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名人贫穷的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 古代穷人读得起书吗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 (这是第一层,一句话总括下文)
书很贵重,得用手抄
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装满了好几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
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韦是皮带子,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拴起来,才不致于乱。这种书是用绳子编起来的,所以叫做“编”。读
得多了,把皮带都翻断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对一部书反复阅读,熟读精读的意思。一句话,这样贵重的书,普通人是读不起的。(第二层,写书得用
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贵且重,说明古代人读书的不容易)
后来人们把书写在帛上,卷成一卷的,一部书又分作若干卷。帛也很贵,只有有钱人才抄得起。(第三层,写人们把书写在帛上,虽然不用把书写在竹简上了,书变轻了,但因为帛很贵,穷人家的孩子是读不起的,进一步说明古代人读书的不容易)
到了纸发明了,虽然便宜些,但是还得手抄,抄一部书很费事,抄很多部书就更麻烦了,一般人还是抄不起。用纸写的书,可以装订成册,册是象形文字。所以书
又有“册”的名称。(第四层,终于,纸被发明了,却由于没有印刷术,还得用手抄,而抄书市很费事的,一般人还是读不起书。)
有了书,还得有人教,古代学校很少,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学。虽然有些私人讲学的,但也交学费,交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第五层,虽然有了纸做的书,但是由于古时候学校很少,老师少,只有贵族官僚才交的起学费上的起学,所以,对于普通人,读书仍然是不易的。)
因为书贵,书少,一个学校的学生就不可能人人有书,只能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这样,学习的时间就要长一些,靠劳动才能生活的人们,读书便不更容易了。 (最后一层,即便交了学费,上了学。但是却不能保证人人有书,还得自己听老师口授,自己笔记。学习便更加不易了。)
综合上述,所以说古代人读书是很不容易的。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3. 中国古代诗人词人“穷而后工”的例子及“穷”之后的作品
穷而后工,是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从而产生的一个成语。出自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史记》中的这些例子可以说是“穷后而工”。
孟郊一生运途多舛,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成进士,然一生沉于下僚,终贫寒至死。孟郊的一生,“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竭悬结,未尝免眉为可怜之色”。因此,他的许多诗歌本身就是对那种穷困生活境遇的真实写照,如《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纹,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老病多异虑,朝夕非一心。”这些诗,不仅写出他贫病交加的凄凉晚景,也写出了冷酷无情的世道人心。其他如“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答友人赠炭》),都能用精练的言语写出他难以想象的愁苦心情。他的诗歌就是他的穷困生活的真实记录。
贾岛的经历与孟郊比较相似。早年为僧。后来到京洛认识了韩愈,遂还俗,举进士。但一生仕途坎坷,只曾做过长江主簿一类的小官。贾岛的诗歌里有求仕不遇的苦闷,“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下第》)但多的是安于自己荒凉寂寞的生活境遇。他把作诗代替生活,“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本身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但在文人的心目中自然可以找到寄托或言解脱的凭借。贾岛的诗歌创作成就虽然不是非常大,但是他却是把它当作了人生的第一要务,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孟郊、贾岛二人生活境遇相似,创作风格相近,前人评价为“郊寒岛瘦”。
李煜在961年他继中主即位的时候,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更岌岌可危。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还纵情声色,侈陈游宴。他前期许多词就是写他的宫庭里的豪华生活,可谓写得纸醉金迷,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南唐为宋所灭后,他被俘到汴京,被封“违命侯”,实际上被当作囚徒看待,一直是抑郁寡欢。终于在978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派人毒死。李煜从南唐国主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李煜创作出了最能代表他的成就最能奠定他在词坛地位的的词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因为短暂所以才更显得珍贵。最后这两年的词是他用他的血、泪甚至生命浇灌出来的,因之才最美丽。如大家所熟知的〈虞美人〉、〈浪淘沙〉等等都是这时期写的传诵人口之作。
4. 古代文字“上”怎么写
“上”字演变过程:
上,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shàng或shǎng。指事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一概念。作名词时,意为高处;作动词时,指垂直的动作,往上;作形容词时,指高贵的,级别高的。
扩展资料:
上字基本释义
一、上[ shǎng ]
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
二、上[ shàng ]
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部。~游。往~看。
2)等级或品质高的:~等。~级。~品。
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卷。~次。~半年。
4)旧时指皇帝:~谕。
5)向上面:~缴。~升。~进。
6)姓。
7)由低处到高处:~山。~楼。~车。
8)到;去(某个地方):~街。~工厂。他~哪儿去了?
