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笔怎么写的好
1.要写好毛笔字,先要掌握执笔的方法。
毛笔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指实:拇指指肚抵住笔杆的后方(略偏左),食指的第一指节压住笔杆的前方(略偏右),两指相对,把稳笔杆。
中指从左前方钩住笔杆,使笔向右,无名指与小指相与支住,无名指的背顶笔杆,使向外。手指要着力自然,松紧适当,使笔杆行动自如,这样五指共同使力,使笔杆正直、稳定、有力。
掌虚:食、中、无名三指要稍离开,虎口微张,使掌心圆而中空,这样手的筋骨肌肉放松,便于灵活活动。 腕平:腕要与纸面平行。
掌竖:手心要虚空,向上竖立。使笔杆竖直。
2.有耐心 3.你先学楷书,先练基本功,把你的手和臂力练出来以后,你就买一张光盘,学一些柳体或者颜体,先临帖,多练,多看,多比较。学个一年半载,你在学隶书,把骨架掌握好以后再学行书,书法就是认真地写,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字,几年后在了解一些草书和狂草,千万不要学的过死,要发挥自己的特性。
学习书法对你的修身养性有很大的帮助 4.书写姿势很重要 初学书法,必须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它一仅直接关系着字的好坏,对不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来说,若养成了不良姿势的坏习惯,还会影响身体正常发育,开始学写毛笔字时,应该坐着写,而且全身各部位都要自然、轻松。因此,应该记住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坐书桌椅的高矮要合适,椅子要坐稳,头可稍向前倾,但不能左右歪斜。胸要挺起,右肩自然下垂,腰脊要直,前胸一可靠住桌边。
两臂展开,右手按在桌上,但不可承受身体的重量;两腿自然分开,脚要放平。正确的书写姿势,不是短期能掌握的,必须随时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已经形成的不正确姿势,按照正确的要求下功夫纠正。
5. 用笔法 毛笔的运用,简称“用笔法”。用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一般原则。
用笔,广义的是指使用毛笔的方法。狭义的是指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用好毛笔的重要目的首先在于写好基本笔画,而要写好基本笔画又必须用好毛笔。让以用笔的广义所指和狭义所指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对它们的理解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要学好书法,用笔是关键。
一般说来,笔锋着纸后,准备动笔之时为起笔,笔锋着纸后在纸上行走叫行笔;笔锋在笔画中运行到未端取回锋作收是收笔。笔法有方笔,圆笔两种,也可方、圆兼用。
书写起来一般运用藏锋、露锋、逆锋、中锋、转锋、回锋、提、按、顿、驻、挫、转等不同的处理技巧,方可写出不同形态的笔画,只有掌握了笔法才能随心所欲进行书写,在进行书写时还应牢牢掌握中锋用笔的原则,极力追求笔书的效果。在熟练地掌握了中锋行笔以后。
才可以练习和运用侧锋行笔。书写时还要努力避免病笔。
“永”字八法。自古以来,初学写字的人如何用笔往往以“永”字八法学起。
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就是“永”字中的八笔。分别代表八种笔法。
(即:侧、勒、努、、策、掠、啄、磔)永字八法意在说明楷书的八种基本笔画的形态特征和方法。说它是基本笔画,因为在一个“永”字中很难概括汉字的全部笔画的写法。
“永”字八法之所以成为历代写书的楷模。据说“永”字的结体概括了一般字的所具有的笔画,只要掌握了这几种笔画的用笔,就可以贯通一切笔法。
6.临摹 初学书法方法很重要,学习毛笔楷书,在初学的时候,要讲究学习方法,这是很重要的事,如果选择方法对路,则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如果方法不得当,往往就会事倍功半,白白浪费了学习时间,还容易走弯路,那么,学习书法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效果比较好呢?临摹,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临摹,指的是“监书”和“摹书”两种不同的学书方法,摹书有描红、廓勾填墨、映写等几种形式,临书也叫做“临帜”就是照着字帖的样子,学着去写。 临摹这两种学习方法各有特点,“临书”易失古人的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较易,“临书”较难,或者说,摹书“思想劳动”的强度小,临书“思想劳动”的强度较大。
有人误以为摹书只是适合儿童学习的方法,其实这样方法并没有年龄的限制,对于具备书法基础或书法基础差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例如高中学生,初学时也应该有这样的过程,但是可以很快地通过这个过程。
例如摹写几十个或一、二百个字,在对毛笔稍稍熟悉以后,便可以与临帖穿插进行,每当遇到临写困难的时候,就用摹的方法去“理解和体验”一下。 与摹书相比,临书是学习书法过程中更为长期和经常的方式,认真得法的临帖也是初帝者速见成效的唯一经验,临帖不仅是初学时的方法,也是今后广泛,深入学习的最重要的过程,我国历代爱书法者,即便到晚年也乐此不疲地临写碑帖,许多功成名就的书法大家,在创作的同时,仍孜孜不倦的通过临帖汲取着历代名家所长,临帖既是长期,艰苦的学习过程也是初学者稍有体会之后的至为乐趣的事情。
临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书的最终结果。 有初学者可能认为临帖的方法太死板,不打算走这条路,这是一定不可以的,多少年来,尚没有一例不通过临帖吸取前人经验,完全靠个人摸索和创新而获成功的。
临帖的要求可大体分为四步,一求位置,二求笔意,。
2. 毛笔的别称有哪些
毛笔(writing brush),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
被列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 历史和起源 毛笔起源于公元前1600-1066年左右。
是文房四宝之一。毛笔属湖州产的湖笔较为著名。
现代毛笔的原料主要是兽毛和竹管。在文具工厂里,毛笔的制作要经过72道工序。
例如选毛就很麻烦。一只山羊身上的毛可分为19个等级,可以用来制笔的只有5种。
工人们要从千千万万根羊毛、兔毛、狼毛(黄鼠狼毛)中一根一根地挑选,然后进行搭配组合。可见生产一支毛笔是多么的不容易。
毛笔的品种较多。就原料和特点来看,可以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大类。
软毫的原料是山羊和野黄羊的毛,统称羊毫,写起字来柔软圆润。硬毫的原料是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和山兔毛——紫毫,狼毫,它们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刚劲。
兼豪是软硬两种毛按比例搭配。初学写毛笔字,大多使用兼毫类毛笔。
毛笔又有大小之分。最小的叫圭笔,然后是小楷、中楷、大楷……最大的笔有几十斤重,笔杆比碗口还粗,写字的人好像拿大扫帚扫马路似的。
