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骨文牛字怎么写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 : ‘牛’是象形字,像一头牛的样子,字形突出牛角的特征。牛是古代六种家畜之一,主要供役使,也用作祭祀。
标准字形 : 字形与小篆相同。
2. 牛的 笔顺怎么写
牛的笔顺如下:
向左转|向右转
向左转|向右转
牛:[ niú ]
部首:牛 笔画:4 五行:木 五笔:RHK
基本解释
1.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黄。~角。
2. 星名,二十八宿之 :~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3. 喻固执或骄傲 :~气。
4. 姓。
组词解释:
1,汗牛充栋[ hàn niú chōng dòng ]:栋:栋宇,屋子。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2,九牛一毛[ jiǔ niú yī máo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3,对牛弹琴[ duì niú tán qín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4,多如牛毛[ duō rú niú máo ]:像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 形容极多。
5,牛郎织女[ niú láng zhī nǚ ]: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6,吴牛喘月[ wú niú chuǎn yuè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7,庖丁解牛[ páo dīng jiě niú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8,泥牛入海[ ní niú rù hǎi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 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3. 敕勒歌这首诗怎么写啊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敕勒歌 敕勒川①,阴山②下。
天似穹庐③,笼盖四野④。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⑤牛羊。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即蒙古包。 ④野――应读为yě,也可读作ya(第三声)。
⑤见――同“现”,应读 xiàn,呈现。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此时,今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
鲜卑族的统治中心最初在阴山下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地临山西北部边境,公元315年鲜卑拓跋部在此建立代国)。公元386年,拓跋珪在此建立北朝第一个政权--北魏,随后该族势力向南推移,于公元398年将都城迁至今山西大同(汉代平城),从此开始了北魏在此百余年的统治(公元494年迁都洛阳)。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敕勒歌》的作者相传是东魏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玉壁一战(《敕勒歌》在此时诞生)时,鲜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的统治时间已近150年。公元534年,高欢建立东魏(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于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后,自任大丞相,虽然将都城设在今河北临漳县的邺城,但其统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欢的大丞相府设在晋阳,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
在此近150年的时间里,敕勒族与鲜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黄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这块土地上。公元546年,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带头作一首能表现鲜卑、敕勒族民族性质的歌曲。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带头领唱,高欢也随之附唱,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敕勒歌》也因此在军营中广传,留传到今。 [编辑本段]相关知识 敕勒族: 据历史资料载,敕勒族原名狄历族,一称铁勒族,系原匈奴族的一支后裔。
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该族的具体住地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宁武县管涔山一带桑干河、汾河源头区,受鲜卑族北魏王朝(后属东魏)统治。管涔山系主峰在今山西省朔州南宁武县西南约30公里处的东寨乡。
山属蒙古高原南部阴山一脉。阴山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发脉后,主干向东至云中一带(今呼和浩特及大同左右),分出一支,巍巍南向,直抵今晋西南石楼、隰县一带,构成管涔山系。
历史上,管涔山脉“无木而多草”,系高原牧区。山上之草主要是管草,管涔山因此而得名。
山围多河流、湖泊、川谷,形成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至今宁武县城西南约100公里处,尚有一位于海拔2700多米以上,广约万余亩的高山草甸芦芽山天然牧场。
这里,正是《敕勒歌》中所写的那种广阔、苍茫的草原自然风光。
4. 牛字行书怎么写
一、牛行书写法:
二、牛的释义:
1、哺乳动物。草食,反刍。家牛有黄牛、水牛和牦牛等。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中国黄牛有秦川牛、南阳牛、鲁西黄牛、延边黄牛等;水牛有温州水牛、滨湖水牛等良种。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2、比喻固执、倔强,也比喻威风、神气:~脾气。~哄哄。他的样子可真~。
三、组词:
水牛 老牛 放牛 种牛
牛头 牛角 吹牛 公牛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
白话版《说文解字》:牛,大型牲口。牛,也有“件”的意思;件,表示事理分析。像角头三、封尾的形状。所有与牛相关的字,都采用“牛”作边旁。
三、相关组词:
1、水牛 [ shuǐ niú ]
牛的一种,角粗大弯曲,作新月形,毛灰黑色,暑天喜欢浸在水中,吃青草等。适于水田耕作。
2、老牛 [ lǎo niú ]
年老的牛。
3、放牛 [ fàng niú ]
把牛散放掉,住其所往。
4、种牛 [ zhòng niú ]
专供繁殖的牛。
5、牛头 [ niú tóu ]
牛的头。
5. 牛的古文字如何写
除了“隶书、魏碑、篆书”外,楷体、宋体、黑体、幼圆,都是Word文档里常用字体,打开就取,非常方便。这里将《中国书法大字典》里的“牛”字复制给你参考。
各体出自哪家,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1.“牛部”二字,即是黑体(Word里的常用字)。2.第一个圆圈内的“牛”,常用的“宋体”(Word里的常用字)。3.北魏·牛橛造像记;4.唐·欧阳询·皇甫府君碑;5.唐·褚遂良·倪寛賛;6.唐·褚遂良·枯树赋;7.宋·苏轼·赤壁赋;8.元·饶介·停云馆法帖;9.唐·孙过庭·书谱;10.元·赵子昂;11.明·王铎;12.明·祝允明;13.隶辨;14.说文;15.说文古籀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