9)向上级呈递:~书。
10)向前进:老张快~,投篮。见困难就~,见荣誉就让。
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
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饭。~菜。~茶。
13)补;增加:~水。~货。
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刺刀。~螺丝。
15)涂;搽:~颜色。~药。
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百人。~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去入。
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
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山顶。
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门。考~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
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了农村。
三)[ shang ]
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墙~。桌子~。
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书~。课堂~。报纸~。
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事实~。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
5. 古代有名人物,那一个小时候比较穷
范仲淹:小时候很穷,宋真宗时中进士,官做到参知政事(国务委员),能文能武,推进改革失败之后去了边疆抵御西夏,敌人夸他说:“胸中有数万甲兵。”
文章有《岳阳楼记》,词却只保存下五首,最著名的一句是“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电影里方世玉的妈妈苗翠花引用过。(善于指挥打仗,进到25,和王阳明切磋军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
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
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郑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9 岁时死了父亲,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只好随母亲归居郑州。家境虽然艰难,但不肯荒废学业。
在“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的基础上,少年李商隐坚持跟堂房叔父学习。李商隐年少有为,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目睹唐朝国运衰微,忧心如焚,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
13 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首《富平少侯》诗。诗中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 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骄奢豪侈,醉生梦死,不忧国事。
实际上并无其人,只不过是李商隐杜撰假托的人物。很明显,写作的目的是讥讽那些不谋国事的权贵的。
13 岁就有如此手笔,真是难能可贵!正是由于李商隐少年笃志于学,才华横溢,17 岁就凭文才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跟从令狐楚学骈文奏章,被引为幕府巡官,25 岁举进士。但是,当时牛僧孺和李德裕在政治上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李商隐也成了党派斗争的牺牲品。
原来令狐楚是牛党中的人物,而李商隐的岳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是李党人物,因此,李商隐徘徊于牛、李两党的斗争之中,一直受到排挤,不能施展他的才能。858 年,罢官还郑州,病卒,只活了46 岁。
李商隐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许多诗篇流传至今;他的许多名句,脍炙人口。
他26 岁时写的《安定城楼》一诗,曾被王安石赞为名诗: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鸾雏竟未休。
诗中以贾谊、王粲自比,暗示自己少年忧时不遇,胸怀大志却被追名逐利的世俗所猜忌;又以凤凰一类性情高洁的鸟自喻,表白自己的高洁和抱负。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很高。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含义隽永,至今仍广泛被人引用。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
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
祖上世世代代都在黄土地上勤恳耕作。父亲岳和是个忠厚的庄稼人。
他家省吃俭用,常常用节省的粮食帮助饥民度过荒年。邻居有侵占岳家耕地的,岳和干脆割给他;有借钱不还的,也就不要了。
这种忠厚治家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岳飞。传说岳飞降生时,有一只像大雁一样的大鸟飞鸣而过,所以父亲为他起名叫鹏举。
岳飞没满月,黄河决口,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到一个大沙瓮里,才幸免于难。岳飞小时候,家里很贫穷。
母亲含辛茹苦,亲自教他读书。没有钱买纸笔,就用树枝作笔,沙地作纸,在地上练习写字。
他寡言少语,但学习十分用功。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崇拜诸葛孔明等济世名臣。
他小时还曾写联寄志:“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队出郊圻。”表明他将来要像诸葛武侯那样报效国家,拯救人民,建功立业。
他曾游历泰山,写下“流水崇山怀作者,春兰幽竹契风人”,寄托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名人志士的仰慕。岳飞不仅用功读书,精心学习兵法,而且刻苦练习武艺。
传。