆门徒那里重资购求到石玉昆原稿,分上中下三部(《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总名《忠烈侠义传》。经增删修订,《小五义》、《续小五义》相继出版。因非出于一人之手,《三侠五义》与原稿中、下两部不甚接榫,有重复及出入。恰如鲁迅所评价“较之上部,则中部荒率疏甚,如下又稍细,因疑草创或出一个(指石玉昆),润色则由众手,其伎俩有工拙,故正续遂差异也”。
清代经学大师俞樾(曲园先生)考据穿凿,始证“狸猫换太子”故事疏涉不经,次记“三侠”(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实为四人)之数名实不副,三疑“颜查散”乃“颜眘敏”之形近而讹。遂改撰第一回,变书名为《七侠五义》(加入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为颜巡按更名。俞樾改定之《七侠五义》实不如《三侠五义》原本,却使此书大盛于南方,有大功于《三侠五义》传播及使之在文学史上居一席地位。
与包公故事相关:
南宋《醉翁谈录》(内载《三现身》)
元代《清平山堂话本》、《平妖传》各载一则,杂剧计有十六种
明代《龙图公案》(《包公案》)一百则
清代《龙图耳录》、《忠烈侠义传》(《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七侠五义》、王杰魁评书《包公案》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