那么,种类如此繁杂的毛笔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
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
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
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
蒙活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
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
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
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
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
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
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 毛笔的种类 毛笔的分类主要有依尺寸,还有笔毛的种类,来源,形状等等来分。
依尺寸可以简单的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 依笔毛的种类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等。
依来源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兔肩紫毫笔、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鼠毛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等。 (1)羊毫类。
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羊毫笔比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
比狼毫笔经久耐用。此类笔以湖笔为多,价格比较便宜。
一般常见的有大楷笔、京提(或称提笔)、联锋、屏锋、顶锋、盖锋、条幅、玉笋、玉兰蕊、京楂等。 (2)狼毫笔。
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
狼毫比羊毫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常见的品种有兰竹、写意、山水、花卉、叶筋、衣纹、红豆、小精工、鹿狼毫书画(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特制长峰狼毫,超品长峰狼毫等。
(3)紫毫。笔头是以兔毛制成的,因色泽紫黑光亮而得名。
此种笔挺拔尖锐而锋利,弹性比狼毫更强,以安徽出产的野兔毛为最好。 (4)兼毫。
笔头是用两种刚柔不同的动物毛制成的。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
此种笔的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长处,刚柔适中,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
依形状。
3. 怎样写毛笔呀
这里所说的“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
它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怎样写好毛笔字,是一个很复杂、很具体的大问题,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讲透彻的,本文只是概念性地提示一些写好毛笔字的基本要领。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首先是执笔。
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
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
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
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
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
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
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
4. 毛笔又称什么君
毛笔又称为“中书君”。(毛颖传》又云:“(秦始皇)累拜中书令,……上尝呼为中书君”,当笔秃时,“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中书”即适宜书写,当毛笔使用许久,锋颖脱落,也就不适合书写了。
毛笔有很多别名,如“毛颖”、“管城子”和“中书君”等。其实这三种称谓均出自韩愈的(毛颖传)。韩愈写《毛颖传》是借毛颖来抒发自己空有才华而不被重用的悲慨,由于是用寓言形式写就,颇具情趣。古代的毛笔最初是用兔毫制成的,有锋颖,“颖”是锋的意思,所以毛笔又叫毛颖。韩愈用拟人手法说毛颖是中山人,秦始皇的时候,蒙恬将军伐楚,驻扎在中山,猎获了大批兔子,“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族而加束缚焉”。这正是毛笔的制做过程,又暗含了蒙恬造笔的传说,毛笔称谓“毛颖”也便广为流传了。
5. 怎么写毛笔字啊
书法基本 笔 墨 纸 砚
首先准备笔,这个在书法里面是最关键的,初学者推荐 羊毫加腱,比羊毫要硬些!最好找一个明白的人带你去买!
我从小5岁就开始写书法,这些年的感觉就是后面三种才真是辅助呢!
墨 当然是 一得阁 的为上了!不过初学不用那么大的投资的,我一般写作品才用一得阁呢,平时练习都买那种1元钱一斤装的墨,一样用,现在那种墨只要是没有什么异味就可以!
纸 练习书法对纸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先不用宣纸,普通的毛边纸就成!他不像是国画,用宣纸是要对颜色的感悟!所以无所谓了!我现在都是用报纸练习!
砚 呵呵!这个根本就是充数的东西,只要可以装墨就行啦!我曾经拿烟灰缸装过墨,只要干净就行!
还有就是字帖,推荐从楷书练起,主要就是唐楷,如果就想练着玩儿的话 推荐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这个比较大众化,看着比较周正,如果想练出风格的话就多了,欧阳询的《九成宫酿泉铭》 柳公权的《玄秘塔》颜真卿的《颜勤礼碑》还有就是元朝第一才子赵孟頫的楷书,不推荐唐朝以前的东西,因为那个时期还不是很成型!
毡子最好准备,要不墨侵到桌子里很难擦的!
初学就开始练习站着写字,悬腕写大一点儿的字,5cm x 5cm以上的就可以!这样可以让你看出来整体字的结构和不足!
当然,能有个好一些的老师带你入门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让你更快的得到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